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王公贵族去世后,大多数都喜欢厚葬,陵墓中不是黄肠题凑,便是楠木棺材或者金缕玉衣进行敛葬,然而他们却想不到,千百年之后,一个现象的发生肯定会让他们后悔不及。究竟是什么现象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如今的考古挖掘中,专家们打开了很多帝王将相的陵墓,发现他们的陵墓不仅被修建的无比豪华,墓主人尸体的盛殓也同样做到了极致。 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就是一件稀有的国宝,墓主刘胜一直认为玉石具有灵性,因而将玉片用金丝穿起来套在刘胜尸身上,企图让其长存不朽,然而事与愿违,当专家们拨开金缕玉衣后,发现刘胜的尸骨已经荡然无存,连骨头都没有剩下。 
2013年的时候,隋炀帝杨广的墓葬出土,当专家们打开用于盛殓杨广尸骨的楠木棺材时,发现棺材内墓主人的骨头已经腐朽,仅仅剩下了两颗牙齿。 两位墓主人,一位是皇亲国戚,一位是末世帝王,二者都享受着玉衣和楠木棺厚葬的礼遇,但最终却连骨头渣子都没有剩下,尸骨最后化为尘埃和泥土。 
同样的例子近代也发生过,1928年时,民国军阀孙殿英垂涎清东陵财宝,动用军队和卡车,用炸药炸开了清东陵的地宫。在地宫中,疯狂的士兵们把慈禧和乾隆墓中的宝藏抢掠一空,两位清朝最崇尚奢靡的统治者由此遭遇了劫难。 据史料描述,乾隆棺椁被打开时,乾隆皇帝已经变成了白骨一堆,场景实在让人不忍直视。 相比之下,在皇陵的墓土中发现的一堆堆完好的白骨,可能会让这些帝王们眼红。这些白骨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他们都是一些苦命的工匠,以及殉葬的嫔妃和奴隶等人。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陪葬墓被开启时,曾发现大量殉葬的嫔妃白骨,这些可怜的女子,由于朱元璋驾崩,随即她们便被殉葬,永远陪在皇帝身边。 河南安阳的殷墟墓中,也曾发现白骨累累的人殉坑,这些白骨大多数都是战败的奴隶。残忍的人殉制度非常野蛮,早已经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个小编就不说了。 此时一个问题就摆在了眼前,王公贵族们花尽心思用玉衣,用棺椁想让自己“永世长存”,最终却成了一抔黄土,而工匠们连张裹尸的席子都没有,就被简单地埋在了墓土之中,却依然能在千年岁月中留下一丝白骨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想要揭开问题的谜底,还需要从科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尸体腐败的过程,一般来说,埋藏在土中的尸体起码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彻底化为白骨。如果暴露在空气中,在细菌昆虫或者潮湿高压的分解下甚至会更快。知道了这些,我们就能解释上面的问题了。 帝王将相的尸骨都是躺在棺椁中的,密闭性非常好,但此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尸体在腐败时所产生的气体、霉菌和腐液都会留在棺内。骨骼在这三种物质的作用下,其降解速度也是成倍的增长,因此越是封闭性好的棺椁,其尸体完整性的概率就越低。 陵墓内工匠的尸骨则不同,尸体腐败所产生的气体全部被释放,尸身上的液体也流进了土壤中,因而降解骨骼的厌氧菌难以大量繁殖,这种“恶劣”的环境,却变相的起到了保护骨骼的作用。 
说到这里,我们也不得不慨叹造化弄人。王侯将相生前雍容华贵享尽富贵,死后想用玉衣和楠木馆保护自己的遗体;而工匠们劳苦一生死相凄惨,尸身直接埋入土中,一点保护都没有,但最终历史却跟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权贵们想保护自己的遗骨,最终却化为尘埃;不被保护的殉葬者却留下了白骨,小编最后想说的是:高贵者最愚蠢,劳动者最聪明!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