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半朝

 轻风无意 2019-05-08
我国中古时期,清河东武城崔氏与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齐名,号称“五姓七望”、“天下甲族”,其中尤以清河东武城崔氏为著,崔氏一族诗礼传家、世代簪缨,乃至大江南北,凡言及崔氏者,必曰“清河崔氏”,直至今日,在本地民间犹有“崔半朝”之传说。
清河崔氏之源流,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古今姓氏辨证》、《广韵》、《通志》等书记载,崔氏源出姜姓之齐国,齐太公之子为齐丁公,丁公之子季子让国于叔乙(齐乙公,亦为丁公之子),食采在崔邑(今山东章丘黄河乡土城村,一说在邹平魏桥镇崔八村),故为崔氏,季子即崔文子,文子生崔穆伯,穆伯生崔沃,沃生崔野,野八世孙为崔夭,夭生崔杼,是为崔武子,为齐国执政,武子生三子:崔成、崔强、崔明,崔成、崔强为齐国大夫庆封所害,崔明逃往鲁国,生崔良,良十五世孙为崔意如,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长子曰崔业,字伯基,汉时袭封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故城县南部),是为清河东武城崔氏之始迁祖,次子曰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一带),是为博陵崔氏之始迁祖。清河崔氏与博陵崔氏之后裔,因为迁徙分为十房:郑州房、鄢陵房、南祖房(包括乌水房支系、崔溉支系、崔群支系,其后皆称“南祖崔氏”)、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博陵安平房、博陵第一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合称“崔氏十房”,其中清河崔氏即占六房。
汉·崔业生太常信侯崔昱,昱生襄国太守穆侯崔绍,绍生光禄勋嗣侯崔雅,雅生扬州刺史崔忠,忠生散骑常侍崔泰,泰始居清河鄃县(今山东平原西南、夏津一带),泰生丞相司直崔恪、淮阳太守崔景,恪生郡功曹崔殷,殷有七子,其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宇为“南祖”或“中祖”。崔宇四世孙崔林为三国魏国司空,崔林曾孙崔悦为前赵司徒左长史,生有四子:浑、潜、湛、液,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生崔宏,为北魏吏部尚书,封白马公,崔宏生崔浩,为北魏司徒,封东郡公,历事三朝,后因“国史之狱”遭太武帝族诛。崔湛生崔顗,为北魏平东府谘议,顗生崔蔚,因从兄崔浩之难,逃奔江南,后又自刘宋回归北魏,为颍川郡守,官至郢州刺史,居郑州荥阳,其后遂称“郑州崔氏”,为清河崔氏之郑州房。
崔蔚生崔稚、崔彧,崔彧一支又徙居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县一带),其后为清河崔氏之鄢陵房。
汉·崔泰少子淮阳太守崔景生崔挺,挺生破虏将军崔权,权生谏议大夫崔济,亦称南祖,济生崔湫,湫生安定侯崔融,融生中书令崔温,温生魏常山太守崔就,就生上谷太守崔公安,公安生晋大司徒崔岳,岳生后赵尚书右仆射崔牧,牧生后赵征东大将军崔荫,荫生聊城令崔怡,怡生刘宋乐陵太守崔旷,旷随南燕慕容德渡河徙居齐郡之乌水(一名时水,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乌河一带),为清河南祖崔氏之乌水房,亦称齐州房。
汉·崔业之八世孙崔密生二子:崔霸、崔琰,崔霸曾孙为后燕太常卿崔遵、广川太守崔整,崔遵生荥阳太守崔模、汝南太守崔抚,抚生崔群,为北魏冀州刺史,徙居关中蓝田,其后亦号南祖崔氏。崔琰为三国魏尚书,生二子:崔谅(一说为崔琰之孙)、崔钦,崔谅为晋中书令,生后赵特进崔遇,遇生黄门郎崔瑜,瑜生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崔逞,逞生刘宋青、冀二州刺史崔諲、崔祎、散骑常侍崔赜,諲生刘宋员外散骑侍郎崔灵和,灵和生崔宗伯,宗伯生二子:长子崔休,为北魏抚军将军、殿中尚书,其后称崔氏清河大房,次子崔夤(一作寅),为北魏太子舍人、乐安郡守,其后称崔氏清河小房,崔祎四世孙崔溉之后也称南祖崔氏。
魏·崔琰生崔钦,钦生崔京,京孙为崔琼(一说崔京生崔琼),为慕容垂车骑属,琼生崔辑,为刘宋泰山太守,徙居青州,其后称清河崔氏青州房。
清河崔氏六房,人才济济、名卿辈出,世称豪族,及至李唐一代,达至鼎盛,仅是宰相就产生了十二位,他们是崔元综(郑州房,武后时)、崔神基(南祖房崔溉支系,武后时)、崔詧(南祖房崔群支系,武后时)、崔知温(鄢陵房,高宗时)、崔圆(青州房,肃宗时)、崔群(清河小房,宪宗时)、崔慎由(乌水房,宣宗时)、崔龟从(清河大房,宣宗时)、崔郸(清河小房,宣宗时)、崔彦昭(清河小房,僖宗时)、崔昭纬(南祖乌水房,昭宗时)、崔胤(南祖乌水房,昭宗时),故民间又有清河崔氏为“宰相之家”的说法。崔氏清河小房御史中丞崔倕一家,家法严整,三世同爨,其子崔邠、崔酆、崔郾、崔鄯、崔郸、崔郇、崔鄜,一登相辅,五任大僚,唐宣宗称之曰:“家门孝友,可为士族法”,并为崔郸之新舍题匾曰:“德星堂”,一时传为佳话。据有关统计,魏晋至隋唐时期,清河崔氏诸房出仕为官者竟达数百人之巨,所谓“天下第一高门,北方豪族之首”的说法绝非空穴来风。
直到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黄巢起义,战乱频仍,清河崔氏诸房纷纷南迁,其豪门大族地位受到严重冲击,五代十国之后,士族门阀制度瓦解,清河诸崔从此退出政治舞台。今故城县南部的关庙村一带为唐贝州武城县县治所在,旧时此处有一崔家庙村,相传为清河崔氏世居之地,曾经有崔家花园、崔家岗子等地名,因崔氏一族在朝中为官的人员众多、影响广大,故民间素有“崔半朝”之说。北魏太武帝族灭崔浩的史实至今在当地民间传说中仍留有痕迹,相传崔浩族中有一人因外出走亲戚幸免于难,而后辗转它处隐姓埋名,方得保住宗祀不绝,据说至今该家族过年祭祀时挂的家堂轴子上前半部分祖先姓氏仍书崔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