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善良加道德修身开始做起有一首《雾里看花》,歌词道:"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然而,什么是"慧眼"?"慧眼"借得到吗?慧眼是人们别具一格的通透观察力、识别力、判断力,是迥异于常人"肉眼"的另一种高境界大视野。显然,慧眼只能靠自己的善良基因发芽,从修养道德中获得,借是借不到的。 荀子在《劝学》中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意思说,积累点滴善行,慢慢形成美德,人的睿智就自然获得,如圣人般的心灵(慧眼)就具备了。可见,善良是道德修身的土壤,当善良积累的量变达到美德修养的质变时,一览众山小的慧眼自然洞开。"君子扬人之善"(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有道德修养的君子为何赞扬别人的优点长处呢?因为他深知善的因子需要发现、鼓励和扶持,导人向善,引人修善,帮人立善,从而永恒地确立为善不移的道德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说,不要因为罪恶微小而不在乎,不要因为善行浅薄而不作为。因为善与恶的积累同样具有质变的结局,而当心灵的空间被恶的狡诈所牵引,恶的积累挤压了善的萌芽、挤占了善的空间,就积弊难返了。所以,扬善必须先止恶,为善必须先为小,从远离恶念开始,从善良小事做起。道德修养的大业也好,睿智洞悉的慧眼也好,都离不开一个基础:日常细微善良积累的土壤。老子和诸葛亮之所以都是慧眼看世界的人,关键是他们都有济世救人的爱心,从善良做起,从而把道德修养发挥为通透力的慧性。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行善不离家庭和社会,幼年行孝悌,长大尽忠义,"善良因子"就会在人性中扎根,成为不可磨灭的道德印记。古人正是基于人性之善,在成长的过程通过善性的增长、修德的积淀来开启慧眼,从小善到大善,从大善到"上善"(在修德基础上的善),从上善到"上德"(最淳厚的品德),从而实现"善良-道德-慧眼"的转换,成为有品行、有定力、有作为,特别是有深厚洞察力和独特鉴别力的睿智者。 慧眼的获得,必须把善良投入到道德中冶炼,才能达到用心灵关照别人乃至自然界的境界。从前有个盲人,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灯笼,一路人看了好奇地问:"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灯笼走路?"盲人说:"我提灯笼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保护自己的安全。而且,由于我的灯笼常为别人带来光明,人们也常热情地搀扶我,使我免受许多危险,我这不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吗?"盲人眼盲而心不盲,路人眼明而心不明,光明与暗昧关键在心灵。孟子也说:"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个人的视力足以看清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原因在哪里?是只见大而不顾小,只见显而不见隐,心灵因偏见和物欲蒙尘,慧眼就无从开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