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语文教学,一直为社会所诟病。笔者身在教学一线,每天跟课堂相伴,自然少不了听课、评课。各种有关课堂的观摩、评比、展示活动以及研课、磨课、同课异构等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网络语言插科打诨,文本解读不着边际,多媒体使用眼花缭乱。现在,又增加了“微视频”、“微课”等元素。语文课堂氛围越来越热闹了,教学内容越来越光鲜亮丽了,教学的环节越来越复杂了,课堂承载的东西越来越多了。面对如此现象,像我一样的最基层的语文老师,却忧心忡忡,课堂的生动应该在于学生的生动,课堂的精彩,应该在于学生的精彩,作为老师惟有用心,才能创造生动,塑造精彩。扎实和朴实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色,而不应该盲目赶时髦。 一、语文教学要使用规范语言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句成语足以说明说话的影响和效应,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做到规范授课语言。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努力探索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者清新优美、秀丽婉转、情浓意丰;或者语言流畅、语势雄健、激情四溢;或者简洁明了、要言不烦、切中要害。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只有做到声情并茂,生动优美,富于表现力,才能对学生表达能力起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我们融入社会的基础,更是我们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石。而现实中的一些学生由于受影视、媒体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作文中常常会赶时髦似的,不假思索地写出像“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等这样的成语,这样的成语本身不仅发生了错误,而且改变了意义,如果老师不能及时指出这些错误并督促学生加以改正,长期下去,学生潜意识里这就是对的,就会对学生的语言面貌及规范造成长久的负面影响。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位语文教师,他花了很多时间,把网络中最新出现的词汇,通过整理、汇总,将名称、用法、含义等统统打印出来,发给学生,要求进行识记,并美其名曰:这就是生活中最鲜活的语言,同学们应该善于汲取。所以,在这位老师的影响下,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侠友们拍砖请注意口气和态度,否则很容易转化为人参公鸡”,类似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语言就不足为怪了。“灌水”、“菜鸟”、“东东”、“蛋白质”等网络语言漫天飞舞,弄得人云里雾里。这些网络语言时下却成了许多学生眼中的时髦玩意,时常挂在嘴边。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并给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不能让网络语言污染了我们的交流环境,否则就会给我们规范的语言带来冲击和危害。 二、语文教学要回归常识研读文本 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这是语文教学所要做的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是语文教学的起跑线,也是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基本功的体现。语文常识是语文教师经过若干次成功、失败的经验积淀以后获得的朴素的理性知识。语文教师对课文的研读诚然需要教师有个性化和创意,但也不能天马行空、信马由缰、信口开河,而应回归到语文教学的一般常识上来,不要盲目跟风,赶时髦。 我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是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这节课行将结束之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晁盖等人夺取生辰纲后,杨志怎么办?”同学们发言很积极,有的说:“杨志隐姓埋名了”,有的说:“经商做生意开公司了”,有的说:“移民国外了”,有的说:“到韩国整容了”……同学们真是敢想,说得不亦乐乎,老师对同学们的这种发散性的思维,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地大加鼓励赞赏!但是,我总觉得本文选自《水浒》,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及学生回答问题都应遵循这部小说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常识。首先应该要对原文中杨志的命运有所了解,小说中杨志起初想寻死,后逃走,谢都管等人将罪过全都推到了杨志身上,并诬陷他与贼寇勾结,杨志从小立下的光宗耀祖的梦想破灭了,后来遇见了鲁智深,二人同在二龙山落草为寇。据此,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必须结合小说《水浒》本身,并遵守小说教学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实际上摆在杨志面前的有且只有一条路,被“逼”无奈只能“上梁山”。 还有一次,我听过一位老师教学《江雪》(自读课本)这首诗,先摘录其中一段教学片断: …… 师:读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 生1: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谁能帮他回答这个问题? 生2: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 生3: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生4:我想,那老翁钓鱼是要拿去卖的。 师:哈哈!同学们说的很有道理。 …… 面对学生的质疑,“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绝对是一个精彩的生成。而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追求形式上的“一问一答”热热闹闹,而应该回到诗歌教学的常规上来,用教学的机智和智慧演绎师生生命的历程。教师不妨介绍一下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如,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政治集团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湖南永州司马,本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永州是蛮荒之地,但政治上更是失意、苦闷和彷徨。然后,通过与学生对话交流,知人论世,逐步明确诗歌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老人不是在钓鱼,而是内心孤独的一种表现。并可借此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这首诗“千万孤独”藏头诗的特点,回归诗歌教学的常识,就能避免文本解读浅尝辄止的“平面化”的倾向。 三、语文教学要有“静”界 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常常会发现:诗意的课堂中,教师才情涌动;自主的课堂上,学生激情澎湃;探究的课堂里,多媒体课件花样翻新……这样虽然很抢眼、炫丽、直观,但常常会把课文讲解与阅读切割的零零碎碎,学生的阅读被挤压了,文字的感受、思考和想象给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语文教学越发变得浮躁与时髦,而这种热热闹闹的背后,潜伏着语文教学“静”界的缺失。静,对于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我们语文教师理应找回语文教学中不该缺失的“静”界。 我最近在一次市级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听到了一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这篇课文主要叙述了作者被一树盛开的、美丽的紫藤花吸引,驻足观赏,然后浮想联翩,原先失去亲人的悲痛和焦虑化为了宁静和喜悦。这位年轻老师在新课导入,课文朗诵,文章的分析,语言的评析等环节中,他说的话都是诗,都是演讲,抑扬顿挫,节奏鲜明,都是富有哲理且寓意深刻的,一个又一个的排比句。再看看教师的那个派头,那个架势活脱脱的一个时尚节目的主持人。这样的课的看上去确实很“养眼”,但问题是,这样“像雾、像风、又像雨”的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脱离了其本真,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所说:“语文教学讲得太多,太繁琐,讨论的太多,发掘的太深,增容得太多,耕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技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课堂上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学生们仔细地倾听着每一句话,你可以逐渐地把声音放低,用不着使用那种专门的演讲似的语调对他们说话,这种调子很快会引起学生的疲劳。”而在重点赏析“花之美”时,由于这位教师花哨的非语言的元素太多,学生们缺少语文学习的“静”态,内心越发变得浮躁,无法静下心来,走进文本去领略、思考、感悟,陷入了一种“疲劳”之中,无论老师怎么通过读、思、划、悟,来对紫藤萝的“花瀑”、“花穗”、“花朵”三方面加以品味,学生就是感觉不到作者由粗到细、由大到小描绘紫藤萝花的那种美丽娇媚、生机勃勃。更体会不出作者在对紫藤萝花的“色”、“形”、“态”细致描写中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上学期,我应邀到一所学校参加一个教研活动,听了一节语文课,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没有黑板,使用的是白板,开篇就来了个“微视频”,把大家带到了“成都杜甫草堂”游览了一番,接下来,什么作者简介、正音正字、艺术手法等等,只要用电子笔一点,都会悄然而至,学生还没完全看清楚,却又飘然而逝。特别是有关“丧乱”的背景介绍,又来了一段“微视频”介绍杜甫四处漂泊,生活无着,在成都草堂艰难生活的“四年”光景,幻灯片制作之精美,声、光、电一齐上阵,好不热闹,让同为语文老师的我很是汗颜。我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生于“静”心,成于呵护。语文教师的的责任就是引导、指导,帮助学生进入你的世界中去。对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我倒觉得,教师理应抓住“破”这个诗眼,通过对诗中“风卷茅屋”、“群童抱茅”、“屋漏难眠”情节的梳理及语言的品读,领悟诗人在受到家“破”和国“破”不幸遭遇的情况下,推己及人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情感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语文教师必须盯住学生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对话,不做作,不夸张,不矫饰,朴素真诚,充满生活气息,感受语言文字的脉脉温情,只有这样,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播放什么“微视频”,表面上热热闹闹,眼中却没有了学生,脑中没有了理性和思考的天空,这样的语文教学必定会严重制约老师专业能力的发展,思想容易碎片化、拼凑化,更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应该是农业而不是工业,至少语文教学绝对是这样的,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像农夫一样,培土、浇水、施肥,从容、简单、执著,潜心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摒弃浮躁、功利,回归语文教学本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