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佾篇》第二十一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5-08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土地神,这里指用木头做的土地神的牌位,一般情况下摆放在祭祀土地神的庙里。祭祀土地神的庙也称为社。

宰我,即宰予,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少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宰我在整本《论语》中只出现过五次,除学科排序排在子贡之前外,其余四次基本上都是被批评的对象。这与其学科排名好象并不相符。其实抛开《论语》记录宰我的只言片语,通过其它资料可以比较清楚看出来宰我是个智商很高但情商几乎为零的人,口才好,但是根本不懂人情世故,也不会察言观色,所以惹老师生气,与同学、同事处理不好关系就难免了。这也就有可能造成了《论语》中对于宰我的记录与孔子对他的评价相去甚远的结果。

本章的译文,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牌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恐惧战栗。”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要议论了,已经快完成,而且无法改变的事就不要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一般情况下“遂事”都被解释为已经完成的事。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是这样解释的,“遂事,谓事虽未成,而势不能已者”。事情还没有做成,可是看他的形势已经停不下来了,这叫遂事。

至于宰我最后为什么要说一句“使民战栗”,一种看法认为宰我在这里是在讥讽周天子,所以孔子不高兴,才会有了后面的几句批评;另一种看法则认为鲁哀公之所以提这个问题,就是因为鲁国“三恒”专权久矣,通过这个问题是想征求对抗“三恒”的意见,宰我通过一句“使民战栗”暗示鲁哀公可以除掉“三恒”。

    孔子对于宰我的回答很不以为然,认为其存在严重脱离现实的问题,朱熹的注释是这样的,“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厉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意思就是立社的本意是通过祭祀土地神,祈求国泰民安。但是宰我却暗示鲁哀公可以除去三家,能否成功不说,只会造成国家的混乱。孔子对宰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