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京都,不仅风景迷人,古迹众多,散布于街巷的众多旧书店也往往令人留连忘返。 近来在网上购得一册止庵先生的《游日记》,翻读一过,忽然想起了刘柠的随笔集《东京文艺散策》,便从书架上翻拣出来,又重读了一遍。《游日记》系止庵近年来在日本旅行的日记合编,其中多记住旅店、吃日餐、看风景、逛书店和淘旧书等事,因文笔上乘,虽有流水账之嫌,但也自有可观之处。除了止庵的这册《游日记》,近年还有一册旅日作家苏枕书出版的《京都古书店风景》,介绍日本京都的旧书铺子,文笔温婉,也是颇引人注目。刘柠的这本《东京文艺散策》,谈他所见所知的日本东京的城市文化,我以为也很不错,但并未广为人知,有些可惜。我与刘柠结识于王晓渔发起的“独立阅读计划”,那计划主要是每月由一些特邀的观察员义务撰写读书报告,并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向读者朋友进行发送。策划此计划项目,起初是不满商业与政治对学术阅读的干扰,故而特别强调独立的选择与思考,一时受到较大的关注。此项目计划作为一种纪念,曾由晓渔和刘柠二位热心人主持过三辑的“独立阅读丛书”,主要收录这个项目计划的作者文集。后来晓渔从上海来北京出差,《读书》杂志的郑勇先生做东请饭,我才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晓渔、刘柠和苏小和三位,记得当时郑夫子称呼我们为“独立阅读四君子”。 后来与刘柠又见过几次面,才知道他本在一家外企工作,现已辞职专职写作,并在多家报刊撰写专栏,主要以介绍日本文化和评论现代艺术为主。我为花城出版社编选随笔年选,曾选过刘柠的两篇随笔,一篇是随笔《一个街区,顶好有两家书店》,系他介绍日本街道的书店特点,很有些特色,与他的这本《东京文艺散策》可互为补充,是他关注的话题。在那年的年选序言中,我这样写道:“刘柠的《一个街区,顶好有两家书店》则把目光转向了现代都市,试图为我们在繁华与喧闹之中寻找能够寄托心灵安宁的居所。刘柠是一位行走的自由主义者,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书痴。他以生动的文笔介绍了日本东京这个超级城市中的书店文化,让我们在深深地惊讶之余,感受到了人之生存的精神需要。”2018年的随笔年选,选了刘柠的一篇随笔《我投降:我们都是社交媒体的俘虏》,这是一篇对于网络时代社交媒体进行反思和批判的文章,犀利、深刻甚至是尖锐的。它的尖锐之处在于,指出了“我们人性的弱点,而这些弱点在网络时代的社交媒体中被不自觉地放大,而常为我们所不知”。从这两篇文章来看,刘柠的思想既传统,又现代。 这册《东京文艺散策》随后得赠并认真拜读,印象殊佳。关于《东京文艺散策》,刘柠在序言《“散都”东京》中强调说,日文中对散步的表达有“散步”和“散策”两种,今日这两种词语在语意上已渐趋一致,但他更为偏爱“散策”一词,因其中颇有些扶仗散步的古意,并多少还有些文士的情怀和诗意的氛围。刘柠还强调说,东京是一个“散步指数”极高的城市,因其中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而书店和旧书铺子更是难字计数,用刘柠的话来说,便是“一个街区,顶好有两家书店”。由此可见,刘柠的这种写作,既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一种很强烈的寄托和关怀,他还引用学者汪民安谈论北京的文章,读后更是多有共鸣之处。诸如关于北京的望京,汪民安先生这样写道:“望京是一个没有街道的地方,到处是高楼,到处充斥着大马路,里面就是没有散步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很乏味,每天想出去走走,就是没地方可去。我总是在想,为什么这个城市要变成这个样子,变成一个无法散步的地方?”由此,再来读刘柠笔下的文艺散步笔记,想想我们今天所处的环境,就更多了几分特别的感触。 起初看到刘柠的这册《东京文艺散策》,印象中周作人就曾写过一篇《东京散策记》,后来查阅了周氏的随笔集《苦茶随笔》,才得知此文其实乃是周氏对于日本作家永井荷风的文集《东京散策记》的介绍。周作人作为曾旅日游学的文学大师,乃是极喜欢介绍他记忆中的东京风物的,他回国后多次作文,陆续写下了《东京的衣食住》《怀东京》《东京的书店》等文章,笔下颇含许多的情愫。如今将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一味赶超的浮躁情绪中,看到的还是一种深层的差距,刘柠的《文艺散策》就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感性的佐证。显然,刘柠也是多受周作人的影响,诸如他在周氏曾就读的立教大学参观,在周氏念念不忘的丸善书店流连,并试图寻觅一些前辈的流风遗韵。还是李长声先生在给刘柠所写序言《落花时节读华章》中说得好:“一个中国人,不远万里到外国散步,自然是睁着一双比较的眼睛,外界的日本与内心的祖国在眼中交映,有重影,有错位,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思考,明白人自能会心一笑。”这样的议论,或许有些过于沉重了,其实对于刘柠来说,读书写作还是很自我也很快乐的事情。 刘柠是个书痴,日文很佳,对日本的现代文艺和出版事务非常熟悉,由于经常流连于这些日本书店,他与很多书肆的老板都成了朋友。在这些东京的旧书店里淘书,他常常为能够得到一些日本现代作家的签名本、摄影图册和版画类书籍而兴奋,而这些又都成为了他写作的重要资料和素材。书中有一篇《古书祭记事》,读后印象尤深。此文介绍2015年他和朋友一起去日本神保町一年一度的古旧书展淘书,先后购得了限量编号的《菊池宽集》、签名本《伊藤整诗集》、初版签名本村上龙作品《无限近似于透明的蓝》和《战争在对岸开始》,还有名版画家池田满寿夫的签名本《献给爱琴海》,可谓收获颇丰。但就在他即将收官之际,又看到一套六卷本的《北欧版情色的历史》(A History Eroticism),标价两万八千日元。正在犹豫是否要高价购下这套1967年出版的旧书时,他看到了正在淘书的同伴于晓丹,便征求其意见,后者显然明白其意,顺而言之:“你要是觉得能为这套书写一两篇文章,且文章发表后的稿费能低书款的话,那就应该买。”刘柠听后,“登时脑洞大开,同时在心里郑重拜托了几位专栏编辑”。我读到此处,感到刘柠真是一位极可爱的书迷。不久前,刘柠来信,说他有幸从一家日本旧书店购得了一批某位东京大学汉学家的藏书,非常可观,想来他由此可以写不少有价值的文章了。他邀我前去一观,我很期待。 联合推荐 Recommendation 《东京文艺散策》 刘柠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6年2月 一本日本文学爱好者游走东京的文学地图。旅居日本十余年,作者笔下的东京更接地气,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指南类书籍旁观旅游般的指点介绍,使读者有一种置身其间的代入感,仿佛身临其境,漫步于东京的街巷,探访一间间书店、一处处文豪旧居,体味与文学相关的种种逸闻趣事。对刘柠而言,“散策”一词更有古风,有种且行且思且吟的画面感。 ——刘 柠 《京都古书店风景》 苏枕书著 中华书局 2015年8月 这几年来,和京都不少旧书店主人结下友谊。他们与我谈旧事与八卦,为何选择旧书店为业,如何布置店铺,如何与客人以心传心,如何度过困境,有过怎样的悲喜,怎样的希望。我也得以闻之京都旧书业的人世浮沉,几代兴衰。……我想分享的,不单是在某家旧书店买到某本得意的好书,还有日人常爱挂在嘴边的“心意”。他们也会有寂寞和悲哀,但总能话锋一转,笑云:“自己的心意,只要能传达出去,哪怕仅有一个人领会,就觉满足。” ——苏枕书 《游日记》 止庵著 商务印书馆 2018年4月 止庵新书《游日记》,内容是2009到2017年的“日记集”。8年里,他去了日本26趟,合计359天,一天一篇日记,再加上止庵亲手拍摄的128幅照片,组合成一本沉甸甸的书。《游日记》并不是那种轻而易举即可读懂的书,就算是旅游的标配“行、宿、玩、买”,到了《游日记》里全部升级为高配的“文化之旅”。我没去过日本,通过《游日记》来了解日本,不失为一条省钱省力之捷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游日记》,也许我的视角与您稍有不同。 ——谢其章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