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名医楼百层妙用烧山火透天凉治愈肩痹等验案三则

 中医药方便 2019-05-07

烧山火与透天凉的针刺补泻手法,是根据《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的记载发展起来的。

烧山火的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针深度的1/2时,运行左右捻捻手法9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刺入应刺深度,急行三出三入,慢提紧按的提插捻捻手法,一般就能使针下产生热感。

透天凉的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针深度,即行左右捻捻手法6次以候气,若觉针下沉紧,再将针提起1/2,急行三入三出、紧提慢按的提插捻转手法,一般能使针下产生凉感。

上述两种手法,同样是以“阴阳立法”、“寒热正治”为目的。

例一、肩痹案

吕某,女,52岁。

主诉及病史:右侧肩关节疼痛已逾2年,病起于家务劳累及夜寐露肩受凉。肩臂疼痛逐渐加重,以致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上举不能平肩,内收手指仅能触及左锁骨下缘,后伸难抵腰部。每遇寒冷疼痛更甚,肩臂终年怕冷,即在夏季,肩肘部亦需保暖。肩臂动作不利,略不注意,即感剧痛难忍。曾经中药和针灸治疗,效果不显。局部外观无异常。

辨证:病由劳累后复受风寒湿邪稽留经络,致气血受阻所致。

取穴:肩髃、曲池、臑俞、外关、云外(云门穴外侧约2寸,直对腋横纹)。

操作:肩髃、曲池用烧山火手法,其余各穴用捻转泻法,留针15分钟,开始每日针1次,3次后隔日针1次。针3次后,患者肩痛怕冷等症减轻,8次后冷痛全除,上举已能至耳平,内收可至左锁骨上端,后伸可达腰部。此后各穴均用捻转泻法,针至15次而愈。

本病又称“肩凝证”、“漏肩风”等,属中医“痹证”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有“…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记载。痹者,闭也,闭阻不通之意,故按经络循行部位选穴,针刺手法除应用捻转泻法疏通经络气血外,再结合寒热正治的烧山火手法以治之。

例二、寒痹案

范某,男,40岁。

主诉及病史:10年前,因身处战争环境,常野餐露宿,涉水过河,以后逐渐出现两侧肘膝关节酸痛,每遇天气变化时加剧。现肘膝关节处冷痛难受,即在炎夏酷暑,关节亦须覆盖衣被。曾服中西药治疗乏效。

辨证:病由卫气不固,腠理空疏,致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经络受阻而发。

取穴:曲池(双)、犊鼻(双)、足阳关(双)、阳陵泉(双)梁丘(双)

操作:曲池、犊鼻穴用烧山火手法,足阳关、阳陵泉用捻转泻法,开始针时仅取这4穴。针治2次后,肘膝关节冷痛减轻,8次后两肘关节冷痛全消。两膝关节冷痛虽继续减轻,但尚未能根除。遂于第14次时,停用前4穴,独针梁丘穴,当夜关节冷痛几近消失,继针2次后,终获痊愈。

本例采用局部取穴,疏通闭滞之经络气血,而使营卫调和,是以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虽然肘关节冷痛仅取曲池1穴而告愈,但对膝关节首取犊鼻、足阳关、阳陵泉等穴,冷痛仅减轻而已,遂改弦易辙,法外求法,独针梁丘穴3次而收全功。考梁丘穴系足阳明经的穴,“郄”有空隙之意,是诸经经气深聚的部位。本例风寒湿三气入侵较深,非郄穴难胜重任,验诸临床果效,由此亦证实经穴所具有的特异性。

例三、肌热骨蒸案

程某,男,40岁。

主诉及病史:左小腿腓肠肌疼痛已10年,每于身体疲劳或气候变化时发作。近1个月经常麻木疼痛,且灼热难忍,影响睡眠。现股外侧和膝、踝关节等处,亦出现疼痛。局部外观无殊。曾屡服中药和施行针灸9次,均无明显效果。

诊查:苔薄舌红,脉象细数。

辨证:病由经络违和,血不营筋所致。

取穴:承山、阳陵泉、风市,均取患侧。

操作:均用透天凉手法。第1次针后,腓肠肌灼热感几近消失,疼痛显减夜寐亦安。针治3次后,除左小腿尚觉麻木外,余无其他痛苦,即改用捻转补法于承山、阳陵泉2穴,继针2次而愈。

从本例可以看出针刺手法的重要性。由于病证表现以灼热为主,故采用透天凉手法。此即根据《金针赋》治肌热骨蒸退热之可凭”而施用。针治3次后热感全消,仅存麻木,转遵《标幽赋》“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之旨,而改用捻转补法,2次竟获痊愈,说明古人经验不可忽视。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