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在考场不合格的诗 却成了千古名篇

 蓝海空168 2019-05-07

一首在考场不合格的诗  却成了千古名篇

考场作文成了千古山水佳作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唐 祖咏 《终南望余雪》

大家好,我是刘黎平,欢迎来到易简学堂,我们一起学习跟着唐宋诗歌学写作。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考举人,考进士,除了考文章,也要考诗歌,而且时间要求很严格,这个不容易。不过,有些考生却不同寻常,在考场上三五两下就考完了,不是他把考官要求的诗全部写完了,而是自己觉得写完了,不考了。

这个考生叫祖咏,话说这一年,祖咏同学来到长安赶考,其他细节不说,单说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拿起毛笔,准备写诗。写什么好呢?他抬头看看四周,可能觉得四周没啥好写的。再往外面看看,应该是考场周边的围墙,监考的老师等等,没什么好写的。好吧,把目光再投射远一点,不知道有没有看到长安城的千家万户和高大的皇宫,城墙,似乎有一点点意思了,不过意思还不够。再把眼光投放远一点,投放到离长安城好几十里的一座高山,那座山就叫终南山。卖炭翁在那里烧炭,隐士们在那里隐居,当然,更多的是无边的林海,弥漫的白云。估计祖咏在考场里应该看不到终南山,他此刻想到的终南山,应该是在入考场之前的终南山。

此时的终南山如何呢?

祖咏眼前浮现一幅画面,在画面里,终南山的北面,一片清秀,苍翠欲滴,绿色茫茫,能见度极高,长安城的居民抬头即可见,简直就是一幅几千尺的巨幅画屏,巍峨耸立。“终南阴岭秀”,阴,就是指山的北面,在古代,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都叫阴。

终南山的美丽,一览无余,同时,它的高大也凸显在长安城上,山峰高高地耸立上去,超过了云端,也就是说,天上的白云,还只是在它的山腰。山腰以上是什么呢?不用仔细看,是残冬的积雪,白色的积雪。这雪啊,既是在山上,也像是浮现在云朵上面。“积雪浮云端”。

一首在考场不合格的诗  却成了千古名篇

这个积雪,这个云端,这个浮字,把终南山写得老高老高,本来嘛,终南山就高,被祖咏同学这么一写,显得更高了。山上的雪,都已经浮在天上了,这不就说明终南山都长到天上去了吗?有可能,山上的残雪不一定是浮在云上面,可能雪是雪,云是云,而祖咏同学通过自己的笔法,把雪移动到云上面,重新组织了一个画面,目的就是让终南山先得更高更神秘。我们写景,看到的是一个画面,到了笔下,又得另外组织一个画面,写景不能太实,在不违背现实的情况下,要进行一定的改造,渗入自己的想象,加入自己的主观意图。

好啦,写完风景了,下面该写什么呢?‘

祖咏不仅是个文艺青年,也是个颇具自然气候知识的人。他意识到终南山和长安城,是一座完整合一的气候圈,生态城,终南山的一阴一晴,都深刻影响到长安城这个人类社会的一寒一温。你瞧瞧,终南山的树林顶端,一片晴明,展现了这里已经开始天气转晴,“林表明霁色”。天气转晴了,积雪开始融化,要吸收大量热度,所以嘛,今晚偌大一座长安城里,可得降温了,“城中增暮寒”。

好,写完这四句,祖咏同学兴冲冲地交卷了,考场的监考官一看,不对啊,今天的考试要求是要写十二句,你才写了四句,交什么卷子啊。祖咏满不在乎地回答说:诗没那么长,可我的意思已经表达完了,再写下去也是废话。于是,就这么潇潇洒洒走出了考场。考试成绩如何,不得而知。能够知道的是,这首诗流传很广,被很多人传颂,成了描写终南山的名篇。

一首在考场不合格的诗  却成了千古名篇

为什么会成为名篇呢?

一是因为“积雪浮云端”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的气势,二是因为敏锐地捕捉了自然界气候变化和城市的关系,说得准确一点,它是一首气候诗,将长安城和终南山放入同一个系统之内,山上融雪了,城市里面也降温了,人类的起居生活和大自然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又用富有诗意美的画面来展现这个科学道理。

好的诗歌,其实也是讲科学道理的,例如“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们在描写景物,刻画人物的时候,如果多一点科学眼光,再加一点文学手法,写出来的文字,自然兼顾了文学的感性美和科学的理性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