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以的,这事很…万科

 椰风海韵遍文昌 2019-05-07

一家企业伟大之处,就在于你总是可以在很多细枝末节之处,找寻到他的痕迹,然后顺着脉络去找寻,你又可以在源头之处找到一个共通之处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个细枝末节,同样来自我的无意观察。来自那个熟悉的品牌,万科

故事有点长,大家听我慢慢说

01

上海呢,有很多这样的老小区

就是我们口中的老破小,这些房子因为年龄大了,折旧厉害,以及之前没什么规划就是简单的建造。所以如今看起来已经破败不堪

里面的用户保持着一沉不变的生活模式,大门紧闭,关进自己的小屋

老破小就是运气好的时候,或者靠着马路,立面会整体刷个涂料。运气再好点,屋顶会从平顶改成坡顶,缓解下漏雨以及暴晒的问题

但也仅此而已。这些老破小散落在上海的各个角落里,没人关注也没人想要如何去调整,每一栋建筑都保持着非常微弱的气息呼吸保存着

新华路上有一栋这样的老破小小区。和我们印象中的老房子一样

过道一定是拥挤和杂乱的

东西都被随意的散落在外面没人关心,而每家每户为了更好的占据自己的私域领地,都在使劲的想要占据自己门口处的公共地方,各种东西堆放,使得原本就很局促的过道显得更加小。让原本就已经拥挤的通行显得更加局促

而且因为公共区域的无人管理,各种裸露的水管、电线都散落在外部。而后期发生维修维护的时候,基本逻辑也是如此,就是在公共区域加东西装东西,治本为主不要让问题暴露

所以正因为这样,整个房子的衰老比我们想象中的快,每一处细节都在折射着不堪和破败,居住在里面人也没有想过调整,或者觉得因为老,因为旧,所以已经没有办法调整了

物业更加没有动力,门口的老大爷维护好小区停车以及收点停车费,这已经是他们的最强动力了

上海或者说全中国很多老房子,就在这样的逻辑下慢慢低沉

而新华路上的这一栋老房子,在去年的下半年似乎迎来了机会,因为他们遇到了万科,他们想要做点改变,改造这样的老破小小区

02

想法挺好,但是落地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要更新区域,需要得到整栋楼的同意,并且不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影响

而且对于他们来说,需要是实用好用的区域,对于开发商来说过去做样板房的那套逻辑行不通。而且这样的样本某种意义上不能做砸,一旦做砸就是辜负这里好不容易争取来的信任

再加上住在里面都是各种高龄的老年人,使得整个工程就变得更加艰难

不过最后这件事还是推进下去了,可以看出这支设计团队对这件事的满腔热忱,我们可以看下最后的解决方案

这是以前的样子

现在变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整个结构都没有调整,只是做了三个处理,第一,顶部增加光源,使得整个过道变得更加明亮,第二墙面和柱体用材料包裹起来,使得整个过道更加干净统一,另外在合理的区域增加收纳和功能空间,把以前散落在外面的东西都归置起来

因为这样的老房子没有电梯,楼梯是高频使用的地方,所以对这一块的走道也做了整体的处理

其实就是简单的材质贴面和色块的选择,整个通道就显得整体简洁干净了很多,用户穿行时候的心情也好了很多

过去昏暗压抑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调整

很快就变成了通透明亮,甚至有点小清新

这就是设计的力量,某种程度上相比较如今日益金贵房价驱动下大家都做集约性产品,这样的老破小整体的尺度空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小,只是过去这一块是设计不曾参与的领域。而万科的参与谈不上化腐朽为神奇,但是却让这样的生活面貌改善了很多

另外,因为住在老房子里的都是老年人,万科也给到设计很多细节

我们看到几乎每一户的室外都增加了这一块的座椅,对于家庭空间本来就局促的他们来说,日常可以在这里休憩换鞋。而过往的人如果走累了也可以坐着聊聊天

这看似很多年轻人不太在乎的东西,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却是非常需要,简直可以说是硬刚需,所以设计师团队特意和我说,在这一块的选材没有选好看花哨的,但是一定用了耐用好用的

过道也开了这样的凹槽口,让空间更加明亮的同时,老人终于也有了自己的扶手

包括楼梯处的把手,材质和选材也都做了适老化的处理

另外在地上我还看到这样的地标指引,我看了第一反应是说,哦,这个应该也算装饰的一部分,为了让整个空间更加活泼

后来和设计师一沟通发现说不是的,设计师说很多老年人有很严重的驼背,所以很多时候都没办法抬头看到自己家的门,所以希望用这样的一些元素可以让老人家更好的回到自己的家。

所以我们仔细看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光源都排布在顶上,所有的标识都在胸口以下的位置,我想这些应该就是一家一户去敲门问老人,感受他们需求之后再做出来的设计方案吧

03

当然对于老房子一定还会有局促的问题,或者对于这里的住户他们依然对生活有期待有梦想,那么这些地方在哪里承载呢

设计师团队帮助他们找寻了这一块空间,也是过往一直被忽略的地方,那就是屋顶

之前这个屋顶是这样的

经过整体的改造,空中呈现了三个主题空间,也是他们日常最需要的地方

一部分改成了老朋友可以聊天相聚的地方,顶部也做了贴心的挡雨防晒设计

一部分就是他们最需要的晒衣服的地方了,这一块本来就有,不如做的统一好看点

中间区域被规划成了种植区。这三块需求同样都是来自对用户的沟通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对一栋老破小整体公共区域的改造

让一栋建筑焕发活动,让产品本身可以更好的为人服务。而且细看各种细节,可以难得的看出人文设计师骨子里的温柔

比如每个可折叠使用的空间都贴上这样的卡通图形

老人们可以随时停下坐下

转角处你甚至可以看到给猫咪规划的猫舍,一个不太多人住的小区,这里刚好有人养着猫咪,设计师记在心上,然后规划了这样的爬爬架

建筑的屋顶也被排布了这样的暖色灯光,夜间纳凉也有了自己的地方,远看这样的房子,在一片老破小中也呈现格外的熠熠生辉

我不太想说这是设计师多么的心灵手巧,这些可能就是建筑本身应该赋予给生活的,只是这些在时间的沉淀中被遗忘和忽略,设计团队了解这里的人和事,挖掘出居住本身的魅力

04

当然,这还不是简单的城市微更新,万科设计团队不仅更新了老破小的室内,室外也植入了自己的想法

我想很多老破小大家应该都看过这样一幕

这是小区唯一的出入口,开车行人都走一处,单边的地方也不知道干嘛,大概印象里应该是物业的人待的地方,日常收收停车费。

而这样一块地方,大家都不知道可以用来干嘛,但是没人觉得可以使用。所以你看到,很多大爷大妈都选择坐在外面的凳子上,虽然车来车往有点危险,但是似乎也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

而设计团队加入之后,就对这一块空间进行重新的改造,后面变成了这个样子

其实是非常微小的改动和调整,但是优化好了之后

我们看到了,大爷大妈终于不用坐在路边上了,有了属于自己沟通聊天的微空间。

甚至我们看到的窗户部分,都可以直接推开形成共享的空间

里面可以成为一个小型的图书馆,也可以是公共设备租借的地方。这样的地方虽然不起眼,但是对于一个老破小来说实在是太稀缺。对于这里的住户,他们终于等来了,属于他们的社交公共空间

这还不是全部,设计团队还盯上了老破小顽固不化的地方:垃圾桶,给出了这样一个解决方案

需要留意的是最边上的那个方块,那个不是垃圾桶,而是操作室。这也是团队发现很多老小区的保洁员会把一些设备洁具都随意堆放

所以在一侧给到他们这样置物的地方。这不是什么大智慧或者酷炫的概念,但是这样一个调整,就可以让这样的老小区整洁干净很多

同样,这样的美好升级也发生在街道上

这应该是我们印象里很多老破小的一条弄堂,车和人都挤在一个地方。因为小区里是在没有地方,很多小孩都选择在弄堂里玩耍,这很不安全,但也很无奈

而后面万科的调整也很有趣,并没有调整太多功能空间,因为这一块属于市政,无法干预的太多。而是选择了一个很讨巧的方案

通过色块的方式对区域进行分类,机动车的归机动车,电瓶车的归电瓶车,而剩下的可以给到周边用户玩耍和停留


而给到周边用户的区域,规划了这样的休憩区,小孩和老人都有了更多休憩和玩耍的地方

更加有意义的是,这样的空间也就有了运营和盘活的可能。万科在这里陆陆续续组织了很多的社区节日

我想孩子们的笑容应该最能够说明问题了

所以当我们看到了这三个样本,从老房子的内部,到社区甚至延伸到街道,万科在努力的给这个城市在做一点点的微更新的样本,所有的一些没有任何的酷炫奢华甚至也不高大上,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实用、易用、好用的逻辑出发。

用接地气的解决了那些老旧小区真正实实的痛点问题

万科就在新华府这短短的一公里范围圈里,构筑了这样三个微更新的样本

05

这其实是开发商容易忽视的角落,但却藏着一个巨大的痛点需求。老旧小区存在用户老龄化,空间跟不上以及整体没规划等众多问题。这一块急需调整和改善

当然,很多人会理解为因为没有费用,所以无法推进。其实不是的,几乎每个街道每个小区每年都会有社区更新的费用。而过往他们投入的方式正如很多人看到的那样,外立面涂个颜色,屋顶天际线优化一下。这一块的费用之前几乎都是简单粗暴的给到施工方

而空间优化和设计这一块一直是被忽略和无视的。对于这样的小区,让他们把本来就不多的钱投入到虚拟的设计费里,确实也比较艰难

而这样的老旧小区整体规模有多少呢

整个上海就有1.6亿平米。

这样的面积总量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而这里面都居住着大量的老人,很多人在上海市中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生活。

未来的一线城市的核心区会经历城市更新和城市再生双重驱动的模式

二者没有先后或者对错,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并行去运行,但毫无疑问这都会是一块不小的市场

而本质上是以前所有开发商忽略的地方,因为每个地方都是细枝末节,每个地方似乎都无利可图。

但就是所有的细节叠加在一起又是一个庞大的总量,才更加需要一个相对强势的品牌方的参与来推进这件事

06

而万科介入到这件事的过程也挺有趣,我们先不说万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对于这样的新鲜模式,地方的街道选择合作伙伴也是慎之又慎

选择万科的核心是因为万科在新华路上的上生新所这个城市更新的案例,这个红遍全国的如今的网红打卡处。

对于上生新所,万科不仅仅是对其进行空间的翻新和盘活

还为建筑内核注入内容和运营的元素

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万科真的在做城市更新,而且持续运营一个空间一个项目,盘活了很多老旧建筑,各个街道才决定说可以试着让万科做一下

所以很多东西落在地上的时候,并不是你想不想做以及你有没有钱愿不愿意花时间那么简单,所谓的厚积薄发,就是因为一步一步积淀下来的结果

这就是万科让我敬佩的地方,对于每次的尝试,他总是可以把一件事做的很长。

到现在为止,我依然很难说这样的样板,到底能为万科带来多少的收益,当初盘活上生新所这个空间之后,也许这样的项目并没有给万科赚去太多的利润。

但是这样的项目让他聚拢了一大批厉害的设计师和各种的运营团队。而这样的团队后期又能反哺去做更大的城市更新和再生类项目。

然后团队和项目就这样一直迭代更新优化下去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企业竞争力,企业口碑,项目不可替代性是如何萌芽发展的

其实很多开发商一直在喊转型转型转型,其实我并没有在细枝末节处看到类似这样的感动,反而都只是各种发布会的口号,这不该是一家大企业该有的气场和能量

万科作为一家高速发展的开发商,能够在工作范围内发现这样的需求,并且坚定彻底的执行下去,说实话这就值得夸赞

说实话,我们需要这样的企业,哪怕他是处于企业品牌考虑,或者背后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生意,但是却实实在在为城市升级做着好事。几乎所有房企在落地一个城市都说着要扎根的故事,但是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更多的拿地和更多的开发,后面的故事想的太少,参与的更少

像万科这样的样本案例也太少太少,这也是为什么我愿意和大家安利这件事情。城市发展已经到了这样的阶段,一家房企想要获得尊重和口碑,也到了这样的阶段

07

最后用一句住在这个小区里的阿婆的一句话作为收尾。这个阿婆91岁了,在这里生活了70年了,他说了一句

现在这个房子,是这70年来最好的样子了

对于做最好的房子,万科一直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所以这事,真的很万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