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佶《听琴图》古代文人抚琴雅事

 阅览共享 2019-05-08

《听琴图》,北宋,赵佶(传),绢本设色,横147.2厘米,纵51.3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名画鉴赏

《听琴图》是一幅优秀的中国古代人物画。很多人都认为,《听琴图》中穿缁衣的人是宋徽宗赵佶,他居中端坐于松树下的石墩上,戴黄冠作道士打扮,微微低头,双手轻轻地拨弄着琴弦;弹琴人前面坐着三位听众,右边一人戴纱帽着红色朝服,俯首侧坐谛听,一手反支石墩,一手持扇按膝,那神气就像完全陶醉在这动人的曲调之中;左边一人戴纱帽着绿色朝服,拱手端坐,一副恭敬的模样,那抬头仰望的神色正是被这美妙的琴声挑动神思,飞到缥缈处;在他旁边,站立着一个蓬头童子,双手交叉抱胸,正在用心细听,但心情却比较单纯。三个听众,三种不同的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听琴图》的背景和道具处理得十分简练,主人公背后画着一株松树,枝叶扶疏,亭亭如盖,凌霄花缠绕于青松之上,依了陆游的诗意:“庭中青松四无邻,凌霄百尺依松身。”松下有竹数竿,苍翠欲滴,折旋向背,摇曳多姿,似有微风拂过。道具除琴案外,仅有一高几,上置薰炉,有袅袅青烟飘绕,似与琴音交缠,在松竹间回旋;在弹琴人的对面有一块小巧玲珑的山石,上有一个古铜小鼎,内植花卉一束。除了以上这些别无它物,使人感觉到这是一个高级的庭园,却经过了画家精心的剪裁,让人很强烈地感受到画中一种典雅富丽的氛围,虽是拂琴雅事,又不是一般文人所能相比。所有的布景、道具以及次要人物的位置,都是围绕着主人公的演奏而安排的。整个画面的气氛,仿佛使人觉得,在这静谧之中有一阵阵的如天籁一般的琴声混合着微风吹动松枝竹叶的声音从画中传出,借用白居易的一句诗来形容,其妙处那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画趣拾珍

赵佶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元符三年(1100年),他的哥哥哲宗赵煦去世,因无子,皇太后向氏诏立端王赵佶继位,赵佶时年19岁,在位共25年。

稍有涉足中国绘画史的人都会从不同角度与宋徽宗不期而遇:无论是作为画家,还是他执政时期的宫廷画院、画学,以及他下令组织编纂的《宣和书谱》、《宣和画谱》两本在中国美术史学中十分重要的著作,都有令人景仰的成就,可是在历史上却从来没有人称赞过他的治国之道。元顺帝曾经和臣下一起观阅宋徽宗的画作,便有谏臣进言:“徽宗溺于小技而不恤大事,以失其国,父子并为羁虏,其遗迹虽存,何足贵乎?”元顺帝没有办法,只好下令把这些画作都藏到宫中,不再有观赏的兴致。

《听琴图》画面描绘得相当精致,人物表情以及画面气氛,足以引人入胜。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得工整清丽,神妙无加。这样一种氛围的营造,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刻画对象的外在特征,画中缁衣人神情雅俊,从面相看便不是一位凡人,画中器物虽不多,如高几、香炉,如每人所坐奇石上垫着的兽皮等等,却都是平常人家少有之物。三人所坐奇石,让人不禁想起元人王恽所说宋徽宗“花石纲船垫九州”的诗句,宋徽宗玩石,蔡京当上宰相后第三年就在江浙一带为皇帝搜罗奇花异石,“纲”在当时指的是成批运送的货物,“花石纲”本意是运送奇花异石,每十艘为一纲,称“花石纲”,于是全国上下希望加官晋爵者似乎得到通天的长梯,费尽心机,只会寻石寻花,前后持续20余年,各地都有进贡巨石、奇石、古树者,好不热闹,却也劳民伤财,危害不小,据说最贵的一块石头,光是运费就相当于一万户普通人家一年的收入。

画中三位主要人物所坐的兽毛垫也透露出所绘景象与皇家有关,“兽毛垫”条状灰色与金色长毛相间,自垫心四向散出,此垫当时被称为“绒座”,据记载其以产于四川大猴身上的脊毛制成,毛长而色如黄金,数十片方成一绒座,价值不菲。北宋朝廷曾屡下禁令,限制使用者的阶级,愈禁愈严,蔡攸撰《铁围山丛谈》中曾言及绒座的阶级性。中国画中所见的坐垫多是呈圆形斑点状虎皮垫,象征画中人物隐于山林的高洁心志。绒座的意义正与之相反,只有皇家或政府官员方可享用,是阶级的象征物。从这样一些细节将画中人物的雍容华贵暗示出来;二是画中色彩的运用十分成功,拂琴人的黑衣,与两边听者一红衣,一蓝衣,单纯中富有变化,不纷乱的变化又透着典雅.与环境相得益彰;三是作画人的用笔非常匀整细腻,人物衣纹的线条富有弹性,而且纤细匀净的线条尤其能够传达一种与古琴相符的清爽、纤劲之感.几竿翠笔虽小,却都是用双钩画出,笔笔细劲严谨,可见画家在这幅作品上是颇下苦心,来营造这种和谐静谧的氛围。

赵佶尊信道教,大建宫观,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并经常请道士看相算命。他的生日是5月5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10月10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他多次下诏搜访道书,设立经局,整理校勘道籍,政和年间编成的《政和万寿道藏》是我国第一部全部刊行的《道藏》。他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并亲自作《御注道德经》、《御注冲虚至德真经》和《南华真经逍遥游指归》等书,使我国道籍研究有了完备的资料。俗语十道九医;道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扮演了地方医疗机构的角色。他在地方上大建宫观,他的一个想法就是把当时先进的医疗送到基层——是他作为道君皇帝的惠政之一。《听琴图》中蕴含的空间意味实际也代表了画者所持的道家自然观:松竹布置匀净、疏密相生,画面一尘不染。画面中人物容貌淡定、心神合一,无声胜有声,这也是道家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观。

赵佶留存至今的画作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前者出自于徽宗的亲笔,后者则由他人代笔作画,徽宗书题押款,由此宋徽宗名下之作数量虽多,其中尚有部分为代笔。

对于此幅画作的真正作者是有分歧的。从赵佶所流传的各种画笔看来,有人认为此图不是赵佶的手笔,以谢稚柳先生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听琴图》并不是宋徽宗赵佶的真笔,甚至有可能都称不上“代笔”,即画院中画家所绘,赵佶签上自己的名字拟为己作。不过无论是哪方学者,都一致认为,这是最优秀的宋代宫廷中人所作的人物画之一。有“六贼”之首称号的蔡京在这幅画正上方题写诗句:“吟徵调商灶下炉,松问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胡敬曾在他所著《西清札记》中大骂,说他公然敢在皇上画笔的上面正中题诗,看来是有一定的道理。应该说,无论如何蔡京不应该如此“肆无忌惮”地题诗于画之正中,而且还在皇上御笔上方。因此,历代鉴赏家认为《听琴图》并非赵佶之作。然而不管此作是代笔或者是画院中人的作品,无论如何,它都是一幅“神笔之妙、无以复加”的上乘作品。

画中的君臣共同陶醉在艺术的天地中,而画外的三人关系也十分密切。赵佶当皇帝时不过19岁,而当时的蔡京已经年过半百,赵佶在位25年,蔡京便做了10余年的宰相,追根溯源,蔡京能够“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都和艺术品有着不解之缘。宋徽宗对蔡京书法的喜爱由来已久。史书记载说,有一年夏天,蔡京在极力侍奉他的下属的扇子上题了两句杜甫的诗。后来这把扇子被一位王子花两万钱买走了。而这位王子,就是登上皇位之前的赵佶。可以想见,这位本身就是书法大家的宋徽宗是何等喜爱蔡京的作品。宋徽宗即位之初,曾将蔡京贬到杭州一带。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的初秋时节,宦官童贯作为内廷供奉官,到杭州为皇帝征集文玩字画。谪居杭州的蔡京闻讯大喜,立刻与童贯拉上了关系,史称其宴游“不舍昼夜”。蔡京不仅为童贯出谋划策,使杭州城里流藏民间的几件传世不朽之作,全部落入童贯手中,其中,有王右军的字、顾闳中的画,还有宋徽宗梦寐以求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使童贯在宋徽宗面前格外得宠,蔡京还发挥自己的书画专长,精心画就屏障、扇带等书品,并代购名人书画,加入题跋,甚至借以冒充自己作品。同时,重贿童贯代为斡旋。由于童贯极力推举蔡京,再加上宋徽宗对蔡京书画艺术的偏爱,才有了蔡京升为宰相的可能。蔡京出相后,利用宋徽宗痴迷艺术的特点,以书画为诱饵,令其玩物丧志,厌政弃权,享乐为上;自己则借势乘虚而入,攫取权柄。

现存的一些书画,如赵佶《雪江归棹图》后有蔡京的题跋,传为赵佶的《文会图》、《御鹰图》中也都有蔡氏的题诗,保留了两人合作的遗迹,可以对当时他们谈艺论画的情形想见一斑。

历史记载中的赵佶是个爱好丹青的人物,这一点固然很好,只是错在他是个皇帝,将本来应该放在国事上的精力,过多地投到个人的喜好之上。赵佶刚登基时的北宋,还是一副太平景象,各地总会有“祥瑞之象”上报,《画继》中说这样的上报“奏无虚曰”,真是足以让人垂拱而治,坐享太平了,所以皇帝赵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边境危机,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终落得客死他乡。

而蔡京与童贯更是狼狈为奸,把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昏君、奸臣、恶宦联手,直到断送北宋江山为止。现代人品评书画,往往说“书品即人品”,“书如其人”,但这样的评语用在蔡京身上并不合适。蔡京虽为人所不齿,但他的书法确有独到之处。他与当时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同为宋代的四大书法家,史称“苏黄米蔡”,《宣和书谱》说:“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如冠剑大臣,议于廊庙之上;行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照人。大字冠如古今,鲜有俦匹。”这些评论虽然有献媚的可能,但《铁围山丛谈》所说“字势豪健,痛快视着”还是较为可信的。只是后世的人们厌恶他的为人,连书法家的名号也不想给他,把“苏黄米蔡”中的蔡京说成是蔡襄。如果说《听琴图》中的三人果然是徽宗、蔡京、童贯,那么他们的命运倒也有相似之处。靖康二年,徽宗与钦宗一同被金兵俘获,后被押往北边囚禁,受尽屈辱而亡。蔡京则被流放岭南,饿死在路上。而童贯也被人砍掉了脑袋。

名家小传

赵佶(1082—1136年),宋代皇帝,号宣和主人,画家。为帝时不励精图治,惟穷土木,奉崇道教,任用蔡京、梁师成、李彦、童贯、朱勔(音同:免)、王辅等,时称“六贼”,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攻进都城汴梁,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以及赵氏宗族、亲属等三千多人都做了金人的俘虏。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于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去世,庙号徽宗。

在位期间,为“画院”搜罗绘画人才,提倡柔媚的画风。他擅长花鸟画,受吴元瑜影响,书法学黄庭坚,并自创了一种劲瘦锋利如屈铁断金的“瘦金体”,挺拔秀丽、飘逸犀利,书法作品有《瘦金体千字文》、《欲借风霜二诗帖》、《夏日诗帖》、《欧阳询张翰帖跋》等,此后八百多年来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可称为古今第一人,独步天下。描写过各种奇花异鸟,命名为《宣和睿览册》。据说他画鸟雀,常用生漆点睛小豆般的凸出在纸绢之上,十分生动;他要求所画花卉,能够画出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特定情态。他对人物画、山水画等也有一定的造诣。传世作品较多,有些是御用画家代笔之作。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瑞鹤图》、《溪山秋色图》等。人物画方面有《听琴图》、《文会图》。山水画方面以《雪山归棹图》为代表。此外,还临摹有李昭道的《摘瓜图》、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曾下令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231家的6396件作品。

艺术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