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草书结构、章法的收与放

 率我真 2019-05-07

    草书笔画的收与放在草书结构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是草书造型的主要手段。结体的收和放,既存在个体字当中,也存在全幅作品的章法中。收和放是黑白、疏密、虚实的节奏韵律和造型的巧拙的手段。笔画线条收紧,形块就密集,黑线多,白块小;笔画线条放开,在一定范围内线条就稀疏,白块就大。这就形成密与疏、实和虚的变化。虚虚实实、疏疏密密形成节奏、韵律。同时,收放的线条是构成各种形块的外轮廓线,线条的曲折、长短、弧圈的大小都影响到造型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我们试举历史上名家的作品为例,分析他们如何运用收放规律达到艺术效果。第一个例子是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两行草法:“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诸理极差,须以复,匆匆。”其中,每字都存在收放的关系。“永”字上放下收,“兴”字则上收下放,“居”字又上放下收,“此”字则右收左放,“七”字也是上收下放,“也”字则左收右放。细致观察,都会发现每个字这种收放的变化。由于东晋时期还是草书成熟的早期,总的讲,王羲之的草书还处在比较平整规矩的阶段,收和放的反差还不大,也只是将某些笔画写得紧密些,某些笔画写得展开一些(图01)。第二以王献之的草书为例,他的草书比他的父亲王羲之要开展、豪放一些。草书笔画收放的反差就要大一些,如他的《委曲帖》  (图02),不仅点画豪放,收放反差很大,每字有收有放,而且行行之间的章法,也使用夸张的手法,使收放反差拉大,虚实、疏密节奏感对比强烈,线条流动感、活力都很强烈。这反映了他父子的个性不同。唐代的张旭又把这种收放对比手法更加扩大。如传他的《古诗四帖》中,有的字线条收得很紧、很密,有的线条极大的伸展,形成大块的空白,加上线条轻重变化,流畅和拙曲,在大块空白的衬托之下,显得十分有气势,富有极大的艺术感(图03)。


图01 王羲之《十七帖》(局部)结构、章法收放举例


图02 王献之《委曲帖》(局部)结构、章法收放举例


图03  张旭《古诗四帖》(局部)结构、章法收放举例
    唐代另一位草书家怀素的草书,在运用收放的手法上和张旭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怀素《自叙帖》的线条更加流畅纯炼,果断纤秀,并十分注意造型,如“敢”字,左边如月,右边三短画,似柳似飞雪。  “当”字造型也很有趣,增强了艺术的欣赏性(图04)。


图04  怀素《自叙帖》(局部)结构、章法收放举例
宋黄庭坚的草书宗怀素,在运用收放艺术手段方面也很有特色,他虽然没有怀素、张旭那样在收放方面大起大落,任意挥洒,但他善于经营,该收则收,该放则放,使结体、章法收放结合,虚实相当,错落有致,犹如丛丛花朵,花叶纷飞,点画散落。如《李白忆旧游诗》中“过其若杨花似雪何红装欲醉宜斜日百尺”这十七字的布局,对线条的收放做了精心的安排,显示出很高的艺术趣味。  (图05)


图05  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局部)
    结构、章法收放举例
    我们介绍了历史上著名草书家的优秀作品,充分发挥了收放规律造成艺术趣味和很高的意蕴那么怎样充分地发挥这种收放规律呢?第一,收放要平衡、协调,不可偏收偏放。偏收则过于密集,实多则堵塞;偏放则疏散,虚多则空洞。需收中有放,放中有收,协调统一,才能平衡。第二,收放当中要造型,线条构成的形块要有趣味。第三,线条能反映客观事物形质,具有象征性,或如行云流水,或如枯树藤绕等等。这样,才能达到收放的艺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