《本草正》:“栀子……加茵陈除湿热黄疸。”《药性论》:“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病。” 用于湿热黄疸时,栀子常搭配茵陈、大黄、黄柏等同用。栀子与茵陈配伍,可散热利尿退黄疸。栀子苦寒降泻,清热利湿;茵陈蒿辛苦,得春初生发之气,发汗利水。二药相须为用,共奏清热祛湿退黄之效。 栀子与大黄配伍,可直泻火邪,釜底抽薪。大黄苦大寒,泻火,推陈致新,通大便,使火邪、湿热之邪从后阴大便而去;栀子清肺通水道,使热从前阴小便而出。二药合用,火邪、湿热皆能除,多用于阳明热盛、大便秘结,或积滞泻痢、火热亢盛迫血上溢所致出血证,以及邪热瘀血所致黄疸证。 栀子与黄柏配伍,清热利湿治阳黄。栀子配黄柏,一为解郁热之良药,一为苦寒燥湿之要药,二药合伍,散阳明之郁热,泻中焦之湿热而除黄疸。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显红黄色时采收。 【异名】黄栀子、黄果树、山栀子、红枝子。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与主治】栀子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常用于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小便短赤,也可用于热病心烦、各类出血证及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现代研究证明,栀子有明显的利胆作用,是治湿热黄疸及出血证的良药。 【适用人群】肝胆湿热郁蒸所致的黄疸、面目皮肤发黄、疲倦、饮食减少、小便短赤者。下焦湿热所致的血淋涩痛或热淋证者,以及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鼻出血、尿血、崩漏等出血证者。热病心烦、躁扰不宁者,以及火毒疮疡、目赤肿痛、红肿热痛者。 【注意事项】栀子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 【用法用量】一般煎汤服用,煎服用量在5~10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于患处有效。 栀子生用或炒焦用。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凉血止血,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栀子茶 泻火清肝、凉血降压 【功效】 此方出自《本草纲目》,有泻火清肝、凉血降压的功效,适用于黄疸、高血压等。 【食疗药膳】 栀子15克,芽茶(以纤嫩新芽制成的茶叶,即最嫩的茶叶)5克。将芽茶和栀子放入锅中,加800毫升水,煎煮至剩下400毫升,去渣取汁饮用。每日上、下午分2次温热饮用。 【适用人群】 适合肝胆湿热所致黄疸者。肝热所致的高血压、头痛、头晕、心烦、出血者。春、夏季饮用尤佳。 【禁忌】 脾虚便溏者不宜。 栀子粥 黄疸、淋证食疗方 【功效】 此粥有清热泻火、利湿退黄的功效,常用于黄疸、淋证等。 【食疗药膳】 栀子10克,粳米100克。将栀子碾成细末。粳米加水熬煮成稀粥,待粥将成时,加入栀子粉末,再稍煮即可。每日早、晚分2次温热食用。 【适用人群】 适合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者食用。适宜下焦湿热所致的尿血、尿涩痛者。适宜高血压、心烦不眠、目赤肿痛者。春、夏季食用尤佳。 【禁忌】 脾虚便溏者不宜。 推荐书籍 《一味药养脾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