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堡是唐朝和吐蕃边境上的一处军事重镇,对于两方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里两军曾展开过数次血腥的争夺。这几次战役都发生在唐玄宗的统治时期。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五次石堡城之战。 开元十七年(729年),唐军发动石堡城之战。收复石堡城的重任落在信安王李祎的肩上。李祎是皇室宗亲中的名将,同时担任朔方节度使。鉴于石堡城战役意义重大,唐玄宗命令朔方节度使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共同商量作战计划。萧嵩与张忠亮等将领并不倾向对石堡城发动进攻,因为石堡城的地形险峻,而且路途遥远,如果贸然发动进攻无法攻克,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朔方节度使李祎的坚持之下,河西兵团、陇右兵团、朔方兵团组建成强大的突击力量,昼夜兼程,兵分两路,一路切断石堡城的交通线,另一路围攻石堡城。 石堡城作为吐蕃东进的第一道门户,依险而建,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这里靠近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可以出动大量的军队支援石堡城,因此围城打援成为唐军的战术选择。 由于唐军的神速进军,一举占领石堡城周边的制高点,切断了其与外界的联系,石堡城遂成为一座孤城。随即唐军展开凌厉的进攻,吐蕃守军在外无援军的情况下,抵挡不住,城堡终于被攻陷。 此役的胜利对唐军是莫大的鼓舞,“自是河、陇诸军得以游弈自如,拓地千余里。玄宗闻之大悦,更名石堡城曰‘振武军’。” 开元十八年(730年)吐蕃因败请求和亲,唐朝就将金城公主嫁与吐蕃。双方约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并于甘松岭(今四川松潘境)及赤岭互市。二十一年(733年),唐蕃在赤岭树碑纪念,双方边将均参加了这一庆典。 但是双方并不是就此罢兵休战,毕竟这是战略要地,哪能这么轻易放手?李隆基便让一员名将盖嘉运兼领河西、陇右节度使之职,负责经略吐蕃,其兵力达14.8万人。但是盖嘉运在任上沉溺酒色,不思防务,“恃托中贵,公为非法,兼伪叙功劳”最终酿成了大祸。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吐蕃轻易就攻占了石堡城。消息传到京城,李隆基大怒,立刻将其免官,从此盖嘉运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再无记载。而吐蕃立刻加固石堡城,将其变成“铁刃之城”! 遭到失败的李隆基立刻调整了边境的人事安排,由皇甫惟明出任陇右节度使,王倕出任河西节度使。二人开始主动进攻,皇甫惟明先是击破吐蕃大岭军基地,然后又大破吐蕃设置在青海的道莽布支军营,吐蕃驻守的军队有三万多人,在唐军的出击中,被歼灭了五千余人。王倕则进击吐蕃的渔海、游弈等处兵营,均击破之。 皇甫惟明发现吐蕃都是以洪济城为前哨,便在天宝二载(743年)四月将其占领。由于该地在石堡城西南,唐军此次进兵乃是深入千里,孤军作战,所以这次战役也成了争夺石堡城的序幕。天宝四载(745年),石堡城的争夺战打响了。皇甫惟明亲自督军,但是由于石堡城易守难攻,而且忽略了对援军的截击,虽然唐军十分勇敢,但是依然没有攻下石堡城。 为了打破唐、吐战争的僵持局面,唐玄宗派最优秀的将领王忠嗣指挥西线战事,身兼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深知吐蕃的军事力量强大,政局稳定,并占据青藏高原的天险之地,易守难攻,硬打硬拼显然不是上策。《旧唐书》记载:“玄宗方事石堡城,诏问以攻取之略,忠嗣奏云:‘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顿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玄宗因不快。李林甫尤忌忠嗣,日求其过。六载,会董延光献策请下石堡城,诏忠嗣分兵应接之。忠嗣僶俯而从,延光不悦。” 李光弼见状,就去找王忠嗣,告诉他:“向者大夫以士卒为心,有拒董延光之色,虽曰受诏,实夺其谋。何者?大夫以数万众付之,而不悬重赏,则何以贾三军之勇乎?大夫财帛盈库,何惜数万段之赏以杜其谗口乎!彼如不捷,归罪于大夫矣。”“忠嗣曰:‘李将军,忠嗣计已决矣。平生始望,岂及贵乎?今争一城,得之未制于敌,不得之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归朝宿卫乎!其次,岂失一黔中上佐乎?此所甘心也。虽然,公实爱我。’光弼谢曰:‘向者恐累大夫,敢以衷告。大夫能行古人之事,非光弼所及也。’遂趋而出。及延光过期不克,诉忠嗣缓师,故师出无功。” 这件事情,根本分歧在于对战略的理解不同。在唐太宗以及唐高宗的早期,唐军的战略意图都是立足于大纵深突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来打垮对手,所以不战则已,一旦开战,必然是规模庞大的总体战。但是从高宗后期经武则天到唐玄宗,唐军已经抛弃大纵深战略思想,立足于一城一池的争夺,故而战争虽然旷日持久,却无法制敌于死地。 王忠嗣想改变这种笨拙的战法,但由于被指责消极作战,被削职贬官。 王忠嗣免职后,由哥舒翰接任陇右节度使。 唐玄宗仍然念念不忘石堡城,他又一次指示前线将领哥舒翰,对石堡城发动进攻,夺回这座军事要塞。 天宝八载(749年),规模庞大的石堡城攻坚战开始了。 为了准备这次浩大的攻势,动用的军队除了哥舒翰的陇右兵团之外,还包括河西兵团、河东兵团、朔方兵团以及突厥降将阿布思的军队,共计六万三千人。 石堡城战役之所以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石堡城的防御极为坚固。由于石堡城几度易手,双方对底细都十分清楚,这里三面是悬崖绝壁,只有一条路可以行走,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险峻地形。但这并不是石堡城难以攻克的主要原因,石堡城虽然极为坚固,但这只是一座小城堡,吐蕃的守军不足一千人,更重要的是第二个因素,即在石堡城之后,即是肥沃的河西九曲之地,吐蕃在此有大量的驻军,随时可以增援石堡城。因此,石堡城攻坚战,必须是围点打援同时进行,要顶往吐蕃大军对石堡城的增援,并尽可能快地夺下石堡城。 哥舒翰派部将高秀岩、张守瑜率部仰攻石堡城,其余诸军的任务是阻击吐蕃的援军。高、张二人组织敢死队连续数日猛攻石堡城,吐蕃守兵在城中准备了大量的擂木与巨石,居高临下,猛砸下来,攻城的部队伤亡很大。 石堡城告急,吐蕃出动大军,企图要解围,遭到唐军顽强地阻挡。哥舒翰对攻城进展的迟缓十分不满,召来高秀岩、张守瑜二人,准备军法从事。高、张二人请求再宽限三日,如果到时还不能破城,甘愿受死,哥舒翰同意了。 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在人数上居然优势的吐蕃援军想突破唐军的防线,唐军付出惨重的代价,总算遏制吐蕃的攻势。在攻城战上,高秀岩与张守瑜为了保住脑袋,严令士兵不分昼夜,不计代价地攻城。血战三天之后,终于非常艰难地攻下石堡城,俘虏吐蕃守将铁刃悉诺罗以及四百名士兵。 吐蕃援军仍然无法突破唐军的防线,石堡城陷落的消息传来,便引军西撤了。这次石堡城争夺战,唐军付出了伤亡数万人的代价。 石堡城的争夺战,是玄宗时代唐与吐蕃战争的一个焦点,总计爆发五次战斗。 对于大唐而言,夺取河西九曲之地是重中之重,因为这块富饶之地对吐蕃有莫大的意义。石堡城便是吐蕃守卫河西九曲的东部门户,地位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其争夺的激烈程度。在唐军一方,反对强攻石堡城的将领大有人在。在第一次石堡城之战中,当时的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都持反对态度,后来王忠嗣也持反对态度。从唐与吐蕃战争的军事态势来分析,夺取石堡城,确实并没有对战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大唐帝国执着发动石堡城之战,反应出唐军最高统帅部(朝廷)的军事思想出现僵化与退步,从以往大兵团运动作战、立足打大歼灭战,倒退为逐城逐地争夺的阵地战,所以虽然唐军的战争中略占上风,但始终只是局限于边境战争,无法改变与吐蕃势均力敌的局面。 阅读全文 |
|
来自: 昵称55301288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