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工作6年0存款,到底是为啥?

 我想不出昵称 2019-05-08

各位小伙伴们,大家好呀,偶四小投。

前段时间小投在服务号统计了50本长投书单,书单里面的书籍非常优秀。

小投灵机一动,那能不能带大家一起来读书呢?

于是小投就想,就先把书单中所有的理财书,都跟小伙伴们一起读一遍。

雷的说,猴唔猴呀?

今天小投跟大家分享的是《邻家的百万富翁》,为了不至于枯燥,小投加入了一些身边的小故事~

 01 

小投的90后同事

长投最近发展很快,入职了好多好多新同事,里面有90后,也有95后。

前一阵子,小投偶然间,在办公室发起一场讨论:90后存款20万,多吗?

内总小乔“切”了声,懒得理我们。

管品牌的小姐姐向来佛系,她本能地说:不多啊,又没有那么多花钱的地方。

然鹅,其他很多新来的小姐姐瞬间炸锅:

有个94年的说:我还是月光呢!

另一个91年的说:不负债就不错了,小时候父母老是管着我花钱,现在就是想自己“花”回来!去看歌剧,去看话剧,去听音乐会……这些都是精神食粮啊!

还有一个93年的小哥哥,放下最新刚买的3000元耳机,懒懒地说:我的自行车都快2000了,那有钱省下来……

在《邻家的百万富翁》中,有一个A医生,年薪高达30万美元的他,仅在服装这一项开支上,一年的花费就高达3万美元(是1998年的3万美元哦),他有一栋欧式的大房子、有自己的游艇、豪车,但却没有存款,甚至还有一些负债。

上面的故事,如果你遇到他们,肯定认为他们都是有钱人。

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彻彻底底的穷人,对于生活中的风险没有任何抵抗能力,任何一个家庭成员有重大疾病,都有可能让他们的财产状况陷入瘫痪。

这些看起来富有的人是穷人,那么,哪些人才是富人呢?

 02 

那些节俭的有钱人

书中对于富人的定义是:不工作,也能够保持现有的生活水平,持续10年左右时间的人。

在书中还有一个公式能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财产状况,是不是富人。

这个公式是这样的:

(你的年龄 ×你的税前家庭年收入)÷ 10 = 你该有的财富

注意是家庭总计的年收入哦~

如果你的存款达到了结果数值,你就是富人,反之就要继续努力啦!(快动手算一算,你自己是富人吗?)

小投发现不管是现在的富人,还是以前的富人,他们都有一条共同之处:平时节俭,却能把钱花在刀刃上。

你肯定不止一次听过这样的故事:一双皮鞋反复修补的李嘉诚,一条毛巾用27年的王永庆,戴10美元电子表的比尔盖茨,为了省50美分停车费步行一个街区的洛克菲勒……

在HBO纪录片《成为巴菲特》中,巴菲特透露自己大多数日子里,早餐费绝不会超过3.17美元,这个费用只可以买到一块培根、鸡蛋加奶酪松饼。

如果当天早上市场下跌,巴菲特就会花上2.95美元去吃早餐,“就是两块猪柳扒,然后我把它们合在一起,给自己倒一杯可乐。”

在书中还有一个B医生,年收入也是30万美元,但B医生全家的消费水平都很低,在作者做家庭资产调查时,A医生和B医生的资产量,却相差了整整17倍。

正是因为富人一点一滴的节省和积累,在所谓的【刀刃】来临时,能够抓住机会,把钱花到【刀刃】上,一跃变成了富人。

也只有节俭的习惯,才能让富人有能力抓住机会,而不是看着机会消逝。

那我们怎样才能变得节俭,像百万富翁一样,慢慢存下自己的钱呢?

 03 

哪些有效的节俭方法

1.像运营公司一样运营家庭开支

居家过日子没有预算,就好像经营一家公司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没有方向。

富有的B医生对于自己家里衣食住行的花销都烂熟于心,而A医生却是不计后果的买买买。

B医生和他的妻子会把自己的财产、花销,每个月认真的梳理一遍。

并且针对吃饭、通勤、教育等大件花销,都建立起专项账户。

所有的消费都有对应的计划,每个月记账。复盘自己的花销占比,优化下一个月的花钱占比。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记账、建立专项账户,复盘花销。

2.做一个出色的防御者

B医生全家人,都不会使用任何超前的消费方式,B医生的妻子剪掉了所有的信用卡。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花呗等超前消费平台最可怕的地方,就是会让你产生“我还有很多钱”的想法,这样你遇到喜欢的商品时,会立马下单。

更换成银行卡之后,每花1块钱,银行都会提醒你“你的钱少了哦”。

剪掉自己的信用卡、把支付宝付款的顺序优先设置成银行卡,把花呗调整到最下级,并且无视支付宝的小红包。

3.消费冷却期

当我们对一个商品产生强烈的购买冲动时,也就是“心动时刻”,这时候的我们是盲目且冲动的,在心动时刻,缺乏理性的我们,会购买很多不需要的物品。

在购买时,有意识的拖延自己的购买欲望,在过了3天、7天之后如果这个购买欲还是很强烈,那这个商品就是【值得买】的商品。

4.看破商家的营销模式

想要做好财富防御,首先要弄懂商家都是怎么做的。这里安利一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The Men Who Made Us Spend)。

这部纪录片把商家的营销策略扒了个底朝天,小投推荐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去看过。

记录片中有一个例子:商家通过广告给普罗大众洗脑,

“你需要更拉风的汽车!”

“你需要渐变式的汽车尾灯!”

“你需要流线型的外壳设计!”

……

但我们买汽车的原因就只是快速通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