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组成文章的最基本“材料”。语言就像布料一样,不同的裁缝拿一样的布料会做出不一样的服装来。怎么设计,怎么搭配,完全看裁缝的能力。作文也如此,文字都是一样的,搭配好了,由普通文字诞生出来的文章就很有味道,反之定是惨不忍睹的。 既然是最基本的材料,那么我们的作文语言首先就要保证是健康的,没有瑕疵的。通俗地说,就是没有“语病”。 对的,一篇作文要有文采,语病首先不能有,可是我们往往犯了一些常见的语病。 一起来看看,哪些语病经常出现在孩子的作文中?从此啊,对这些语病远见远偏吧。 少年痴呆症听说过老年痴呆症,居然有“少年痴呆症”之说吗?当然有啊,在孩子的作文里太泛滥啦。 老年痴呆症的典型症状是唠唠叨叨,刚说过的话,一转个身就给忘了,结果相同的话在短时间里说了好几次。表现在作文里的“少年痴呆症”,就是重复用词。嘿,这下明白了吧,是不是太普遍了? 患了“少年痴呆症”的句子,读起来非常别扭。请读一下这些句子。
(重复成这样,你的少年痴呆症不轻啊!)
(兄台,你成功把我绕晕了!)
(睁眼闭眼都是“周”,都是“梁”。) 怎么样,这些句子读起来是不是有种抓狂的感觉?来吧,把重复的词去掉,或者改一下,句子立马变得干净起来。 不信你看看。 爸爸姓周,妈妈姓梁,爸妈总说给我这个名字是因为爸爸姓周、妈妈姓梁…… 变身——
变身——
改过之后,读起来是不是顺畅多了? 还有一个重复使用频率最多的字眼——“我”。有时候啊,一个小自然段会有七八个“我”字,读都读疯了。这个必须改,否则就太啰嗦了。 有的孩子特别喜欢什么都带上“我”字,很多时候明明只需要写“爸爸”、“妈妈”就可以了,可是他非要写成“我爸爸”、“我妈妈”。唉,我就问你,谁跟你抢爸爸妈妈呢?不用加上“我”字,别人也都能看出是你的爸爸妈妈,别紧张。 滥用关联词关联词在中文的使用率简直太高了,从一年级考试就开始出现,好像没有一次断过。也许是出现太多了,孩子们在作文里动不动就是关联词啊。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连接起来,叫复句,连接它们的词叫关联词。我来比喻一下,两个句子连接起来,就像两根木头,需要铁链或者铁钉来把它们串起来。这两根木头是在一起了,可是它们之间毕竟不是“无缝对接”啊。用了关联词的句子,读起来的时候,一读到关联词就总有“节梗”的感觉。如果想读起来顺畅一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不用关联词。 写作文非要使用关联词吗?当然不是!再说了,关联词又不是好词,用它也不见得增添文采。很多句子,你只要读一读就知道,不用关联词一样通顺,甚至更通顺! 信不信?看看这些例子:
去掉关联词后——
去掉关联词后——
去掉关联词后——
这两种语病确实比较泛滥,泛滥得很多老师都熟视无睹了。 语言是否有美感,是评定一篇文章是否有文采的重大标志。题材高大上,结构完美,却因为语言使用不当而显得“先天不足”。就像一个气质优雅的美女,却有口吃的毛病,哈哈,想想看是不是特别败笔? 要有“现代感”的语言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语言,作文语言也是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的。陈旧的语言会让读者没多大感觉,但是贴和时代的语言会让人觉得很亲切。 上世纪60年代,“红宝书”成了时代的特点,那时候的写作语言特点非常鲜明。那时候对陌生人的称呼,最有时代感的是“同志”,这样的称呼放到现在已经是不一样的意义了。而80年代作文在结尾的时候最流行的那一句“奔向2000年”,当时据说可是作文能否得高分的标志之一啊;90年代的“大团结”,现在还有人说吗?已经让“毛爷爷”代替啦。
看看,这是如今小学生作文的语言,第一句的“貌似”,第二句的“囧”都是新时代的产物,在以前的作文是找不到的。 记住,作文是生活的记录,它是脱离不了生活的,新时代产生的语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一个优秀的人,必定是很注重细节的。一篇优秀的文章也是这样的,别以为写好一篇作文只要在题材上,在结构上做得好就完美无缺了。语言的运用,你不注意的话,很可能就因为几个语病给毁掉了。 |
|
来自: 昵称3293762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