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时期临清九大名门望族,有你的家族吗?

 三余杂谈 2019-05-07
路氏家族

路氏,是临西传承有序的唯一一个最古老的土著姓氏,按王俊旧志(清乾隆十四年临清州志,王俊主编),谓“路氏出于姬姓,尧封于中路,历虞,夏称侯,子孙以国为氏,汉符离侯路博德始居阳平(郡治,治今大名东,清渊县属之,——笔者杨遵义注)世为清渊人。”据此可知,路氏一族早在尧,舜,禹三代时即有封侯者,因尧封其于中路,故以路为氏,此路姓之来源也。至西汉时,汉符离侯路博德始居阳平清渊,故云“世为清渊人也”。清渊,汉初置县,今临西域即前清渊也。路博德居住之地当为清渊之榆阳。考古调查表明,榆阳古城位于清渊县治所之北的今临西县,西马鸣堂村东南。此城始于春秋末期,兴于战国,盛于西汉,亡于两汉之交的一场战争。为躲避战争,榆阳城灭后,路氏后裔西迁至距榆阳十里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的早期名字不得而知,有证据表明,至少元代时即称“路家庄“,明代山西东迁之民,又于此立韩家村,北小岗等村。清代,路家庄和韩家村,北小岗等几个小村庄融合在一起,因元代路通在今下堡寺村西南重修寺庙曰”下堡“,故村其名曰”下堡寺“,此下堡寺村名之来历也。路博德始居阳平清渊后,至南北朝时期,路氏家族人物迭出,仕宦鼎盛,计有十数位之多。之后的隋代,又有路文逸扬名于世,官至申州司马,多有建树。唐代,文逸之子敬淳,敬潜兄弟二人也被载入史册。路敬淳,是今临西域历史上最早的一位进士,他是研究天下姓氏郡望的大家,著作等身,后人对于姓氏郡望的研究多本他的著作。路敬潜,初任怀州录事参军,后以才仕遂安令,终于中书舍人之职《唐书.名宦》 载其名。

元代,路氏家族中又有一个跟随忽必烈转战南北,屡立战功,曾被忽必烈封侯的兵马大元帅路通为人们所称道。今下堡寺(南镇)之路姓旧谱尊路通为始祖, 当不妄也。元代,还有路士郁者,辈分难考,他以才仕云内太守兼劝农使,政绩卓著。

今下堡寺路氏自路通起至今已传二十七八世,600余人。其中,明代早年从今下堡寺迁居今邱县路布寨的路姓一支也发展至三四百人。清代,路布寨路姓还有路尔修中举人,成就了一番事业。

另一支居于今山东冠县的路姓也是人物迭出,仕官鼎盛,犹以南北朝时期为盛。

由于元世祖早年都于邢台,路通追随其右,故传今邢台英谈村700余人,亦当是路通后裔,详待考。

以上路氏世系皆源于清乾隆王俊所撰之《临清县志》。王俊者,何许人也?此人字松叔,江南太仓人,清乾隆举人,清大学士之孙,他二十岁中举,后由历城县令升临清知州。他在任九年,勤政爱民,口碑甚好,离任时数万人攀辕相留。他治学严谨,颇具考据。清乾隆年间,他与州同李森共同编写州志,就他的治学态度,应该说是诸说皆有所本,所以路氏来源之说应该是可靠的。如此传承有序,谱系清晰的一个古老姓族,今官网网站却认定路博德系今陕西(长安)人,实误也。在此提出,以正视听。

2
柳氏家族

今临西县东枣园乡周柳,为明早年柳姓所立。

柳姓家族明早年迁来,至明中叶,人才辈出,家族鼎盛,经济实力雄厚,可称望族。

明朝中叶,柳凯因军功累官至密云参将,开创了柳氏家族读书入仕之先河。至明嘉靖年间,柳明中辛酉(1561年)科举人,累官至永平通判。其父柳泽,以子封文林郎,永平通判。

柳佐,是柳氏诸先人仕途上之巅峰。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科进士。在他的仕途上,命运多桀。初任夏津令。在夏津令任内,他为政清廉,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官升台谏。在此任上,他恪尽职守,勤勉为政。后因皇室争储,而受牵连,被罢职归里。

明光宗朱常洛即位,建元泰昌,他被重新起用,任太常卿,旋又升任 工部尚书。仅一年的时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建元天启。

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阉党魏忠贤专断朝政,为非作歹。柳佐见阉党乱政,准备上疏弹劾魏忠贤,但因病不能亲笔,乃口授请他的学生蔡维宁代书。岂知,疏未上,柳佐卒。

柳佐卒后葬于今临清城南“柳家坟”。魏忠贤怒气未息,着其亲信掘开柳佐墓,鞭尸二百。

崇祯元年(1628)戊辰,明毅宗朱由俭立,是为崇祯。崇祯帝立后,铲除魏忠贤,学生蔡维宁到柳佐墓告祭,崇祯帝追赠柳佐为太子少保(从一品),谥端顺。柳佐之父柳晓,也以子封光禄大夫(从一品),工部尚书。

其后,柳氏家族有柳暄者,中万历辛卯(1591年科举人)。

柳一元,中崇祯庚午(1630年)科武举。柳佶,明崇祯年间贡生,任“曹州训导”。

延至清代,又有柳植,中清顺治庚子(1660年)科武进士,官至凤阳左卫守备。

柳焘,中顺治辛卯(1651年)科举人,候选知县。

柳源厚,中乾隆(1792年)壬子科举人,候选知县,多有建树。其父柳峤,亦 以子受到封赠。

再其后,还有柳同寅,嘉庆辛酉科(1801年)拔贡。

柳源淇,咸丰壬子科(1852年)恩贡。

这些人物,皆承祖代清廉家风,为社会作出了较大贡献。柳姓人物,到此戛然而止。

在柳姓300多年的兴盛中,柳佐独领风骚。他还在明万历年间,曾倡僧,俗, 商,民,重修了临清舍利宝塔与永寿寺(舍利塔又名永寿寺塔)。成为明清临清历史上的标志性建筑物。

3
邢氏家族

今临西县邢庄,系邢氏家族明早年由山西洪洞迁来,建邢家庄。

邢氏家族占明清临清州四百年的历史中,人才辈出,盛极一时。邢氏家族的辉煌始于明弘治年间。此时,有邢邦者,为例贡生,任官州判。另有邢臻者,亦为例贡生。是他们,奠定了邢氏家族百年文学之基业。

至明嘉靖时,有邢邦者,中己未科(1559年)进士,任四川参政等职。

邢秉仁,中丙戌(1526年)科进士,初仕潜山县令,累擢至四川参政。他为官二十载,以公清著。

邢大纲,明嘉靖时贡生,选为县丞。至明万历,天启年间,邢氏家族又考取了两名进士,一是邢其任, 邢邦之次子也,明万历丁未科(1607年)三甲六十七名进士,官至湖广副使。公务之余,善属文,著述颇多,有《礼星馆初集》,《礼星馆补遗》,《江上吟》,《黄山谷语集》等。

二是邢泰吉,字有象,号大来,他自幼聪敏,二十岁(1618年)乡试第一。

天启二年(1622年),中壬戌科二甲五十七名进士,任户部员外郎之职。在米仓管理中,他清除积弊,加强管理,粮食盈余一万七千余石,但他粒粮不沾。本部疏奏,说他:清如止水,慎若持盈,考绩上上。崇祯朝末,都城告急,各镇援兵到京勤王,均需粮食。时泰吉昼夜操劳,以致积劳成疾,年32岁卒于任所。他学识渊博,擅属诗文,笔墨精妙,辑有《四夷疆域风俗》一书。邢泰吉之弟,邢巽吉,入清为顺治戊子科(1648年)岁贡生。至清康熙年间,有邢彰中壬子科(1672年)举人,多有建树。清咸丰年间,有邢宝善者,为辛亥科(1851年)贡生。此后,因社会动荡,邢氏家族的人物便逐渐陨落了。

邢氏家族的衰败,最终导致了整个家族的迁徙。大约在清咸丰朝前后,整个邢氏家族迁至今临清市城东立邢家新庄,故今河西邢庄已无邢姓。

4
鲍氏家族

今临西县东尖冢的鲍氏家族,是明代尖冢古镇,米鲍关罗四大家族之一,后来,米姓去北京为官,举家迁移。关,罗二家绝嗣。至今,东尖冢四大家族只剩鲍家。

东尖冢鲍姓,明代嘉靖年间,迁自安徽临淮。鲍氏迁临后,有不少人物活跃在历史的璀璨星河中。

鲍氏始迁祖铭,因其孙诰封奉政大夫(散阶,正五品);二世祖鸾,以其子诰封奉政大夫,山西清吏司户部郎中。三世文缙,鲍铭之孙,鲍鸾之子,字卿中,嘉靖壬子科(1552年)举人。初授井陉令。在井陉任内,他体察民情,对过来不长苗的石田进行丈量清查,不再收取赋税。百姓感恩,立祠记德。后擢升(甘肃)平凉知府,同时诰封朝议大夫(从四品)。在平凉,“豪宗触法纳贿,请宽,固却之。平凉百姓建“鲍公生祠”纪念之。

人谓有汉鲍司隶之风(鲍司隶,西汉鲍宣,哀帝时为谏议大夫,后擢司隶。他为民请命,不顾生死,王莽执政时,被迫自杀)

文缙之弟文绅,恩赐“寿官”,奉命管理河道,码头,他为鲍氏家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鲍氏家族中的四世云路,为“礼部正堂”。云际,为商河教谕,暑正堂事。五世国伦,明崇祯丙子科(1636年)副榜。至其十二世伟名,伟适,俱诰封奉政大夫(正五品)。伟哲,清同治壬申(1827年)恩科贡生,嗜学文,著《醉经堂文集》等书。为一代名士。其十三世光灼,字式臣,号桃溪,清光绪庚辰(1880年)“举孝廉方正”,授峰县,乐安,长青,寿张等县教谕,从康有为变法,是变法的中坚力量,赏五品,戴蓝翎。十四世云墀,字彤阶,光绪己酉(1909年)拔贡,宣统庚戌(1910年)朝考以直隶州州判用,又考取开封府审判厅主薄。民国建立,两次被选为省议员。另外,在鲍氏家族中还有不少的其他品级的官员,他们灿若群星,光大了鲍氏家族。

今天,又有鲍其辰者,成为鲍氏家族人物中的巅峰之笔。

民国年间尚存的尖冢鲍氏宗祠联语高度概括了鲍氏家族400多年的发展历程,联语云:褒姓氏以溯渊源,移家本自淮右,念祖宗而歌功德,遗爱犹在平凉。”

5
张氏家族

今临西县姚庄村张氏家族,是有明一代的名门望族,其家族中名人辈出,享誉朝野。

张氏家族祖居山东齐河,明代早,中期,其祖张仲德始迁临清州。经过数代发展,张氏家族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从而在今姚庄村累至良田八顷,大片的宅院,还在今临西大十二里建有养马场。与此同时,还在临清城区修建了大片的城宅。

张氏一族迁居临清后,家道兴旺,人才辈出。其三世祖相,举明嘉靖丙戌科(1526年)三甲三十一名进士,仕至提学御使。其父鉴,以子相封鉴察御使。

张氏五世祖振秀,字存宇,举大明万历庚戊科(1610年)进士,知肥乡,永年县(民国临清县志作永平县,实误也)知县。后迁兵部主事,又改吏部,“更吏四司”,至文选员外郎之职。

“崇祯初,起验封郎中,历考功,文选,擢太常少卿,坐事落职归。”《民国(临清县志)语》。

崇祯十五年(1642年)十一月,清兵至临清,他与临清总兵官刘源清等人合力备御,俱殉难。其子,崇祯丙子科(1636年)举人令锡及其子,孙多人亦在保卫临清中为清军杀害。张振秀的事迹被载入《明史》。他一生为官,勤慎俭约,有“水清镜明”之誉。

与张振秀协力守城同死的还有其族人张宗衡。张宗衡,字石林,“资禀颖异,善属文”,万历癸丑科(1613年)一百三十三名进士,初授行人,又历松江,归德等县,府,累至右佥都御使,巡抚大同。至崇祯朝任兵部右侍郎,督诸路援军。据周楼《周氏族谱》载:宗衡公系姚庄张氏无疑,只是其谱谍失传,辈分难考。另外,宗衡弟宗龄,因才仕平原知县。其子张藩,清顺治岁贡生,亦难考其辈分。

张振秀之父绍泰以子功被朝廷封为文选司员外郎(从五品)。绍泰之弟绍简,举万历丙辰科(1616年)三甲四十九名进士,任东明知县等职。绍简子振乔,顺治甲申科恩贡生。绍泰弟绍文,明万历贡生,任光禄署丞。他一生乐善好施,曾置瞻田数百亩,每岁冬施粥于路,以侍饥者。至于修堤,修桥,设义渡,焚债券,种种义行,难以尽述。

令锡子东观,字秘南,清康熙乙酉科(1645年)恩科贡生,因清军屠城时尚幼,幸免于难。他的一生著作甚丰,有《张秘南诗稿》(四卷)等书传世。幸免于难的张氏族人,还有清顺治甲申科(1644年)恩贡张振乔,乙酉(1645年)恩科贡生盱眙知县张端锡等人。其张氏端锡(六世祖),族弟奕锡又举康熙乙丑乡饮大宾。

张氏族人至清康熙后人脉衰微,传至今日,今姚庄张氏,几无人矣。因姚庄张氏谱谍失传,虽经多年考证,仅得以上人物。

近年,在今河西镇某地出土张氏三世祖张相墓志铭,此铭先流入清河,后几经辗转,落入临西。此铭可证其家族很多史事,惜碑铭损毁严重,实为憾也。

6
柏氏家族

今临西县柏庄,卢庄柏皇氏,明洪武初年,柏氏祖仁,义,礼,智,信兄弟五人,“自山西洪洞迁居临清州”,建新村,柏家庄之名自此始。柏氏始迁祖五人中,今只传柏仁一脉,其他四人不知所踪。

柏氏之始迁祖“仁,创业有基;四世祖相,积学有素,其在前明显达者己有其人矣。及至国朝(清代),登科尤盛。文则顺,康两朝叔侄夺标于南宫,武则咸,光二世兄弟拔戟于东闱。其余乡举廪贡武入庠者甚多”(《柏氏家谱》语),子弟科举取得功名者居明,清 临清县域诸姓之冠。

柏氏“迁居临清”后,其四世祖相,于大明正德元年(1506年)中壬午科府庠生。他教导子孙,耕读传家,故后代子孙多有建树,柏氏一族文学之业实际上即始于此。相之次子五世维翰,明嘉靖壬寅科进士(1542年),仕至礼部侍郎(正三品),有建树。六世祖时畅,性纯孝,生平守正,不苟言笑,日理家务,夜课子侄,每至宵分不倦。其仲子光绪,从孙肯堂,季子光斗皆成名。康熙乙卯(1700年),时畅举乡饮大宾。六世时英之婿刘姓世祚,明府学拔贡,官至户部员外郎(从五品)之职。七世祖光绪,时畅仲子也,清康熙(1633年)癸酉科举人,任诸城,莱芜两县的教谕。时畅之季子光斗,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举庚辰科进士,候补内阁中书。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改选浙江湖州府德清县知县,未任,归卒。其祖兄福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巳酉科举人,任贵州府广顺州知州。八世肯堂,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举戊戌科进士,任江南广顺州(今属安徽)建平县知县。时建平岁饥,他多方筹赈,全活数万人。他还严查丁粮,“造赤历册,法制严平,致奸民敛迹,人民称颂。”他又捐资建义学一所,延师以教生童,开创了建平义学教育之先河(其事迹见《建平县志》)。

到了清代咸,光二世,柏氏家族中武科人才辈出。十二世祖长春,少读太学,后诰封宣武都尉(从四品)。其胞弟伟勋,诰封武德骑尉(正五品)。十三世战克,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科武举,“会卿镇戌”。其族弟战胜,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武举,多有建树。十四世祖猶龙,见龙为武监生,均封昭武都尉(四品衔)。十五世五岺,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武举,选授兵部差官。

柏氏一族,于明清两代人才济济,世代书香,文武殊途,垂裕后昆,实可称之矣。对于柏氏族人的历史辉煌,柏氏宗祠联语写道:“占东闱兄弟登科,捷南宫叔侄及第。”联语高度概括了柏氏数代人的辉煌成绩。

7
陈氏家族

今临西大刘乡陈辛庄村的陈氏家族,是大明万历年间由江苏吴县陈家庄迁来,始建陈家新庄,后以创业艰辛之意,沿袭为陈辛庄。

在陈辛庄陈氏家族的历史上,明代后代和清早期数百年的时间里,集中出现了进士,举人及其文武官员20余人,其他贡生,庠生不可数计。

陈氏始迁祖光祖公,字献奇,明万历年间十六岁入州学,二十二岁中举,二十八岁中进士,选翰林庶进士,终年八十二岁。他致仕后“定居临清州”,奠陈辛庄陈氏百年文学兴盛之基业(此说与旧谱不合)。

陈氏二世祖锡,字文孙,生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年二十岁中举,清康熙甲子(1684年)岁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升山西按察使,尚书侍郎封职(此说与旧谱不合)。

陈氏七世祖廷机,字斟宜,号省庵,生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卒于清道光十三年(1883年)。嘉庆庚申(1800年)恩科第十二名武举,候选守御千总,例授武德左骑尉。他天资颖悟,性量渊涵,体貌魁梧,举止儒雅,博经史而通释典,工诗词而娴韬略,事亲孝而友于笃,持己诚而与人谦,作文有奇气,诗有陶,白风味。他二十六岁弃文就武,“臂力过人,矢无虚发”。其子三,长曰诰,朝议大夫;次曰詠,县令;三日询,侯选教谕。

廷机之二子詠,字与堂,号东桥,生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卒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廪贡生,道光乙未(1835年)恩科顺天一百四十七名举人。甲辰(1844年)科会后,大挑二等,即选东昌府堂邑县训导。蒙山东钦差团练大臣杜保举,以知县用,分发直隶,历永年,清丰,唐县,栾城,邢台等县知县,卓异候升,覃恩加二级,钦加运同衔,候补州同知。其人宅心忠正,带人宽和,学问,涵养俱造其极,遇有困难危难,辄慷慨相助。历官数任,公正廉明,口碑载道。

詠生五子,其中二子以翰,字海槎,号荷庚。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于光绪三十三年。“太学生,报捐县丞,保升知县,归河南候补,由赈捐案内议同知衔”,赏戴花翎。历暑涉县,鲁山,新安等县。代理汤阴,温县,新安任内拿获贼犯,特恩加二级。”

他幼年聪敏,屡试不售,后以异途保归知县,历官疲难,皆有政声,性刚直,不畏权贵,听断廉明,迭判奇案,悉令屈伸冤明。兼之慷慨热肠,遇有危难之事,无不极力拯救。居官数任,清正廉洁,或有愧遗,皆严词拒绝,及至暮年,仍是两袖清风。

陈辛庄陈氏家族中,除了取得功名为官者,也不乏其他的专业人才。如著名画家,匠师,教师等。据传,其中还有状元的老师1人。他们都在自己的范围内,为社会做出贡献。

今陈辛庄祖坟内一颗杜梨古树,已获评,河北最美古树。

8
隋氏家族

今临西县城南仓上村(临清古县城仓集镇)隋氏家族,是明清临清名门望族。

隋氏在大宋朝前世居河南汝宁府固始县。大宋朝是移居山东登州府南蛇窝泊。元代,其五世祖 世昌,因军功封定海郡万户侯,始居今山东莱阳城里。九世文信,于大元至正年间(1271-1294年)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学直。

明朝末年,其十三世祖守用由莱阳城迁山东东昌府临清州城西四十里之仓上集(旧县集/仓集镇)。至今,今仓上隋氏尊世昌为始祖。隋氏自元代五世祖世昌至今,共传28代,此隋氏大致之世系也。

隋氏家族 守用 迁居“仓上集”三百余米名人辈出,其中多以武功见长,且多有建树。其中,迁居“仓上集”后的十六世祖显辉,有弟兄四人,曰显辉,显魁,显光,显正。四人中,显辉因军功封怀远将军(从三品),其夫人程,刘二氏俱诰封淑人。

据族人相传,是显辉公在江西任职时奉命查抄了江南织造曹雪芹祖上的家。

显辉之弟显光,因军功诰封明威将军(正四品),夫人曹氏诰封恭人。十七世显辉之子万化,身怀绝技,从戎战功,朝廷诰封怀远将军(从三品),驻你南京口游击 加 都督。其夫人张,李二氏俱诰封淑人。

显光之后,有万成者,清顺治时中辛卯科(1651年)武举。诰授“明威将军”(正四品),夫人郝氏诰封恭人。

十八世祖 泽,系万化之后,考取清顺治乙酉科武举。清乾隆辛卯(1771年)科进士,夫人徐氏诰封孺人。十八氏世隋泽之弟隋湛的儿子 时中,据临清旧志记载为明嘉靖年间例贡生。如按其辈分记载,不应为明代,当有误。

隋氏家族至十八世泽,润之后,则多无大建树。

但据《临清县志》和其他家族族谱记载:隋氏族中尚有邦奇,邦荣,羲等人。其中邦奇为明嘉靖年间贡生,邦荣为清顺治壬辰科(1652年)进士,任河南汝州道中军等职。羲为清雍正年间之候选州同知。据临西大刘乡陈辛庄《陈氏族谱》记载,羲公之女生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六月初五,卒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四月初二。她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女子,配陈辛庄陈氏重言为妻。按此,羲公确为仓上隋氏家族中人物无疑。但在隋氏谱中无载,不知有何原因。

隋氏旧谱于“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数道圣旨也被擦了柴油机,岂不惜哉?隋氏旧谱等资料的损毁,对隋氏世系的研究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9
吴氏家族

今临西东来寨吴氏家族,是州内望族。其家族在清早,中期四世六人为官,声名显赫,声震朝野。

据东来寨《吴氏族谱》记载,吴氏之始迁祖 道治,祖籍安徽歙县,后寄籍关东,入清军,为汉军正红旗指挥,后随清军入关,定居“临清前河崖蚂蜡庙”。后迁今临西修枣科村北“吴家花园”,继迁今东来寨,道治娶徐,汪二氏,生子成龙,成凤。道治卒后,“葬临清州西门外洪庙立祖茔”,考其茔在今临西南三里村北“洪庙”西(遗址今无存)。

二世成龙,道治之长子,仕四川重庆南山县知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二十四日,封文林郎(散阶正七品),其妻刘,陈二氏亦诰封恭人(

有圣旨存)。成龙为官清介有声,陞蒲按州知州,继陞邢部员外郎(从五品)等职。成龙生子三,曰大钊,大鋐,大镜。成龙卒后,葬洪庙祖茔。

二世成凤,道治次子,清顺治朝任临清游击都司,后仕至高雷廉镇总兵。成凤长子二,长曰大镕,次曰大鐀。成凤卒后葬洪庙祖茔。

三世大镕,成凤长子,以荫生仕至四川夔州知府,故于夔州任所,初葬今临西江庄村。二十世纪八十年迁葬于今王庙村北。大镕生子业汇,业泗。

三世大鐀,成凤次子,候补江南桃园县同知。生子一,曰业洪。

五世兆熊,字渭涯,大鐀之孙,业洪之子,清乾隆年间生于东来寨,他幼年家贫,喜读书,有学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熟悉河防工程,谙习吏治,被“幕直府梁构亭保奏,奉旨发往直省(直隶,今河北大部前身)”,任河工主薄。”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迁雄县县丞。乾隆五十九年(1749年),迁东安县知县。嘉庆元年(1796年),擢保定府同知,又暑深州知州。嘉庆四年(1799年),调任冀州知府。嘉庆八年(1803年升河间知府),复调保定知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在遣发防守边防人员时蒙罪,于霸州“营田效力”。嘉庆十五年(1810年),复授河间知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又调保定知府。嘉庆十七年(1812年),擢清河道尹(正四品)。在他两任河间知府期间,曾受到嘉庆皇帝的十四次召见,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据《吴氏族谱》记载,在吴兆雄任清河道尹期间,曾从清河去湖北,当走到临清直隶州时,“寓吉祥客店”二日,并至临清州城西东来寨老家亲见上下合族,在家待了一天两夜,率领合族上坟辞别祖宗后“复归临清州吉祥店中”,又叙谈了一天,合族远送去湖北。后卒于湖北,葬于湖北。

吴氏家族历经170年的辉煌,至兆熊之后,再无多大建树。

来源:临西县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