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许多人看过许知远的《十三邀》后,开始Diss他,觉得他“油腻”、矫情、直男、知识分子自居的清高、偏执、老派思维的守旧…… 这一切只因他问嘉宾的问题,让人产生了这样的“偏见”。 比如,他问罗振宇:
他问蔡澜:
他问俞飞鸿:
他问马东:
罗振宇回答他:
和大多数访谈节目不一样的是,你能从这些视频中,看到许多很尴尬很冲突很无聊的瞬间,包括那些沉默的无言以对的瞬间。可能是为了不浮于表面,想要探究一些深层的问题,不躲避质疑,让不同价值观自然碰撞,许知远“掉书袋”,话概念和抛“意象”,提了很多带有“许知远式”的问题,无疑,这些问题是尖锐的,深刻的。但在一个大众传媒的语境里,在很多人不熟悉许知远的语言背景下,几乎听到的就是一种有些过于书面和令人不舒服的采访。 (二) 在人与人交往时,我们更喜欢听到一些对我们来说,让我们感觉舒服的话题和问题,如果有人能够发现我们身上的某些闪光点,那么,无疑会让我们开心不已,并且会非常享受同这个人的交谈。反之,则会让我们觉得不适。 同样,提问也是如此,如果有人向你提了一个非常不错的问题,你会觉得他了解你,那一刻,你们之间的距离也在无形之间拉近了。 《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一书的作者回忆自己在当讲师时的一次经历。当日研讨的组织形式是,由主持人引导各位讲师共同探讨问题。 当日的讲师是我和另一位刚刚以沟通顾问身份单飞的女性。在研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俩在等候室听候吩咐。 这位年轻女性不愧是专业人士,很擅长与人交流,不过还是被我看出了她的紧张。问了之后才知道,她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研讨形式。 我们正在设想上台的情况时,当天的主持人从门外走了进来,是一位主持界久经沙场的女性。 精力充沛的她进门的瞬间就把活力带给了大家,尽显魅力无疑。 令我惊叹的事发生在女主持人和新人顾问交换名片的瞬间。
冷不防切换到了中年女性寒暄环节。不过,与此同时也看到年轻女顾问的表情一下子舒缓起来。 见面才5秒,女性谈话模式全开。 结果,女顾问到了正式研讨环节完全没了之前的紧张感,也足以窥见这位女主持人为何如此受追捧。 《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是谁,都有渴望得到认可的需求。 何况对于女性而言,服装更展现了本人的讲究和品位,突然在服装方面被人夸奖,换作谁都会很开心。
恐怕当时所有状况都在那位女主持人的掌控之内,所以才对处于紧张状态的女顾问出其不意地进行夸奖,瞬间缓解紧张情绪。 由此可见,别出心裁的提问,在恰当的时候,能够让你一下子受到别人的喜爱。 当然,不动脑子一根筋地生硬称赞可不是什么好事。 露骨的恭维则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十分轻浮的人”,这样你反而容易失去别人的信任。所以夸奖别人时需要找准“真的很棒”的关键点,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 很多人可能会说,生活中哪有那么多问题好问呢?更多的人常常为“与别人谈话无疾而终”而烦恼。 其实,之所以会有“尬聊”,不会提问题,这种情况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和自己没关系”的想法让大脑停止了思考导致的。 《优秀的人都是提问高手》一书给我们总结了怎么才能做到舒服有效的沟通。提高沟通技巧最关键之处在于“对对方感兴趣”。而那些不擅长与人交谈的人往往兴趣单一,也缺乏对他人的关心。闲聊时也会觉得大多数问题和自己“没关系”,只会敷衍了事地回答。当被对方觉察到缺乏谈话诚意之时,谈话也自然就到此为止了。 让谈话如火如荼的技巧有很多,不过,如果你不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就算你再多学几种技巧又有何用。 所以需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旦对对方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想了解更多”“想更深入挖掘信息”。
发问的源泉,正是来自兴趣和关注。 试想一下你初次约会的场景。 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头脑里完全被对方所占据,从她喜欢吃的食物到未来的梦想,想把所有和她相关的事情在一天里聊个够。这时你肯定不会有“怎么办啊,该问点什么呢……”这样的烦恼。 倒并不是说让你初次见面就一见钟情,变成一个活泼的人,这种情况过于理想化,况且人的性格也不是说变就变的。 不过就算不能一下子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一下思考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的。“更多地了解他的情况对自己也会有助益,因为他对我可是很重要的人啊”,只需这样说服自己,就能收获很好的效果。 所以下次带着你初次约会时的心情,向对方发问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