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读书笔记第一百一十回至一百一十一回

 江山携手 2019-05-08

         这两回可谓一大段,主要讲贾母去世,鸳鸯之死的故事。贾母是贯穿《红楼梦》小说始终的重要人物。她是贾府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实际上的“掌门人”。她是宝玉的祖母,黛玉的外祖母,史湘云祖父的兄妹,可以说她的身上链接了金陵几个大家族的势力。小说中是以端厚、慈祥、乐观的面孔出现的人物形象,她很有主见,内心明净、威严,可谓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她一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也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波澜。园妃薨逝,贾府被抄后,对她的打击很大,她深明大义,散餘资挽救贾府这个“门头”。岁月无情,贾母终究离世。【贾母临终含笑,是一位较为大度宽容豁达的老人,贾母的形象,前后大体一致。】(冯其庸《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贾母的去世象征着贾府已经没落。

       贾母的丧事本应该办的体面和风光一些,由于王熙凤手中无钱,也失去了往日的威严,【“王熙凤力拙失人心”,这句话,概括得不准确······根本问题是贾母后事的经费安排,全不由凤姐支配。贾政、王夫人、邢夫人都控制着财权,而且明确不让铺张。】(同上)王熙凤带病办丧事,已是力不从心。红学家周绍良认为【这回是作者特意的安排,也是准备使凤姐‘历劫返金陵’,不是什么人可以续得出来的。】

      鸳鸯是贾母最得力、最信任的丫鬟,贾母去世后她一面建议要求凤姐把贾母的丧事办的体面一些,一面考虑自己的出路,在无路可走情况下,选择了上吊自杀。她想到:“我们这些人,不是要叫他们掇弄了麽?谁收在屋子里,谁配小子,我是受不得这样折磨的,倒不如死了干净。”鸳鸯之死是一个极其残酷的悲剧。【鸳鸯并不是死于‘义,而是死于封建统治者的淫’】(蒋和森《鸳鸯之死》)鸳鸯死后邢夫人说“鸳鸯倒有这样志气”贾政说:“好孩子,不枉老太太疼他一场!”“他是殉葬的人”,他们的说法,完全是对死者的亵渎。【用奴隶的鲜血来涂饰庙堂上的彩绘,把血腥化作道德的芬香,这正是一切黑暗统治者的杀人艺术。】(同上)鸳鸯之死也表明了封建社会女性对自由的渴望,也正是作者要表达的意图。

       贾母之死,历来有争议,认为贾母死时未满83岁。《红楼梦》全书中描述时间,既明朗又含糊,甚至前后矛盾,可能是作者故意混淆。按照全本故事既然过了80岁生日,死的时间一定是80多岁了,这就很自然了,同时争议死忘的时间意义也不大。鸳鸯之死有人认为‘死得毫无价值’这是对后四十回一种偏见,鸳鸯的死因,故事中说的很明白:身子也没有着落,受不得折磨,哥嫂又是一个贪财之人,无路可走,只有死了干净。死前她甚至将那年抗婚绞下的头发,揣在怀里。从某种意义上说,鸳鸯的死是对这个社会的抗议,是对贾赦之流恶人的愤恨。只有原作者才会安排这样的故事情节,当然也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鸳鸯死时与秦可卿相见一段梦幻故事无意中揭开了秦氏之死,并非因病,而是其他原因上吊而死。这说明了后四十回确实具有原作者的残稿,不然续者是不可能解开这个谜的。护花主人评曰:【此中有作者隐语真情,借笔写影深文,可以意会,不可言传】(《红楼梦三家评本》)。

      第一百一十一回后部分写了妙玉看惜春和包勇抗贼的情节,客观上反映了贾府没落后的境况,为下一回直写妙玉遭劫有了起因和结果。

         这两回写贾母临终遗言和凤姐带病办丧事,【至昏倒吐血,至为鸳鸯所误会,此时之凤姐,反觉可怜,这是最好小说应有之笔】【鸳鸯之死····也给人极深的印象。】(林语堂《平心论高鹗》),鸳鸯死后各人的哭,个人的看法不一。丧事前后文字叙述,使人倍感悲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