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千年文明史,虽以农为本,重农抑商,但不乏商业奇才与巨富,那为什么拿陶朱公和胡雪岩出来进行对比呢?因为两人有共性的地方,如都曾富可敌国,都名垂后世。也有差异之处,前者功成身退,后者身虽败但名不裂。但更巧的是陶朱公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商圣,胡雪岩则是封建帝国末期最后一位商圣。因此,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本文与大家作简单探讨。 都曾涉足政商两界,但又明显不同陶朱公先政后商,胡雪岩政商协同。陶朱公即范蠡,出生楚国普通百姓之家,也算是底层屌丝,但后来投奔越国,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官居上大夫的高位。多数人到了这种位置,肯定不愿意退啊,因为正是分享胜利果实、坐享荣华富贵之时,可范蠡不这么认为,他向自己的战友、越国另一重要谋臣文种劝说:我准备辞官不干了,你也趁早离开吧,“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上大夫范蠡 文种没理他,结果不出范蠡所言,被勾践逼迫自杀,而范蠡功成身退,带着美女妻子西施泛舟五湖,下海经商去了,3次白手起家富甲一方,又济世救民把家财散尽,后在宋国陶丘(山东菏泽一带)定居下来,自号陶朱公。他做生意也从未掺杂政治因素,前官后商,分得很清楚。 商圣 陶朱公 而胡雪岩则不同,虽然刚开始是商人,但第一票业务就是政治订单,因为本来那些粮食准备运往太平军的,被左宗棠拦截后就阴差阳错成了清军的买办。之后胡雪岩的生意随着左宗棠的政治生涯一路高歌猛进,常捷军的军火、福建马尾船厂、左宗棠打新疆的军饷、江南四省的税收代理权,在这些政治订单的带动下,胡雪岩先后建立了涉及粮运、茶叶、阜康钱庄(金融)、胡庆余堂(药业)、蚕丝等多行业的庞大商业帝国。 红顶商人胡雪岩 由于是政治订单,胡雪岩当然知道利害之处,所以处处谨慎,但唯独在最重要的一笔交易中胆大冒进,当时为左宗棠的常捷军购买军火需要大量银子,胡雪岩找到汇丰银行贷款50万两,本来利息谈定为4厘的,但他与银行私下商定利息提高至1分3厘,9厘的差双方各拿一半,这也意味着朝廷需要多付出9厘的利息,正是这个地雷后来将他炸得倾家荡产。 陶朱公防患未然,胡雪岩随机应变范蠡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所以他能在越王勾践战胜后选择急流勇退,他能三次聚财后又三次散尽家财,权与钱都没了,也就没有任何祸患了。胡雪岩随机应变的能力确实不凡,运粮给太平军被清军拦截后装作献粮,力谏左宗棠建常捷军赢得了军火生意,用巨额贷款周转之便开设阜康钱庄。正是他的机灵与随机应变,让他的政商买办生意如鱼得水。但这种生意没做大时靠机灵足以应付,越做大风险越大,就需要战略眼光,防患未然,这正是胡雪岩欠缺的。 胡雪岩雕像 试想,如果他将利息差额的钱奉献给老佛爷,或者提前处理好与李鸿章一派的关系,亦或是处理好跟汇丰银行的关系,也许那个地雷就化解了。左宗棠多次提醒胡雪岩空闲了要多看看书,也许就是在提醒他。当然对于只上过几年私塾的胡雪岩,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助左宗棠西征,获布政使头衔,官居二品,头戴红顶,穿黄马褂),堪称奇迹。 陶朱公安于淡泊,胡雪岩乐于富贵可能是因为受道家思想影响,所以范蠡懂得隐退、散财,淡泊名利,因为范蠡的老师计然就是道家派人物,计然(文子)可是老子的弟子啊,著有《文子》(《通玄真经》),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范蠡选择功成身退与散尽家财也就不足为怪了。 范蠡与西施 淡泊名利对于胡雪岩来说是难以做到的,他应该也没这个意识,跟绝大多数商人一样,大家都是凡夫俗子,活着就是为了赚钱升官,当然胡雪岩在凡夫俗子里又要高一个境界,他做了不少善事,但远远没达到功成身退的境界。他是乐于富贵的,所以娶了十三房,堪称皇帝后宫。一个屋檐下那么多女人,伺候不过来,中间必生嫉妒恨,容易被外部势力离间勾引,做出些防不胜防的事情来。 胡雪岩的女人们 也许你会说,范蠡有西施,当然不会再找了。错,作为凡夫俗子,男人真不嫌多。所以女人常挂嘴边那句话“男人有钱就变坏”不是没有道理。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虽然胡雪岩被抄家至倾家荡产,但他给我们留下了“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至今为百姓广施仁术,而他的名字也和陶朱公一样永载史册。 至今仍在营业的胡庆余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