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奕䜣与皇帝失之交臂,只因没有摊上一个好师爷

 铁血老枪 2019-05-07

奕詝、奕䜣,一个是清道光皇帝的第四子,一个是第六子。他们两人都是道光皇帝准备考虑的皇位接班人,但道光偏爱奕䜣多一些。可是,最后的结果却是奕詝继承了皇位。而奕䜣之所以败下阵来,皆因师爷卓秉恬的“帝术”韬略,没有奕詝师爷杜受田高明。也就是说,奕䜣不是败在自身的条件上,而是败在师爷卓秉恬“无能”。

奕䜣与皇帝失之交臂,只因没有摊上一个好师爷

话说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已经开始由盛转衰了。资质平庸的道光帝,只得把目光放在选好接班人上。由于各种原因,道光帝在考虑立储时,可供他选择的只有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䜣。哥俩儿差两岁,论外貌,奕䜣俊秀,奕詝相貌平平,而且还是跛子;论才识,连道光都承认奕䜣才气不凡,聪慧过人,奕詝则逊色不少,更谈不上智慧过人了。有趣的是,詝的本义是智慧,可惜道光给奕詝起这么个好名字了。

让人意外的是,道光帝死后,奕詝于1851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成了大清帝国第九位皇帝,也就是咸丰皇帝,而奕䜣只被封为了恭亲王。回想立储之争,朝中有识之士及后来的史学家普遍认为,卓秉恬为奕䜣制定的“争储”方略有问题。他没有揣摩透道光皇帝的心思,以至于道光的立储天平偏向了奕詝。

卓秉恬当然不是平庸之辈。他生于1782年,是嘉庆七年的进士,学识渊博,曾任文渊阁大学士,长期担任工、兵、吏等部尚书等职。他为官作风严谨,喜经世致用之学。自受命担任奕䜣的老师后,卓秉恬见奕䜣思维敏捷、接受能力强,便帮助奕䜣进一步提高学识和应变能力,打算以真才实学博得道光帝的赏识。而奕詝的老师杜受田(1788-1852年)则老谋深算,他不仅精通古代典章、文物、人情尤其是权谋,而且追随道光帝多年,非常了解道光帝的性情与作风。他深知奕詝的长处不在武功和辩才,而应该以忠厚孝悌的形象获取父皇的信任。果然,在道光帝最后对两位皇子的考察中,奕䜣完败于奕詝,原因就在于卓秉恬没有揣摩到道光帝的心思,出的主意不对路,焉有不败之理。

奕䜣与皇帝失之交臂,只因没有摊上一个好师爷

史料记载,道光帝对两个皇子最终的考察是在1849年。此刻的道光帝病体缠身,久治不愈。一天,他让内侍召奕詝和奕䜣进宫。奕詝、奕䜣都认为这将是决定命运的时刻,赶忙分别去向自己的老师询问应对之策。卓秉恬鉴于奕䜣头脑清晰,口齿伶俐,学识丰富等特点,确定了“示才见长”的方针。他告诉奕䜣:“上如有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而杜受田告诉奕詝要“示孝藏拙”。他说:“阿哥如陈条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

听了两位皇子的对答,道光帝认为“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但为了让奕䜣能安下心了辅佐奕詝,封奕䜣为恭亲王。

由此可见,在道光帝的眼里,仁孝、有君子之度就能当个好皇帝。可皇帝不是那么好当的。没什么治国理政才能的咸丰皇帝,只能把老师杜受田看做自己的重要辅相,凡国家大事或重要安排必征询他的意见。林则徐、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保荐下重新起用。可惜的是,杜受田因过渡劳累,于咸丰皇帝登基后的第二年(1852年8月)就病死了。少了杜受田的辅佐,此后的奕詝就因才智不佳和莽撞从事等茵茵,引发了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并劫掠和火烧了圆明园,咸丰只得仓皇逃避热河而一病不起。1861年8月22日,奕詝在热河病死,在位11年,享年30岁。

奕䜣与皇帝失之交臂,只因没有摊上一个好师爷

没有当上皇帝的奕䜣,一直活到1898年,享年65岁,这在大清朝的皇子里也算是高寿了。卓秉恬于1855年(咸丰5年)病逝,享年74岁。不知他临死之时,有没有因为立储之争没有斗过杜受田而叹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