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2018年上海建直辖市~完整区域的历史60周年纪念 一个真正老浦东的回忆 前言:三大新中国特区:深圳,浦东和雄安! 上海古为渔村,元代于1292年设上海县隶属于江苏松江府., 十七世纪已成为一个繁荣的商业港,1685年在上海设立海关, 此后, 上海即成为“汇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期间,上海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城市,直至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解放后,特别是1990年来浦东新区开发,上海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今日的上海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努力前进, 上海市,简称沪,别称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坐落于中国东部长江冲积三角洲,濒临东中国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南岸。目前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它被认为是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中心。不过今天要说的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浦东本地人,也就是近代上海特别市和上海直辖市概念内的狭义浦东土著本地人.并非目前上海人和外地人俗称的广义浦东人(大浦东概念). 第一章: 上海县隶属江苏省松江府 在1909年的《上海县全境图》上,记者看到,20世纪初上海县还隶属于江苏省松江府,行政区域范围东至高行、陆行、杨思、三林塘,南至陈行、闵行、马桥,西至虹桥、华漕,北至江桥、闸北、五角场。行政级别与华亭县、川沙县、南汇县等相同。松江、宝山县、嘉定县、青浦、金山、南汇、奉贤、崇明县当时隶属于江苏省管辖。 到了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成立。在1927年《袖珍上海新地图》上,租界范围内,除公共租界中区和北区外,路名多以外国人名命名。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的前身跑马厅、瑞金医院的前身广慈医院等都在图上一一呈现。当时,公共交通以有轨电车为主,无轨电车和公共汽车为辅。租界一般称做上海特别市特别区,,地图上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黄浦江两岸真正意义上的上海特别市区域,浦东从高桥,高行,陆行,洋泾,塘桥,杨思,三林,周浦,陈行9个区结束. 第二章: 1943年: 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 抗日战争结束后,行政区划尚未划定,1946年《上海地图》大致以前租界区(包括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为黄浦区,沪南为南市区,闸北为北区,沪西为西区,以及浦东。1943年,租界收回,200多条以西方人名命名的道路更名为以中国地名命名。为便于使用,图上路名标注形式为新旧对照,旧路名以括号形式标注在新路名旁,如金陵东路旧名公馆马路等。部分道路以国民政府政治人物命名,如福熙路改名为中正中路(今延安中路)、霞飞路改名为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等。地图特设公共交通示意图3幅,分别表示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路线,使公共交通概貌清晰可见,可见解放前1948年的上海特别市区域地图,浦东区域仅仅剩下三个区,高桥区,洋泾区和斯盛区!。 1950年《最新上海市街图》是为庆祝上海解放一周年而作,以国民政府政治人物命名的道路均已改名,如中正东/中/西路改名为延安东/中/西路、林森东/中/西路改名为淮海东/中/西路、其美路改名为四平路、自忠路改名为西门路(今已复名)等。但在新旧路名对照表中,均使用租界时期路名作为旧路名。我们再来看一看浦东区域的变化,上海市黄浦江浦东一边的控制范围.上海浦东区域基本维持了清末民国时期的范围,减少了杨思区以下的几个区域,合并为高桥区,洋泾区,东昌区和杨思区四个!这样的话,就是说新中国初期的浦东大部分区域仍旧属于江苏省管辖,如上海县,奉贤,南汇,金山.而浦西的嘉定,宝山大部分,青浦,金山,松江完全是江苏的!还有看一看1956年上海市地图!整体上面积范围和建国初期一样,不过行政划分上进行了大调整,浦西地区中心城区有13个,浦东仅有一个东昌区,其它均为郊区,分北郊区,西郊区和浦东的东郊区三块! 浦东闲话趣闻: 原南汇县和川沙县(沿江片除外)及原上海县黄浦江以东的三林(仅包括解放初从南汇划入三林的地区)、陈行、杜行,奉贤区的四团镇、平安镇等地区,方言差异较小,通称“浦东闲话”。东话通行最广的地区是黄浦江以东地区,南汇,川沙(清代原属上海县的后属川沙的沿江片除外)两县都是典型的“浦东闲话”,但整个浦东地区也略有差异。根据语音特征可将全区典型的浦东话分为3大片。 南汇县分以下3种 (1)惠南片,包括原南汇县绝大部分地区(含原川沙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是典型的南汇方音;本片中又分泥城小片,语音又较硬,包括南汇最东南部沿海的泥城、芦潮港等镇及奉贤区最东南的四团、平安和邵厂等地区。 (2)周浦片(川沙片),包括周浦、康桥、张江、北蔡、花木、唐镇等镇及川沙城区、原黄楼镇等地区。 (3)大团片,包括大团镇、大团乡、三墩乡、航头乡以及新场乡、宣桥乡大治河以南的地区,在连读变调上略带有奉贤、松江音的特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教育事业发展,广播、电视逐渐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等原因,方言的年龄差异日益明显,青年人的口语迅速向市区靠拢,读书音掺进普通话语音、语调,逐渐形成趋于简化的新音系。除了语音上的这些变化以外,反映新事物、新思想的词汇也不断充实了方言词汇。至于语法,则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上海县三林乡为浦东地区最早成陆地区,除50年代从南汇划入三林的部分地区为南汇的七个声调,大部分为六个声调。在明初黄浦未改道前,三林与浦西龙华乡华泾镇相连,故口音与龙华相似。 第三章: 1958年1月开始,属于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县,奉贤,南汇,青浦,金山,松江等10个县划归上海市,这样从1958年12月开始,上海形成了目前真正意义上的大上海范围。当时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浦东县,这就是最早浦东的由来,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浦东县就是清末到民国和解放初期的原有范围,之前的东郊区和东昌区组合而成,不过这个真正的浦东县在1961年末撤销!1960年,行政区由14区11县调整为12区11县,形成了目前上海市域范围的基本雏形。全市公交车路别编号已统一调整,1-30路为无轨电车,31路以上为公共汽车,这一形式沿用至今。1960年的《上海市交通图》编制于淮海路有轨电车轨道拆除前夕,也是最后一张能显现当年有轨电车线网全貌的地图。1962年之后形成了目前大浦东概念的浦东人,最大的川沙和南汇区域的兴起! 终章: 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浦东本地人或老浦东,仅仅局限于浦东县(1958~1961年设立),从历史上看,从清代鸦片战争之后被帝国主义国家成立租界从江苏分离出来后,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这些浦东区域一直是上海的真正辖区,,而目前大浦东概念的川沙人,南汇人,奉贤人,闵行人(上海县人)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上海浦东本地人的概念!下面来说一下,浦东县人的目前真正区域: 高桥地区(含外高桥),东沟地区(高行),塘桥地区,洋泾地区,金桥地区,六里桥地区,严桥地区,艾镇地区,杨思地区等!以上地区特征是全部紧靠黄浦江东岸,目前范围就是中环以内靠近内环的3公里的区域,当然外高桥和高桥目前来讲住宅比较偏僻点!本人通过核实比对,目前上海北蔡区域,花木区域,康桥区域,周浦区域,浦江镇区域和大部分三林塘区域均不在有效的浦东县范围内,而自称浦东本地人的南汇人,奉贤人,川沙人基本从未划入到浦东县过.基本上处于江苏省管辖到1958年!本人儿时还在听一些老浦东太公,太奶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目前已故)老人说的,为区分浦东本地人地方不同,对于目前浦东的川沙人称做东头人,南汇(部分上海县人)和奉贤人称做南头人!我的父母,基本出生于民国晚期,他们也这样说.而且在我爷爷奶奶的时代,就是20世纪初期生的,上海特别市浦东地区的婚嫁,选择的大多是浦东杨思地区,白莲泾地区,六里桥地区,周家渡地区,南码头地区,高桥地区,金桥洋泾地区,塘桥地区的一块,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亲母亲就是浦东县地区的婚配,外公家和奶奶家当时在民国时期还在浦西租界有点小生意.而且听他们讲亲家之间的走动,,一般北面的称作到波海去,西面的说到西海去,南面的称作到南海去,,基本没有人与南头人,东头人婚嫁!一旦子女与这些地方婚配,犹如嫁娶外地人,跑个亲戚交通十分不方便.1962年开始,整个川沙县的合并建立,导致了一个大浦东的概念!1992年,原来上海县的三林地区合并于浦东新区,2009年南汇地区合并于浦东新区,21世纪的一十年代开始,所谓的大浦东区域终于形成了!无论如何,本人不是贬低任何目前处于上海的人员,对于从真实历史和角度上讲,浦西城区人员,绝大多数来源于移民,例如抗日,国内战争,自然灾害,经商等等,人员的80%以上来自于浙江,苏北地区,还有山东,安徽等地!以下简单介绍几个浦东县老区! 六里镇,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1959年成立六里人民公社,1960年撤销并入杨思人民公社,1961年划属川沙县,复分置六里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乡,1993年属浦东新区,1995年撤乡建镇。1956年设置六里乡,属上海市东郊区,1958年属浦东县,镇境东邻北蔡镇,南接三林镇,西接杨思镇、南码头路街道,北邻严桥镇。镇人民政府设在浦三路631号,辖7个村民委员会。面积7.74平方公里,人口1.75万。农业有蔬菜、瓜果及猪、禽等副食品。有六里工业区和乳制品、船舶附件等厂。有浦三路、杨高南路、川杨河、白莲泾等。2001年撤销张江镇、孙桥镇、六里镇,设立新的张江镇。 杨思镇, 位于浦东新区西南部。上海县,嘉庆后称杨师桥市,宣统三年(1911年)设置杨思乡,民国17年(1928年)划归上海市后为杨思区,民国36年改为斯盛区,1949年5月后仍为杨思区,复设杨思乡,1951年从乡划出建镇,后撤杨思区,曾属上海东郊区、耀华乡、浦东县。1958年属浦东县五一人民公社,次年成立杨思人民公社,1960年划归川沙县,次年恢复镇建制,1984年改公社为乡,1988年杨思镇划归南市区,1993年属浦东新区,1995年撤销杨思乡、杨思镇,建立杨思镇。现镇境东接六里镇、南邻三林镇,西濒黄浦江,北接上钢新村街道和周家渡街道。镇人民政府驻地杨思,辖6个居民委员会、10个村民委员会。面积12.95平方公里,人口2.2万。有缝纫机、微型电机、化纤、灯具等工厂。有上南路、成山路、浦东南路、川杨河、杨思港等。杨思镇旧称杨思桥,解放前夕,地域属斯盛区杨思乡;解放初属杨思区军事接管委员会第一办事处;1950年建立杨思乡人民政府,驻杨思桥;1951年撤乡建立杨思镇,直属杨思区,归耀华乡;1958年成立五一人民公社时,属公社第七大队第三中队;1959年划为严桥、六里、杨思3个人民公社,杨思桥属杨思公社;1960年并入川沙县;1961年恢复杨思镇;1988年属南市区,同时划入镇周围原杨思乡部分农村地区,形成现辖区。镇政府设在南街108号,辖南街、北街、杨新、思浦、新华、杨东6个居民委员会,有101个居民小组,常住户口5325户,15197人,其中回、满、纳西等少数民族23人。 辖区原是一片农田,棉花、粮食、蔬菜种植业较盛。杨思港东南与三林塘汇合,贯穿全境后流向周浦镇航线,水运方便。港内和港畔有大片棚户和破船(代屋),居民饮用河水。明末清初出现少数纺纱、酿酒等手工业作坊。清嘉庆元年(1796年)建立杨师桥市,初具集市雏形。同治年间,由私人创办杨鼎隆南货号、杨万隆染坊、杨同兴米庄等,而后恒大纱厂、恒源花厂、宏大轧花厂等相继建立。由于工商业发展,居民增多,沿杨思港两岸先后建立北街、南街、后长街。民国以来,商店增多,烟杂、饮食、豆制品、茶馆等相继开设,特别是“火机花衣”(棉花)沪上闻名,有“火机大王”之称,生产的飞机牌棉纱畅销国内和东南亚。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上海禁运粮食,杨思镇成为私运大米集散地,米业畸形发展,民国10年(1921年)修筑上南路,同年恒大纱厂建恒大路,至此杨思桥有了陆上交通,上南路自黄浦江边至南汇全程12公里,民国13年改铺铁轨通行小火车。 严桥镇, 严桥乡位于上海市川沙县黄浦江东岸,因有跨白莲泾之严家桥而得名,,为县6个蔬菜乡之一。乡境西、北与上海市南市、黄浦、杨浦三区接壤;东毗北蔡、花木、洋泾三乡镇,南邻六里乡。[1] 严桥乡位于上海市川沙县黄浦江东岸,因有跨白莲泾之严家桥而得名,,为县6个蔬菜乡之一。乡境西、北与上海市南市、黄浦、杨浦三区接壤;东毗北蔡、花木、洋泾三乡镇,南邻六里乡。严桥乡地区,唐宋时为华亭县高昌乡地,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上海县高昌乡地,明清两代隶属不变。民国17年(1928年),划归上海特别市管辖。新中国建立后,严桥地区设严桥、张楼两乡,分属上海市洋泾区和杨思区。1959年6月,成立严桥人民公社,隶属上海浦东县。1961年划入川沙县,时有9个大队,68个生产队及严家桥、张家楼2个农村集镇。1982年,严桥公社部分地区划归市区。1984年4月,政社分设,成立严桥乡,辖8个行政村,58个村民小组和2个农村集镇,乡党政机关设在塘严路。1984年9月1日,严桥光辉村、张桥村划归上海市黄浦区;金星村、幸福村的全部和塘东村、高潮村、同心村的部分划归上海市南市区。1985年严桥乡辖8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共有2410户,8648人(县辖数)。严桥唐宋聚落遗址,于1975年11月25日在严桥公社郑家湾村南约200米处(今严桥乡塘东村)发现,南距浦建路与杨高路交岔口半公里。浦东戚家庙北百米处(今严桥乡张楼一队地),是解放前夕(1949年5月7日)李白、秦鸿钧、张困斋等12烈士英勇就义之地。红线内的部分较早市区化与浦西连成一片(如紫色的地铁4号线环线内,上南地区因上钢三厂50年代即建设工人新村),故与浦西同步使用上海市区话,或者因为产业建设主要人口基本上非浦东本地原住居民。如,张江西部张江高科。这些地方浦东本地方言几乎找不到了.其实红线外,也存在大量人群使用上海话(市区),由于市区居民市政动迁(现在连原南汇县城惠南镇都有市区动迁)和市区居民购入的商品房,这些市区移民及后代基本上是保持其原有的的上海话(市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