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儒英光头 2019-05-08

迈锡尼文明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文明,它以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以迈锡尼、泰林斯、派罗斯为大邦。迈锡尼文明是爱琴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和发展了米诺斯文明。根据现有的考古认识,迈锡尼文明很可能是一个由阿卡亚人建立的文明,至少阿卡亚人曾经在一段时间内,在迈锡尼文明中处于主导地位。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著名的《荷马史诗》就是以迈锡尼文明时期作为背景的,其中的诸多英雄也都是迈锡尼时期的人物。然而,关于迈锡尼文明的具体历史一直是晦暗不明的。目前,关于迈锡尼文明的一切,除了考古发现,我们没有更多的依凭去更好地认识该文明。考古遗迹本身是不会说话的,我们只能根据那些遗迹去推测当时的社会状况,但是这些遗迹无法告诉我们在当时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虽然有《荷马史诗》,而且有一些人,特别是古希腊人认为《荷马史诗》就是发生在古希腊迈锡尼时代的真实历史。但是《荷马史诗》的可信度其实是很低的(参见《史诗与史实——史诗能有多不靠谱》)。虽然有线性文字B,而且线性文字B已经被破译,但是我们如果用一种苛刻的、非常狭义的定义来认识线性文字B的话,线性文字B其实并不是一种可供交流的语言,在泥板上记录的都是一些帐目——只能用来记账,除了在遥远的塞浦路斯出土的简陋而残缺的伊阿宋泥板外,没有证据表明线性文字B有叙事说明的功能。即使我们认为线性文字B是一种文字,那么在整个迈锡尼时代也只可能是一种低层次的文字。而且,作为一种语音文字,线性文字B由一种不是为了记录古代希腊语的文字(线性文字A)派生而来,只能极不精确的记录古代迈锡尼所使用的语言。总而言之,线性文字B为我们提供的迈锡尼王国的具体史料是极为有限的。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1906年至1912年,考古学家雨果·温克勒发掘了博阿兹柯伊(哈图莎),他幸运地发现了用楔形赫梯语书写的王室档案。1924年,瑞士学者埃米尔-弗洛尔声称在这批文献中发现多个迈锡尼时代的人名和地名,并指认文献中的“阿希亚瓦国家”就是古希腊的“阿卡亚人国家”,“米拉旺达”就是古希腊城邦米利都,“维鲁萨”、“维鲁西亚”和“塔鲁伊萨”就是《荷马史诗》中的伊利昂或特洛伊,维鲁萨国王“阿拉克桑都斯”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又名亚历山德罗斯)。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伴随着学者们的激烈争吵,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文献中的“阿希亚瓦国家”或许就是那个由阿卡亚人建立起来的迈锡尼文明。当然,这个问题在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前只能是个假说,一个无法证实的假说。假如我们相信“阿希亚瓦国家”就是指迈锡尼文明,相信“维鲁萨”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或许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文献重构迈锡尼时代的部分历史。

根据赫梯文献,“阿希亚瓦国家”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排名”中属于前五名之列,是一个在地位上和赫梯帝国对等且在实力上可以叫板的国家。而维鲁萨早在赫梯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1650—前1500年)就被征服,后获得独立,与赫梯保持着和平的关系。但是后来可能又被赫梯征服了。总之,在赫梯帝国和“阿希亚瓦国家”发生接触的公元前15世纪末14世纪初,维鲁萨是支持赫梯帝国的,至于双方的关系,是同盟、属地还是其他什么关系是不清楚的。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根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5世纪后期,迈锡尼人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驱逐了米利都和伊阿索斯的早期克里特定居者。根据赫梯文献,在图德哈里亚二世在位的某个时期(约公元前1450—前1430年),赫梯诸侯马杜瓦塔被阿希亚瓦人的阿塔利西亚(应该是迈锡尼殖民地的一个首领)击败。赫梯出兵救援,阿塔利西亚居然组织了一支包括一百辆战车在内的部队进行对抗,双方各损失一名将领,阿塔利西亚撤退。赫梯军队转攻敌对的塔拉瓦城(被认为是特洛斯古城,今土耳其费特希耶附近)。不知为什么,马杜瓦塔又和阿塔利西亚联合起来攻击赫梯属地阿拉希亚(被认为是塞浦路斯),受到赫梯君主的谴责。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到了穆尔西里二世在位的某个时期(约公元前1320—前1310年),阿尔扎瓦携米拉旺达(米利都)反叛,得到了“阿希亚瓦国家”的支持。穆尔西里二世摧毁米拉旺达,随后亲征阿尔扎瓦,占领首都阿帕萨城(被认为是以弗所),阿尔扎瓦国王乌哈兹提逃往“阿希亚瓦国家”控制的爱琴海东部岛屿。穆瓦塔里二世(约公元前1295年—前1282年在位)即位后,与埃及争斗,无暇西顾,米拉旺达反叛,重归“阿希亚瓦国家”,赫梯也被迫承认现实。

此时,有一个叫皮亚马拉都的赫梯人(有可能是阿尔扎瓦的王室成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米拉旺达的统治者阿特帕斯,并在米拉旺达及其幕后的支持者“阿希亚瓦国家”的支持下载小亚细亚西部煽动叛乱,开展颠覆活动。有一度甚至控制了维鲁萨,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特洛伊。后来,维鲁萨摆脱了皮亚马拉都的统治,其王阿拉克桑都斯(帕里斯)与穆瓦塔里二世签订了同盟条约(约在公元前1280年)。

根据“塔瓦伽拉瓦信件”(赫梯君主哈图西里三世给阿希亚瓦国王的信件),哈图西里三世向阿希亚瓦国王陈述皮亚马拉都对其西部的不轨行为;阿希亚瓦国王回复说,他已经要求米拉旺达的统治者阿特帕斯将皮亚马拉都交给赫梯国王;赫梯国王亲临米拉旺达要人,结果皮亚马拉都却乘船跑到了“阿希亚瓦国家”领土躲了起来;赫梯君主致信阿希亚瓦国王,抱怨他包庇赫梯叛臣,希望他出手制止皮亚马拉都对赫梯帝国的骚扰。虽然哈图西里三世明知道皮亚马拉都背后是“阿希亚瓦国家”在支持,但是在其致与阿希亚瓦国王的信中,口气十分克制,彬彬有礼,似乎不想刀兵相见,花费太多的精力,想利用外交手段解决帝国西部小亚细亚的争端。“塔瓦伽拉瓦信件”最后还透露出双方就解决维鲁萨的争端达成了谅解。至于其间有没有战争,信中没有提到。

公元前13世纪后期图哈德里亚四世统治时期,“阿希亚瓦国家”最后一次出现在赫梯帝国的王室档案中。这一次双方的争执无疑爆发了战争,但是“阿希亚瓦国家”的军队是否出现在战场依旧是个未知数。但是战争的结果无疑是赫梯帝国获胜了。在“米拉瓦塔信件”(图德哈里亚四世写给米拉旺达地方统治者的信)中,皇帝称米拉旺达地方统治者为“我儿”,说明米拉旺达已经臣服于赫梯帝国;同时,维鲁萨发生政变,被推翻的君主瓦尔姆斯流亡米拉旺达,皇帝要求米拉旺达将其交出,可见维鲁萨也重归赫梯帝国的统治。在图德哈里亚与叙利亚阿穆鲁王国签订的条约中,赫梯文书将阿希亚瓦国王的名字从原文的“对等者”名单中抹去,条约要求阿穆鲁王国切断“阿希亚瓦国家”通过叙利亚与亚述的贸易通道。可见在赫梯皇帝的眼里,“阿希亚瓦国家”已经不再是帝国西面的威胁。而根据考古发现,此后的迈锡尼文明也的确开始走下坡路,到最后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假如我们认为“阿希亚瓦国家”就是指迈锡尼文明,相信“维鲁萨”就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考古和赫梯文献进行推论。迈锡尼文明在公元前15世纪达到顶峰,其触角已经延展到小亚细亚半岛西部,并在半岛西南海岸建立了殖民地,开始向半岛西北的海岸扩张。他们迎面遇上的是正在崛起的、实力强大的赫梯帝国。迈锡尼文明之“阿希亚瓦国家”纵横捭阖,与西亚和北非主要国家(比如古埃及、亚述等)结盟,共同对抗赫梯帝国,并与她们大力开展贸易活动。赫梯帝国可能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东面的争霸上,不愿意在西面多生事端,更希望以外交的途径解决争端。而“阿希亚瓦国家”也是实力有限,很少或者从来就没有将国家的军队投入到小亚细亚的战场上,主要是依靠殖民地和小亚细亚本地的赫梯反叛者与赫梯帝国抗衡,而自己则躲在幕后支持。就这么来来往往,你争我夺,相互斗争了2个世纪,到了13世纪末期,可能是因为双方的一场战争伤了元气,也有可能是本身就开始走下坡路,“阿希亚瓦国家”最终在和赫梯帝国的斗争中败落,失去了小亚细亚上的所有据点。而且,由于赫梯帝国阻断了“阿希亚瓦国家”和西亚、北非的贸易,以商业立国的迈锡尼文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走向了衰落,湮没于历史长河。直到19世纪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

赫梯古文献中的迈锡尼文明与《荷马史诗》

至于特洛伊战争与《荷马史诗》,还是当作文艺作品来看吧。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迈锡尼文明曾经出兵特洛伊城,而且还顿兵城下长达十年之久,迈锡尼文明很可能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根据赫梯王室档案,在迈锡尼文明和赫梯帝国的斗争中,迈锡尼文明是最终的失利者。双方如果有过决战的话,那么应该也是迈锡尼一方落败。或许迈锡尼文明曾经派过一些部队到达过小亚细亚半岛,并参与了一些战斗;或许迈锡尼一方的军队曾经取得过这一场或几场战斗的胜利,但是其规模肯定大不了;或许作为当时世界上的头号大海盗,迈锡尼王国曾经劫掠过小亚细亚西部沿海,那也只是小规模的冲突,而且不可能拿下特洛伊城。所以,即使存在特洛伊大捷,那也只是赫梯帝国和迈锡尼王国漫长争斗史中的一个小插曲,若将之演绎为《荷马史诗》,那么只能说是另一部《罗兰之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