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一峰 —— 以古之笔墨,写天地之实景

 攸州刀郎 2019-05-07

■ 人物简介

吴一峰(1907.6—1998.1),平湖人,字一峰,别名士浚,又名立,自号大走客,别号吴窦圌,斋名“一峰草堂”,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导书法,得翁子勤、朱天梵传授篆刻。1923年9月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后改入中国画系,1928年7月上海美专中国画系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艺术成就

吴一峰曾得刘海粟、朱天梵、陈伽庵、马企周等人相识,获益良多。1932年随黄宾虹自沪入蜀,受聘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出版有《吴一峰蜀游画集》、《吴一峰国画选》等。抗战时期创作《夔门风雨》入选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画展,并为英国博物馆收藏,刊于《中国与不列颠》一书。不少作品入选国风外重大美术作品展览,并在《美术》、《中国画》和香港《新晚报》等发表,或被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收藏。1987年应邀赴新加坡讲演并举办个人画展。主要作品有《黔灵夕照》、《夔门风雨》、《大渡河放筏》、《峨眉积雪》、《窦图飞渡》、《嘉陵山色》、《巫峡风雨》、《峨嵋夜月》、《峨嵋》等。1933年参加“蓉社”。原四川省群众艺术馆美术干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诗书画院顾问,成都画院顾问,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特约馆员。

右起第四人为黄宾虹,第五人为吴一峰

 -

吴一峰作品欣赏

吴一峰生长江南,沐浴新风,却对古代文化怀有诗意温情,上海美专虽然“新”,但他喜欢的老师是郑午昌、朱天梵那种很传统的画家,在校期间一度休学回乡学习古诗文,而这一时期大量画作都以摹古为主。年轻的吴一峰对“旧”怀有“温情”,这些江南正在消失,只有在古书中读到、在想象中存在的文化氛围和生活方式,居然还在西南一隅的成都保留着。

1932年入川以后,吴一峰迅速融入成都的文化圈子,况且又能健步青城峨嵋,漂流岷江嘉陵,畅游巴山蜀水,寄情山水,笑傲林泉,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倪云林、黄公望的生活,他希望能够在成都实现这种梦想。况且在川寻到终身伴侣骆禧懋女士,加之故园沦陷,众缘汇聚,吴一峰驻足成都,一呆就是六十年。1940年末,位于成都西门卧牛台三亩六分的一峰草堂建成,画家为自己的梦想寻得一个落脚之地,图写山灵,种竹饲鱼,就是画家想象的草堂生活。

当时没有艺术品经纪人,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画廊经营,卖画主要靠自己培养良好的人缘,陆俨少的话讲“随地结缘”,陆的画展在乐山办得成功,离不开吴一峰介绍的当地人脉圈子。关山月在蓉画展也是吴一峰等帮助张罗才租到展场。既是艺术家,也是外交活动家,交游、宴集、应付台面既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吴一峰的绘画颇为蜀中认同,1933年初到成都,在少城公园办画展,画件几日内全部售出,在川北沿路写生卖画,受到江油等地士绅的热烈追捧。

1949年底,在迎接新年的气氛中,一峰草堂和他的主人迎来了一个新时代:成都解放了。新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性展开的进程之一,现代性的重要情节就是要分门别类,人都要归到相应的“鸽子笼”里面,新时代没有游离逍遥的黄公望、倪云林,黄们、倪们必须找到自己的位子,才有生存空间。新时代也创造性地发明了对待既不能使用又不能消灭的人、物的办法,物放进博物馆,人请进文史馆。据说这样,“旧”的东西就被归进现代性的“鸽子笼”,就被“祛魅”了,不会威胁到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寻找在新社会的位置对吴一峰来讲关乎生存,非常迫切,对社会“有用”的美协,吴一峰太旧;对社会“无用”的文史馆,他又不够老。都沾不上边,生存就有问题了。一峰草堂的梅花、兰草都被刈除改为菜地,吴一峰不得不到汽车修理厂当保管员。五十年代初,建中汽修厂保管员吴一峰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的作品,尤其以《岷江勝概》《嘉陵山色》两幅长卷为代表,其中有许多如修建宝成铁路、汶灌公路等富于时代特色的内容。1956年,调入四川省文化局文化工作室,算是归了队。旧社会过来的艺术家,在新社会里找位置的困惑并非吴一峰一人,吴湖帆、朱屺瞻等人也都曾有。

新时代还有更多的东西等待他去适应和磨砺。1957年,天真的艺术家当然不敌“阳谋”,由于在鸣放中被划为右派,下放崇庆县山里面劳动改造,从事背矿石、运煤、锯柴等重体力活,一起改造的有诗人流沙河。毕竟已是知命之年,画家对人生的变故有惶惑,但更多了一份从容淡定。据流沙河回忆,吴先生对苦役皆耐心从事,绝无怨气,起初以为是挣表现,吴先生淡定地说:这是君子自重。草堂虽然荒芜了,梦还在,心中的草堂还在。

靠这样一股气,画家把画艺熔炼为画道。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老画家以古稀之年迎来了新时期,政策落实后心情畅快,笔墨由凝重转而华滋,笔端放开,墨彩焕然,二十年积郁的才情喷薄而出,落笔绝无犹疑,一气呵成,劲健老辣。

吴本人被认为是他那代画家中笔墨最为传统的人物之一,他用这种笔墨来寄托一个关于山川和人生的梦。正如与吴一峰交游的林山腴、向楚,旧学功底深厚,却被后来的学术史作为边缘人物几乎被遗忘一样,吴一峰也被评论家认为只是一个笔墨传统的写实山水画家,其成就被大大低估。

耄耋之年的一峰草堂主人,站在春花烂漫的锦江边对景写生,他自己却像一片秋风中的黄叶,仍然是他画过无数次的百花潭,还有新建的四川省诗书画院、百花大桥。此时,不知相濡以沫数十年的巴山蜀水是否已幻化笔端,不知老人是否会感叹,一切恍若“少年时都下梦”。这是1994年,行走了六十余年的“大走客”,在家人的陪同下,扶病最后一次对景写生。1998年,吴一峰去逝,时年91岁。

绘画艺术

吴一峰早年拜师冯超然,又先后受业于陈迦庵、郑午昌、朱天梵、汪仲山、黄宾虹、谢公展、楼辛壶、熊松泉等,是一位出入于师徒传授和新式学校两种教育的画家。其对景写生, 多用毛笔作白描式勾画;其创作,皆以写生稿为母式。陆俨少说,吴氏笔下的“高山大野,远林平楚,江流之湍急,雨雾之凄迷,以及通都大邑,关隘津梁,皆可按图索骥,指名而得”。这一特点,在我国画史上是罕见的。吴氏的写生对象,常据《徐霞客游记》寻踪;他的作品,总是力图把对《徐霞客游记》的审美想象和自己写生的空间意象构为一体。可以说,他的作品具有“艺术地理学的品质”。吴氏作品的另一突出特色,是坚持以传统笔墨方法和色彩方法结构空间、刻画形象,力求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获得现代感,但又不陷入“旧瓶新酒”式的尴尬。用画家自己的话说,是“以古人的笔墨,写天地间实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