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五年吐蕃军队大规模进攻唐朝边境,双方交战的地点基本位于河西,正因为如此,唐朝的防御重点便偏向了河西。任职的次年(728),萧嵩遣杜宾客在祁连城下破吐蕃,并俘获一员吐蕃大将,成功阻断了吐蕃向河西的又一次入寇。捷报传至唐廷后,玄宗龙心大悦,为萧嵩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这是宰相的待遇。同一年,张志亮也在对九曲的军事行动中获得很大成功,但他并没有得到与河西节度使萧嵩同样的宠遇,足见玄宗对河西战局更为重视。不限于节度使,在河西前线立功的基层将领也得到了更多的升迁机会,这时候与河西相邻的晚右节度,因为与河西节度任务一致而受重视程度稍低,它的节度使便成为了赏功之职。 到了开元十六年,吐蕃对河西的几次进攻都被唐军挫败,很难再对河西安全造成大的威胁。不仅如此,唐军也开始主动对吐蕃发起进攻。因为晚右节度距吐蕃占领区更近,境内又有唐、蕃间的交通要道,唐朝对吐蕃的攻势主要由晚右节度承担。随着唐军的转败为胜,战线又被推进到晚右节度境内。吐蕃入寇河西,是以石堡城为基地的,要切断吐蕃对河西的持续进攻,就得夺回石堡城。玄宗意识到这一点,开元十七年(729)他增遣朔方节度使信安王李祎为外援,与河西、晚右诸将领协同作战,终于攻下了石堡城。 吐蕃失去石堡城,败局已定。次年五月,吐蕃遣使求和。西北的局势缓和了下来,随后晚右、河西节度继续分治。恢复和平后,晚右节度使继续由张守珪担任。在张守珪任职期间,唐与吐蕃没有发生大的军事冲突,所以他也没有得到唐廷的过多重视。张守珪于开元二十一年(733)转为河北节度副大使,不算是提拔。贾师顺担任晚右节度使的时间不长,再往后的阴承本受玄宗皇帝的约束,没有太多作为。直到开元二十五年,唐朝对吐蕃的军事袭击打破了平静。前一年,吐蕃攻打勃律,玄宗令其罢兵,但吐蕃没有理会,继续出兵,最终吞并了勃律。对吐蕃的无礼,玄宗皇帝一直心怀怒火,伺机教训吐蕃。正巧有人向玄宗建言,以吐蕃无备,此时可趁机发动袭击。 于是,玄宗命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袭击吐蕃,破蕃军于青海西,斩杀敌军两千余级。这场战事是一个转折,吐蕃从此断绝了与唐朝的往来。至开元二十六年,双方再次走向战争。哥舒翰从吐蕃手中攻取石堡城和九曲之地,都是他担任晚右节度使期间实现的。天宝年间,晚右节度受到了玄宗更多的重视,所以他选择了与唐廷有着密切联系的皇甫惟明与王忠嗣担任节度使。但二人后来都因为与太子关系亲近被诬陷得罪,玄宗对太子还是怀有一丝忌惮的,所以,王忠嗣下狱后他没有再从中央选派官员入职晚右,而是以蕃将哥舒翰继掌晚右的军权。天宝年间的三位晚右节度使都兼任过河西节度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晚右节度是对吐蕃作战的主力,地位领先于河西节度。 但即便在这个时期,已晚右节度使兼统河西也并非定制,皇甫惟明与哥舒翰最初都只担任了晚右节度使,后来才兼领了河西节度。王忠嗣上任伊始便身兼二节度使,是因为他接替了皇甫惟明的职务,玄宗当时想集中兵力夺回石堡城,才有此任命,只是他的目标没得到王忠嗣的响应罢了。综上所述,因为吐蕃是唐朝对外战争的主要对象,随着唐朝与吐蕃战事的增多,陇右节度使的人选受到唐廷越来越多的重视。开元年间晚右节度使常由边地的将领升任。开元二年唐朝与吐蕃发生军事冲突后,玄宗对节度使的选任侧重于“勇”,此期担任节度使的郭知运与王君奠都是好战之将。 开元十五年,吐蕃对河西造成了严重威胁,同年王君奠被回纥杀害,西北局势紧张。玄宗吸取了先前失败的教训,将选将方针调整为“择堪边任者”。这之后一段时期担任节度使的张志亮、张守珪、贾师顺等人均在抗击吐蕃的战争中立下不小战功,是御边的良将。开元二十六年后,晚右地区再起战端,这一年唐廷以宰相李林甫兼领晚右节度使,玄宗对晚右战局的重视可见一斑。从开元二十六年到二十九年,实职担任晚右节度使的杜希望与盖嘉运也是战功较著的将领。天宝元年起,玄宗对吐蕃前一年十二月攻陷石堡城之事耿耿于怀,遂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夺回石堡城上。 这一阶段玄宗对晚右节度使的人选更为重视了,从皇甫惟明到王忠嗣,再到哥舒翰,基本都是亲自选任的。皇甫惟明和王忠嗣都曾在唐廷供职,相较其余在边地起家的将帅,他们与唐中央的关系更近。另外,开元年间,仅王君奠以晚右节度使兼任过河西节度使。至天宝年间,已晚右节度使兼领河西的任命更为普遍了,皇甫惟明、王忠嗣与哥舒翰都曾身兼两节度使。每当唐朝需要对吐蕃大规模用兵的时候,玄宗就使晚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以增加他们所统兵众,更好地对吐蕃作战。 |
|
来自: 炫叶楓雪 > 《历(史)沉(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