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土方开挖边坡监测方案

 w我的工程 2019-05-07

1基坑支护体系变形监测方案

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掌握实际位移情况,以监控基坑的工作状态,必要时对设计方案或施工过程和方法进行修正。

在工程开始前,制定观测计划,定期进行观测,作好正式记录。

1.1工程的监测项目

(1)支护结构体系:支护体系的顶部沉降及侧向位移。

(2)地下水:基坑内外地下水水位的变化。

(3)周围水管、排污管、电缆、煤气等重要地下设施变位的监控。

(4)基坑周围地表沉降及地表裂缝。

(5)基坑周围地面超载情况。

(6)基坑渗漏水情况。

1.2监测方案的确定

施工中监测的重点是基坑支护体位移测量:包括坡顶水平位移等测量,基坑周围地表沉降也需要测量。

1.2.1总体要求

(1)根据规范要求,须严格控制支护结构顶部位移,土钉墙水平位移限值按6‰和控制(为30mm),预警值为20mm。

(2)监测基准点须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联测的稳定位置:监测点须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能确切反映变形量和变形特征的位置。

(3)监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变形最大、受力最大及局部地质条件最为不利的地段可调整观测点的间距或加密设置观测点。

1.2.2基坑监测点的构造

在基槽上口附近砌筑尺寸为200mm×200mm×200mm的水泥台,在水泥台中部埋设F22的钢筋,在其中部画上十字线作为标志,利用全站仪进行水平位移及沉降的观测。

位移监测基准点、监测点的埋设方法及基准点的位置须满足规范及标准要求,设有明显的标识。

沉降观测点采用隐蔽式沉降观测标志,位于地面的沉降观测点采用盒式,位于墙面的采用螺栓式。

在观测期内要对观测路线和观测点位提供有效的保证,防止产生碾压、扰动及遮挡。

基准点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靠近观测目标,便于长期保存和观测的位置。

监测点设在变形量大的地段,一般为基坑中部及支护的阳角部位。监测点、基准点在土方开挖前布设完毕,监测点、基准点设有明显的标识。施工时要对观测线路提供有效的保证,所有点位不得被碾压、扰动及遮挡。

1.2.3对支护结构监测基本要求

(1)在正式开挖前,要核对基准点并对其进行保护,设置明显标识。

(2)观测时间的确定:在土方开挖前布设观测基准点,在护坡桩联梁施工完毕后,布设变形观测点,而后在基坑开挖期间,每天监测不少于1次,在完成基坑开挖、变形趋于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减少监测次数至每周1次。

(3)锚杆施工期间为支护结构受弯矩较大期间,容易产生位移变形,此时须关注监测结果。

(4)在施工开挖过程中,如发现变位速率较大、支护结构开裂等情况,须进一步加强观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并及时向监理、设计和施工人员报告监测结果。

(5)基坑开挖施工期间对基坑支护每天测量不少于一次:在施工过程中,如有基坑边大量堆载、长期连续降雨等情况或当有事故征兆出现时,须连续测量。

(6)观测过程中如有异常情况须立即通知设计单位及有关部门。当基坑支护体的变形每天超过5mm或土钉墙边坡的总位移超过19mm~34mm时为报警值,立即研究措施,阻止变形发展,确保基坑周围设施及基坑安全。

1.3变形的监控

1.3.1周边环境的监测

地表沉降,不同深度处的侧向变形,与基坑相邻的周围道路路面采用肉眼巡视与裂缝观测的方式,由有经验的工程师每天进行肉眼巡视观测,主要是对土钉端部变形状态、邻近建筑物及邻近地面的裂缝、塌陷和支护结构工作失常、流土、渗漏等的发生和发展进行记录、检查和分析。

1.3.2不明水源的监测

施工中,对雨天以及各种可能危及支护安全的水害来源(如:周围生活排水、上下水道、化粪池渗漏水等)进行仔细的巡视观察,查明水源,及时疏堵。

1.4监测工作质量保证要求

(1)按规程或设计要求的监测精度选用仪器的型号。

(2)准确取得初始值,确定合适的观测频率。

(3)及时准确的整理监测记录并在监测值出现异常时进行分析。

(4)选择有素质、有责任心的监测人员。

1.5.观测方法

视周围场地重要性及现有构筑物、地下管线对变形的敏感程度或甲方要求,由设计确定变形影响范围、观测精度、变形界限值等监测参数。

采用视准线法,测量时用小角度经纬仪测出各测点横向位移,其目的是量测到支护结构和基坑顶端的位移量。选用J2型经纬仪进行观测,观测时使每段观测点与两端工作基点布成一条准直线,将仪器设于一端工作基点上,后视另一工作基点,确定各观测点相对于准直线的垂直偏移量。

具体观测参数、记录表格、及应急措施纳入施工交底或施工记录。

具体施定方案如下:

序号 监测项目 测点布置

1 基坑内、外观察 开挖后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的观察记录;

临近建筑物及构造物及地面的变形裂缝等的观察、描述

2 坡顶水平、垂直位移 沿基坑长边布置5~7个测点,基坑短边中部各设2个测点

3 周边建筑及管线 在影响范围内的每栋建筑物外墙布设监测点2~3个

距基坑外40米处埋设固定基准点3个(高程及坐标控制),基坑坡肩1.0米范围内处埋设观测点(水泥钉划十字),间距20~30m(由于桩顶土钉墙较高,实测时在联梁完成后,在联梁顶对应位置增设观测点,与坡肩联测);重要邻近建筑物角点及外墙中间点设沉降观测点。位移变形观测在各工作基点及各观测点布设完成后,对工作基点进行校核,误差不大于2mm。

土方开挖时,监测周期为1次/天,当相邻两次位移量大于5mm或总变形量达20mm时,须缩短观测周期至2~3次 /天,同时及时分析位移原因,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当相邻两次位移量较小时,将观测周期延长至1次/7天,直至变形速率为零或接近零时,延长至1次/15~30天。

施工状况 监测频率

基坑开挖期间 H<3.5m 1次/3天

3.5m<H<基坑深度 1次/天

基坑开挖完成以后 1~7天 1次/2天

7~15天 1次/3天

15~30天 1次/7天

30天以后 1次/2周

经数据分析确认达到基本稳定完成锚杆以下肥槽回填后 0

观测包括水平位移及沉降观测。位移或沉降发展较快时,加密观测次数;观测时,各观测点必须至少测一测回,以保证观测精度。观测工作必须指派专人负责观测,同时严格按观测周期进行观测,以便于变形分析。

观测时间选在每次土方开挖过程前后。必要时绘制变形曲线,每次观测结果必须真实可靠地记录在观测表格内,并及时整理,以便服务于施工安全,在工程竣工时,将上述资料列入竣工资料中。

1.6.数据处理及信息反馈

a. 及时整理观测数据,每3~7天提供一次统计报表。

b. 遇特殊情况及时加密跟踪观测,并随时通报有关部门。

当观测值超常发展或不收敛(超过预警界限值)时,须立即实施补救措施。

c. 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监测进展情况。

d. 技术成果包括沉降~时间曲线,变形~时间曲线。

2职业健康安全监测和测量计划

2.1监视和测量内容

根据本项目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确定监视和测量的内容包括:事故死亡、重伤、事故轻伤的人数,施工管理、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培训情况和新岗位、新工地、新技术工艺、新设备材料人员安全培训情况。

2.2监视和测量方案

序号 监视和测量项目 监视和测量方案

1 事故死亡 按月份统计事故死亡人数

2 事故重伤 按月份统计事故重伤人数

3 事故轻伤 按月份统计事故轻伤人数

4、 施工管理、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培训 对施工管理,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培训进行记录统计

5、新岗位、新工地、新技术工艺、新设备材料人员安全培训率 对新岗位、新工地、新技术 工艺、新设备材料人员安全培训率记录统计

3环境监测和测量计划

3.1监测和测量内容:

根据本项目环境管理目标确定监视和测量的内容包括:纸张、固体废弃物(硒鼓)、水、电等资源的消耗,车辆及机械耗油和机械设备的环境噪声监控。

3.2监测和测量方案:

序号 监视和测量项目 监视和测量方案

1 纸张消耗 对用纸量进行登记,按月份统计用纸量

2 水 对用水量进行登记,按月份统计用水量

3 电 对用电量进行登记,按月份统计用电量

4 车辆、机械耗油 对油耗量进行登记,按月份统计油耗量

5 噪声 每月对噪音进行2次监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