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秀华的诗水平如何?她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吗?

 1976zyh 2019-05-08

很难想象,一个被贴'脑瘫'、'农民'、'女人'这些极具偏见的标签下的余秀华,会写出如此文字。人生之中能够透出极强的哲学性思辨,这种思辨为所有在忙碌之后不知生为何物的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说是共鸣也好,说是被打中内心也罢,让人不得不抬头,发现自己之小,世界之大,这个小,不只是余秀华说'诗歌是一个很小我的事情'的小,还有一种渺小,卑微,以及忘记了这份卑微的自大。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随着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突然走红,她的生活也因此改变。媒体频繁登门采访,更多的诗人、批评家开始评价余秀华的诗作。如果不是这首突然就火了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余秀华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农妇,叼着烟,去喂兔子——如果要说她有什么和普通农妇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她患过脑瘫症,影响了她的运动机能,走路有点不顺,笑起来的时候面部表情也似乎不完全受自己控制。但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她因诗而红,更多人把注意力放在这个'脑瘫诗人'的娱乐点上,而没有好好去对待她的诗歌。

余秀华的诗歌才华是惊人的——她具有简单几个文字就创造出意象的能力。可以说诗歌是余秀华的精神居所,余秀华通过诗歌打开自己,裸呈自己的生命感受与体验。其大量的身体书写丰富了诗歌表达的向度,维系了诗人冲动情绪、个体体验、本真幻想的支点,诗人借由身体这一中介沟通了现实境遇与命运本质的桥梁。由身体意识所引发的冲动、挑动、打动、撼动而成的诗歌,是诗人余秀华构建自己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宣泄情感欲望的喷口、源泉。

余秀华的诗歌是诗歌天地的一颗偶生的稗子

余秀华的诗水平如何?这的确值得好好探究,但毫无疑问的是,只有把余秀华身上的标签逐一剥离,才能真正体会她的诗。

假如你是沉默的,身边的那个人也无法窃取

你内心的花园,内心的蜜、你的甜蜜将一直为自己所有

没有一个盗贼,没有季节错乱的蜜蜂

雪徐徐落进院子里,世界维持着昨天的次序。

——《假如你是沉默的》

余秀华是一位诗人,但是在她的诗歌之外,她的先天缺陷、农村背景甚至是语言风格,也在过度的放大中遭到无意或者是有意的误读。这首《假如你是沉默的》可以看作是对那些声音的抗议。毫无疑问,余秀华的诗的动人的,是有诗性的。与当代诗歌口语化、大众化潮流不同,余秀华的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诗性特质,语言的本色与力度呈现出她对外界敏锐的感受力和面对痛苦时的审美姿态。如果仔细分辨,余秀华的诗是有源流的。她抛开了方言,舍弃了古诗,从现代诗,包括大量译介的西方现代诗那里寻求营养。所以,她不是一个天启、一个奇迹,而是有自觉地在阅读和写作。在艺术上,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派的东西,通感,陌生化,叙事,日常生活场景表达等,这些技巧她都非常熟悉并运用自如。

余秀华的诗歌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况性诗歌,这类诗歌表达的是对自我身份意识的某种寻找和审视。在她的诗歌某些句子中,我们可以发现主体在不断消失,生成各种动物、植物、甚至生成各种不可感知的东西。另一类是人存在的经验性诗歌。她将这类诗歌几近被滥用的美好文体托举出文字泛滥的激流中,显示出它发展千年而未曾凋落的婉转之光,还带有一丝'未完成'的味道。

余秀华对于自己的诗歌创作,有着充分的自觉。余秀华的诗中有一种深沉的关于生命情感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她是把所有生命的热情、愿望、信仰、绝望,都宣泄在了她的诗里。对她来说,诗已经不称其为诗,而是承载生命另一种状态的某种容器。用她自己的话说,诗歌就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东西。她远离了文学的实用性,也没有把诗当作实现某种抱负的工具,她在诗中救赎她自己,诗在她的笔下还原了诗的本真。准确的文字,流畅的节奏,清新的意象,迷离的意境,适中的人文深度——这让她的诗在众多高山仰止的现代诗里,多了一份亲和,也令其收获了更多诗圈以外的读者。懂诗的,叹那股子彻底与凌厉。不懂诗的,爱那说不清道不明的味之清欢。

余秀华是真正的诗人吗?——是,也是一个渴望挣脱束缚的灵魂

我遇见他的时候,他阴险一笑

我认识你,我们在午夜脱下囚衣,又在黎明穿上,在清晨各奔东西,又在黄昏聚集

说起人生,他喝起一口酒,大喊一声——

跑。

——《通缉犯》

余秀华曾说,写诗是她对这世界唯一的贡献。

有人曾经这样对她做出评价'我觉得余秀华的诗写得刚刚好,孔子讲文质彬彬,一个人的实质超过了他的文字就显得粗野,如果一个人的文采超过他的本质,就显得有点酸。而余秀华的诗,文字就显得刚刚好'。

余秀华是一个好诗人,余秀华是一个好诗人,这个好绝非'那一缕乡愁道不尽'的好,而是'堂吉诃德还在不断向着风车挑战'的好。虽然她的诗作仍然存在种种不足,但是那种随口即诗的语言天分、极强的情感冲击力、对生活里的某些瞬间细节的把握能力,都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的但是,在专业、诗歌史的角度上,她仍然不是一个时代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的诗人也许在克服自身的弱项之后,她有可能达到这种程度,但至少现在不是。有人说特殊身世造就了余秀华。其实,苦难的环境绝不是一个人能写、会写、写好、写出名的必要条件。余的生命里,诗歌更像一种必然。读越多,就越相信,这样一支被上帝亲吻过的笔,离开'农妇''残疾人'的手,一样有成名的一天。而从量和质来看,她还有许多可能性。

中国新诗发展了百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随着诗人之死、以及各种光怪陆离诗歌文字的出现,人们对诗人的误解不断增多,诗歌也成为了晦涩难懂的同义语,诗歌的创作一度走向困境。以'诗人何为'的质询也换了几次语境。可是,正如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个时代的目光,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内核。

余秀华的出现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一股新鲜血液,这符合普通读者对诗歌亲民性、大众化的期许。这里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另外,她这样的草根身份,符合如今浮躁社会的期许。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余秀华,还会有李秀华张秀华出现,早晚会出现。而要想对余秀华做一个整体性的评价,给她在当代诗坛里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恐怕是一件十分困难(有争议)的事情。与大多数人的印象相反,当代诗人里高手辈出,好手如云,余秀华的整体表现可能不会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出色。

余秀华,一个奔跑在逃逸线上的诗人,她埋藏在诗歌以及创作行为中的密码,等待着我们去解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