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对学生来说,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我认为,“数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现在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源于生活,终将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如果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会失去其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社会生命力。学生对生活很熟悉,数学中的内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地应用。我不仅重视学生对概念、公式的把握,同时还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一般规律和具体问题的关系,今后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中的数学”的原因,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从而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建立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分析表、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通过阶段性的调查、归类、研究、反思和总结,形成有针对性的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案和策略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我们的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明确了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等等方面都作了详细地阐述。这些阐述都体现了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生活中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课题的确立之后,我们确定研究对象。让同学们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让他们在实践中明白生活与数学竟是那样的密不可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生活的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提高学生的意识,便于开展研究工作。
2017年11月——2018年2月:让学生收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的数学问题,课题小组的老师分别在自己的班与学生一起统一整理、归纳,将每个月收集的素材形成书面性资料。
2018年3月:将各类资料进行研究对比,寻找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2018年4月:反馈检查,形成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更加生活化,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18年5月:形成总结性资料。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截止现在,我们按时完成研究,及时上传过程性研究性材料,并且上交了详细的课题研究成果。
在学生方面: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要求:人人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人人会用数学知识说明一个生活现象,并能用数学模型解答生活中的数学问题;5%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数学资料,进一步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一项中国数学对国际数学发展产生影响的伟大成就;了解一个由于数学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例;形成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的数学思想。
在教师方面: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典型的“生活——数学——生活”教学模式课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
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3、现在有关“数学生活化”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生活中的数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
4、考试制度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5、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6、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