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学古人的入夏方式:健运脾胃,舒心一夏

 为什么73 2019-05-07

转眼间,立夏已至,天地之间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告别春天,我们要怎样因时因地顺应时间和空间进行合理的养生呢?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分享。

古人处在农业社会,对于时间空间的流转比现代人要更加敏感,想要安稳入夏,我们可以学学古人留下的办法。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是来自《素问·宝命全形论》中的句子,人体要靠天地之气提供的物质条件而获得生存,还要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才能发育成长。

我们只有弄明白了天地运行的规律,然后才能谈具体的养生和治病。

▲摄影:甜膏

立夏,夏天的开始

立夏,代表着夏天的来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到:「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这时候天气温度波动频繁,时高时低,人们身体脆弱,特别容易感受风寒类的疾病。

古人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说的就是这个特点,并且他也观察到了春夏之交时,农作物特别容易受到病虫害的影响。

▲摄影:素素

当立夏的节气到来,阳气开始逐渐地生发散布,逐渐地占据主要的位置。人体的阳气,在这个季节也必须要顺畅地生发。

在人体阳气生发的过程中,有哪些脏器属于比较核心的位置呢?

1

心阳,它是阳气的一个重要代表,我们在谷雨节气已经为大家详细解释过,可以听听上次的直播。

2

天地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固定的来源,在人体里面也是一样的。人体里面所有的气,它有一个来源叫做

脾阳与脾气如果不能正常生发的话,那么夏天的阳气也无法正常地生发,所以它也是阳气生发过程中重要的脏器。

入夏,健运脾胃

脾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长在土里,从土里出来,并且土又与水发生关系,与各种植物木类发生关系,与石头、金属发生关系,所以土也是万物流转的枢纽。

脾对应四季的长夏,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的脏腑百骸皆仰赖脾来濡养,所以脾有后天之本的名称。

有了脾阳与心阳,互相搭配,人体的阳气才得以正常地升发。

▲摄影:魅力

脾有主运化的功效,即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将把水谷化为精微,并且让精微物质传输到全身的各个脏腑组织。脾的运化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一个过程。

《四圣心源》中说:「脾升而善磨,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所以脾有一分阳气,就能消一分的水谷,脾有十分阳气,就能消十分的水谷,古人就是这样认为的。

脾能运化水湿,很多人都在说自己湿气重、寒湿重或者湿热,就是因为脾虚,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这会导致水湿在体内停滞,产生痰饮,甚至形成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很多人关心如何祛湿,关键就在于调脾养脾,调脾之气壮脾之阳。

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就像是维持血液交通秩序的警察。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健运脾胃,我们在立夏节气可以选用补脾升阳灸,艾灸足三里和中脘。

足三里是胃的下合穴,施灸可以调和脾胃,补益正气。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也是调理脾胃的大穴。

艾条悬灸,每个穴位 5 到 8 分钟,或根据自己的病情可以酌情增加,但是一定要控制温度。

如果采用麦粒灸,则每个穴位灸 3 到 5 壮,以此来生发脾胃的阳气,实现改善脾胃功能的作用,安然入夏。 

健脾食疗方

如果脾胃出现问题,会在人体表现出什么样的症状呢?介绍两种脾的相关疾病,一类是脾气虚,一类是脾阳虚。

1

脾气虚,一般都是天生禀赋,加上后天的饮食不规律、劳累过度、忧思恐惧,还有其他一些慢性病逐渐损伤脾气所致。

症状

吃得很少;

腹胀,尤其是吃过饭以后特别的明显;

大便溏;

形体消瘦浮肿、肢体倦怠,少气懒言;

面色黄等等。

因为脾气不足,水谷不化,气机也不畅,所以不爱吃饭。吃了饭以后脾气更加亏虚,所以胀得很厉害。脾气没有能力运化,就会常常出现大便稀溏的现象。

脾气不足,身体四肢肌肉都缺乏能量,就会出现劳累倦怠。时间长了以后,气血生化之源能力就不足了,那么人就会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

2

脾阳虚是脾气虚进一步的发展。比如食用了一些特别生冷的东西、受到了外在的寒邪,直接进入脾胃中焦,或者长期服用一些苦寒药物损伤了脾阳,或者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都会导致的脾阳虚。

症状

饭量非常少;

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

畏寒怕冷,四肢不温;

面白少华或虚浮;

口淡不渴;

大便稀溏,甚至完谷不化。

也有的人会出现肢体的浮肿,小便短少,或者女性会出现白带清稀量多,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等。

脾阳虚和脾气虚有很多类似的症状,但是区别在于脾阳虚有畏寒怕冷,脘腹隐痛,喜温喜暗等等寒象。

所以大家也可以看一下自己是更倾向于脾气虚,还是更加倾向于脾阳虚,按照自己的情况来挑选食疗的配方。 

如果是脾气虚,那么你可以选用党参芡实薏仁粳米来煮成粥来食用,多吃几次,你的脾气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减少体倦乏力,面色黄肢体浮肿等等一些症状。

党参芡实薏苡仁粥

原料:党参5g,芡实10克、薏苡仁20克、梗米100克

制法:用党参5g、芡实10克、薏苡仁20克、梗米100克,加入清水适量,明火煲粥食用。煲至芡实、薏苡仁开花为度。

如果说你更加倾向于脾阳虚,那么你可以选用山药黄芪粳米来煮成粥,也可以少量的加一些红糖或者白糖,然后用山药黄芪来补益脾肾之气。

山药黄芪粥

原料:山药30克,黄芪5克,粳米100克。

制法:山药、黄芪与粳米共煮粥,粥熟加白糖。一次吃完。本方以山药黄芪补益脾肾。

如果你的体质更偏向平和,日常也不见什么脾虚的症状,但是夏天来了,感觉自己没什么胃口、湿重乏力、昏昏欲睡的话,可以试试山药薏仁芡实赤小豆粥。

山药薏米芡实赤小豆粥

原料:薏米10g、芡实10g、赤小豆10g、山药30g、梗米100克

制法:薏米、芡实、赤小豆先浸泡一夜。水烧开后放入薏米、芡实、赤小豆、大米,熬煮30分钟待到软烂。最后加入山药煮15分钟即可。调味可甜可咸。

这样的一个方子更适合大多数人,用以缓解入夏前的些许不适。帮助脾胃运化,排出湿气,身子也会更轻快一些。

如果没有时间自己熬煮,或者嫌麻烦,可以带上这款正安的「赤小豆薏米怀山粉」,不仅方便,经过破壁粉碎、麸炒的食材也更容易被身体吸收。

赤小豆可益气补血,利水消肿;薏仁可健脾利水,清热;怀山芡实,有健脾益肾的功效。根据正安中医提供的配方制作,对比起单纯的祛湿茶,更充分地满足了我们当下的身体所需。

腹部赘肉,水肿,大肚腩;

反复长痘痘、粉刺,面色暗沉;

大便不成形,粘马桶,冲不干净;

头发、面部爱出油;

贪睡不醒,无精打采,容易疲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