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曼生公像丨致敬文人紫砂的“现象级”代表人物——陈曼生

 huhugb2000 2019-05-07

曼 生 公 像

man  sheng  gong  xiang

每一个时代,每一门手艺里,似乎都有一位或数位“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用当下流行的词汇描述便是“现象级”——前无古人、后亦难有来者,他们本身便是巅峰。我始终认为手艺也是需要信仰的,哪怕它最终落足于一个“现象级”的人物身上,也会让我们的心灵获得充实的归属感。

在紫砂陶艺数百年的发展脉络里,陈曼生是当之无愧的不朽传奇。

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江南海防同知。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工诗文、书画等,乃“西泠八家”之一。虽然他在仕途上并不飞黄腾达,但他的艺术造诣,尤其对宜兴紫砂壶的发展贡献巨大,开创了文人紫砂的新时代。横空出世的“曼生壶”集造型、陶刻、书画装饰等于一体,树立起一座紫砂装饰艺术的丰碑,使紫砂壶的文化属性第一次真正走向成熟,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紫砂艺术的发展趋势。

究竟是紫砂壶成就了陈曼生,还是陈曼生影响了紫砂壶?

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个无解的事实。

当我们有幸站在当下的角度,更成熟和理性地解读陈曼生其人和他所设计的以“曼生十八式”为主的相关经典的辉煌故事时,一种延续了数百年的紫砂人文能量无时不震撼人心,这是紫砂艺术不朽的魅力。

知名紫砂学者萧建民先生对陈曼生及“曼生壶”的研究非常痴迷,由他所著的《陈曼生研究》一书,综合了陈曼生的生平、交游、艺术、著作,包括诗文、书画、篆刻、紫砂等,并均进行了中肯的分析。萧建民先生在书中写道:“陈鸿寿的艺术,公认为‘曼生壶’最好……”。

或许,这便是对陈曼生紫砂最虔诚的致敬了。

艺术创作本就具有触类旁通的本能,我虽主攻紫砂雕塑,却始终认为,一个每天接触紫砂五色土的手艺人,如果不会制作紫砂壶,甚至不了解紫砂壶,那么他的紫砂艺术生涯亦是不完整的。或许,我确实有一点“学院派”刨根问底的个性。

刚刚接触紫砂时,无论是于书籍认知,还是身边前辈们的耳提面命,似乎都离不开“陈曼生“这个名字,他的魅力太大了,以至于觉得他似乎就是“长在”紫砂里的。阅读萧建民先生的《陈曼生研究》,使我产生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共鸣——我欲雕塑一座《曼生公像》,致敬这位文人紫砂的“现象级”代表人物。

黑格尔曾说:“美是形象的显现。”

形象美是作品本身所体现出的一种直面的视觉感受,是一种能以具体美的感性形象为人所感知的特性,它的重点在于直观性、鲜明性和具体性。人物雕塑作为具有一定空间形式的作品,则明显具有这三种特性。

雕塑《曼生公像》,既为了直观地再现陈曼生与宜兴紫砂陶艺的关系,更为了表现其人物本身对于美的感知,以及他以一种饱含美的人文艺术形式推动紫砂走向巅峰的智慧格局。

《曼生公像》里的陈曼生似乎还是当年那位痴迷宜兴紫砂的文人,一袭布扣长袍大褂,朴素简约、干净利落,衣服褶皱轻起,布纹浅垂,更显其清秀俊朗之姿。他眉目亲善,淡然一笑,犹见从容不争,须长辫,亦不失文雅伟岸,那一身光明磊落的文人做派,在单手托起的一把石瓢茶壶里,安放作最厚重的情怀。

因“曼生壶”而走向巅峰的文人紫砂,是紫砂壶走向成熟艺术形式的一种状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可以说,人与壶的关系从这一刻开始得到了更清晰的认可与定义。《曼生公像》虽作一像,却可理解为“两相”——陈曼生和他手中的壶各作一“相”,每一种“相”,都是紫砂艺术魅力的载体,而“两相”之间便寓意了热爱和创造的因果输出关系,以及人与壶艺的独到共鸣。

在人物雕塑《曼生公像》的表达方式中,每一“相”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以完整的比例和透彻的挖掘构思,浓缩了陈曼生不朽的紫砂人生。

曼生,他未曾老去,因为他定格了属于自己和紫砂的春秋——无论是在一座凝固的紫砂雕像里,还是在无数紫砂艺人的心中。

//////////

本期作品

雕塑名称:曼生公像

尺寸(长×宽×高  cm):20×16×75

雕塑 / 王潇笠

文案 / 孔小乐

微博:@王潇笠紫砂艺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