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国民一员 2019-05-07
  • 承上启下的浦东县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此时,浦东地区维持2县(南汇县、川沙县)3区(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1乡(三林乡)的格局。

        1952年10月,洋泾区划出沿江张家浜到高庙一带,与杨思区划出的部分沿江地区建立东昌区,由此洋泾区分为东昌区和洋泾区。

浦东简史 <wbr>| <wbr>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1956年1月,高桥、洋泾、杨思3区合并为东郊区。

浦东简史 <wbr>| <wbr>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1958年川沙、南汇、上海等10县,从江苏省划出,改属上海市管辖。原属川沙县的横沙乡划归宝山县管辖。至此,浦东地区的川沙县、南汇县、上海县和浦东县统一归上海市管辖。

        1958年10月20日,经国务院全体会议批准,东昌、东郊两区合并,以浦东为名,设立浦东县,这是以浦东为名的第一个行政建置。

浦东简史 <wbr>| <wbr>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县境东临川沙县,南接上海县,西濒黄浦江,北临长江口,面积约为158平方公里,人口约50万。浦东县域范围实际是由抗战前上海市在浦东地区的高桥、洋泾、杨思3区组成。

    今浦东新区境内呈现川沙、南汇、上海、浦东4县并存的格局。

  • 多区县管辖格局下的浦东新区

        由于上海工业不断发展,市属浦东县工业人口不断增加,农业人口比重相应降低,为了加强对工农业生产的领导和贯彻精简机构、紧缩编制的精神,经国务院批准,于1961年1月撤销浦东县建制。“浦东县”仅存在两年多的时间,但这是“浦东”第一次作为行政区域名出现在上海的地图上,意义重大。

1960年9月浦东县全图

        在这两年时间内,浦东县境内的工业与农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也留下了大量的史料与照片,大家可以从本期第三篇推文“昙花一现”的浦东县中寻得当时的景象。

        1961年1月,浦东县撤销后,原浦东县的农村地区全部划入川沙县,到1985年川沙县境面积已是解放前的两倍。

浦东简史 <wbr>| <wbr>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原浦东县的上海炼油厂、上海石油采购供应站、上炼新村等单位和地区划入吴淞区(1964年5月吴淞区撤销后复归川沙县)。沿黄浦江的高庙地区划归杨浦区。1984年再将沿黄浦江的塘桥、陆家嘴、洋泾一带划归黄浦区。周家渡至杨思等沿江地区划归南市区。

        浦东沿江的三林、陈行、杜行、鲁汇四乡属于上海县管辖(1992年12月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成立新的闵行区)。上述提到的浦东其余地区则由南汇县管辖。

今浦东新区区域分属三县(川沙县、南汇县、上海县)三区(黄浦区、杨浦区、南市区)。

  • 襟江滨海的浦东新区

        199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策开发浦东,1993年1月1日浦东新区管委会成立,10月1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建制度,将其与黄浦、南市、杨浦三个区的浦东部分及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合并为浦东新区。土地面积为532.75平方公里。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南汇区(2001年1月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区),将其行政区划并入浦东新区,合并后的浦东新区面积1210.41平方公里。

浦东简史 <wbr>| <wbr>解放后浦东的行政区划发展

        浦东新区的区域由原来分属三区三县到统一归属新区,使浦东开发力度进一步加强,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区位优势充分凸显。浦东不仅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试验田”,“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更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台重要“发动机”,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带动整个长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流域的经济腾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