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话水浒之十二:林冲的形象是怎样演化形成的?

 雅雨书屋 2020-10-15

 《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开场戏”的主角,梁山主要英雄之一,他的被“逼上梁山”成为《水浒传》中官逼民反主题的象征,至今还是人们不得已而采取激烈行为的成语;他的火并王伦也是《水浒传》中令人拍手称快的精彩一幕。但《水浒传》以前的林冲,却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默默无闻的跑龙套的配角。在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并没有林冲的名字。在《大宋宣和遗事》中虽然有了林冲的名字,但仅仅是“挂名”而已,并没有什么行动。在元杂剧所有的“水浒戏”中,只有《梁山七虎闹铜台》一剧中,林冲出过一次场,但也只是一个过场的角色。该剧的前四折中,也没有林冲的戏,只是在第五折剧终收场时,众位英雄事毕回到梁山时,才莫名其妙地加上一个林冲的名字。仅此而已,说加上他的名字是为了凑数一点也不过分。那么这样一个跑龙套的配角,怎样一跃而成为如此显赫的“大腕”呢?

林冲形象的演变有一个模仿和适应现实的过程。起初,《水浒传》中的林冲形象是模仿《三国志演义》中的张飞。小说中林冲的外形是,“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领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这完全是照抄《三国》。《三国志演义》中张飞用的是丈八矛,林冲的武器也是如此。而且林冲的绰号本来不叫“豹子头”(这一绰号本属于鲁智深,鲁智深曾叫“豹子和尚”),而是叫“小张飞”。这一点在《水浒传》中还留有痕迹。第四十八回“二打祝家庄”中林冲迎战一丈青扈三娘时,但见“丈八蛇矛紧挺,霜花骏马频嘶。满山都唤小张飞,豹子头林冲便是”。看来《水浒传》的作者最初是想仿照张飞来写林冲,仿照关羽来写关胜。但由于《水浒传》已经有了一个酷似张飞的黑李逵,就使得作者不得不另辟蹊径。李逵形象之所以不比张飞差,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张飞形象借鉴、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可写林冲就不能再借鉴张飞了,于是作者把目光转向元杂剧。林冲故事的主要内核,是来自于元杂剧的。

   元杂剧中有一大批衙内戏,内容大都与纨绔衙内霸占民女、夺人之妻有关。林冲故事就是这些衙内戏的集粹和提炼。其中无名氏的《蔡衙内夺妻》和《鲁智深喜赏黄花峪》等作品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蔡衙内是蔡京的螟蛉之子,绰号“花花太岁”,他出场时唱道:

俺就是那有权有势、无人敢惹、缺德昧良的花花太岁蔡衙内,……俺看到,谁家的婆娘长的好,抢到家里陪俺睡。……他那老公,你给俺,腌腌△△当乌龟。要不当噢,先拿你当反叛,后拿你做贼,脊杖打你二三百,充军路上做个枉死鬼,有的去来无的回。

 《鲁智深喜赏黄花峪》剧中也有一个蔡衙内,抢了刘庆甫之妻李幼奴。《双献功》也属于衙内戏,剧中白衙内与孙孔目之妻郭念儿私通。林冲故事就是这些衙内戏中受到衙内欺凌迫害的故事的凝聚和提炼,反映了民众对这些纨绔衙内的憎恶和对这一类受害者的同情。

 那么《水浒传》的作者为什么单单选中林冲作为这种衙内戏受害者的化身呢?这也很简单,因为林冲在《大宋宣和遗事》等原始材料中没有什么故事,是一张白纸,所以可以任凭作者驰骋笔墨,任意塑造,故而使得林冲的形象虽然晚出,却能够后来居上,成为《水浒传》中的重头戏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