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思明居士 2019-05-08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公元1555年,有53个倭寇剑圣来到大明的陪都--南京。负责守城的兵部尚书张时彻,深谙犹豫就会败北的道理,立马组织部队与敌人展开械斗。不想两次战斗下来,敌方不损一人,明军反而伤亡惨重。先后死了2个把总指挥和800-900名士兵。无奈之下,庞大的南京守军也只好紧闭不出,并发动百姓轮流上城协助防守,终于熬走了这几十个瘟神。

事实上,倭寇的退兵除了人数不足外,还有缺乏攻城技术这个重要原因。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没有意识到,只需几百年前的宋朝技术,就足以攻陷这座看似伟岸而不可触及的大城。

突破外墙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朝军队只是给人感觉比宋朝的更好

在大部分人看来,明军作为大一统王朝的防卫力量,肯定强于口碑不佳的宋军。但历史发展并不是简单的直线上升,在很多地方都会呈现出螺旋式的下滑。看似更好的明军,就有很多组织与军事层面的事物表现出严重下滑。在最苛求技术和大范围决策能力的城市攻防战中,后人就很容易拨开时空的迷雾,推算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明军在靖难之役后就已经失去了大部分野外决战能力。只是因为很少遇到同等体量的对手,才可以藏着掖着,不在历史记载中大面积暴露。一旦遭遇宋军级别的敌人,退入城墙背后据守就是最好选择。后者虽然看似战绩不佳,但往往是在野战中同具有国家组织层面的辽、金和西夏人对抗。绝非连几十个倭寇都拿不下的明军,可以在会战中击败的。我们完全可以想见,当一支数万规模的宋军兵临南京,将不会在周围地带遭遇太激烈的抵抗。相反,会有众多周边县城的守军与家属,以最快速度集中到南京城内,参与稍后开始的防御作战。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朝初期精心打造的南京城墙体系

作为第一道防线,明军会首先在南京的外城墙建立防御。然而,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依靠外城实际上和进行一场野战没有太大不同。因为南京城的外城墙需要将很多山头与小丘都圈地在内,所以全程长达可怕的120公里。但其傲视全球的长度,恰恰会成了守军的软肋。攻城一方将直接获得主动权,选择防御薄弱点进行突击。

在此情况下,守军必然会顾此失彼。城内部队不足以全面防御,调集敢于守城的民众都未必够数。加上南京城本身毗邻长江水道,在部分江面低端没有外墙拱卫。所以,当宋军的水师开始靠近,守军就务必将全部主力都放置在靠近长江的区域,阻挡对方轻易登岸。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军大部分水师战船(左)在内河不如宋军(右)

来自南直隶沿海的卫所,大都分布在比长江更下游的位置。他们虽然具备近海作战任务,却只有配备最小号的船只和武器。1523年,就曾经有沿海卫所战船追击从宁波逃匿的倭寇,结果被人打的大败而归。显然,要这样的水师去逆水行舟作的情况下作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宋朝水师的大部分船只都只限于内河使用,但无论是体积较大的楼船,还是人力快速驱动的轮船,都胜过了需要坚固两头的明军战船。当宋军在上游释放大量火船,明军也只有水顺逃往远处。他们船上的弓手人数较少,装备的小型火铳又射程不够,难以发挥什么效果。

在陆地段的外墙两头,明军同样难以抵挡攻势。宋军普遍可以组装和打造大型床弩作为火力支援,并以大量的弓弩手压制数量不足的明军。宋军在熙宁元年,就装备了非常有名的神臂弓。那是带铁镫的踏张弩,能射到340步外。但这种武器在明朝建立后就已经失传,直到明朝末年才在陕西发现了损坏的样本,最后山寨出一些用绳索当踏环的猴版神弓。所以,明军除了吸收蒙古人特色的弓外,其他弩机都比宋军的射程更短。但好的弓又需要合格的射手来操作。长期缺乏体系训练和供养水平的明军,有不少人都无法拉满手中的强弓。甚至出现过射在倭寇身上,却造成不了杀伤的尴尬事情。面对大部分人都披甲的宋军,这样力度的反击自然没什么见效。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宋人倚重的神臂弩 明军已不会制造

好在明军当时已经拥有了很多宋军不曾见过的火器。但此时装备最多的,仍是类似永乐火铳、快枪这些火门枪。这些原始火枪的身管短、装药少,又没有瞄准装置,不论是从威力还是精准度来说,都比不过宋代的成熟弓弩。因此,当明军依托南京外墙进行投射作战,反而容易被攻城的宋军打出更多伤亡。若干年后让他们苦恼的后金盾车,同样有宋军自己的攻城版本。

因此,明军实际上不具备御敌于外墙的能力。当漫长的外墙有一点被突破,其余防线就需要立即收缩,进入内城继续抵抗。很多古代的重要城市,都将两层城墙的间隔做过严格规划。以便让守军可以在内墙射击,杀伤控制外墙的敌军。但在南京城的两道城墙之间,距离可以从几十米到几公里不等,根本做不到相互支援。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军的单兵火器种类复杂而性能都不拔尖

攻入内墙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南京的城墙将开始接受来自几百年前的考验

南京的内城墙,还是世界上现存最长、规模最大和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由于宋朝时代的大部分城墙没有采用包砖结构,所以南京城墙的相貌足以让来攻的宋军惊讶不已。但只要攻城作战开始,南京内城墙的弱点就会逐步暴露出来。

在一些人眼里,城墙就要又高又厚,还必须很长。但就和外墙一样,内墙同样需要足够的部队来驻守,否则就形同虚设。当过多的人口和部队拥挤在一地,那么粮食等补给品的消耗就会非常巨大。好在宋军也没有全面封锁南京全城的兵力,不至于让城内出现骇人的饥荒。不过,他们还是有很多办法来从个别地段,直接强攻入城。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宋朝在灭亡前已经掌握了回回砲技术

面对眼前的天堑,宋军自然会祭出自己最强大的攻城武器--回回炮。这种配重投石机是蒙古军队为了攻克坚城襄阳从西域引进的,能发射150宋斤(约合现代100公斤)的石弹。宋军在体验了回回炮的威力后,立刻进行了仿制。只是因为技术水平较弱,复刻出的投石机普遍尺寸不大。但相对于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的手拉式投石机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了。尽管回回砲做不到直接打穿10-20米厚的夯土包砖城墙,但完全可以击毁构筑在城头的木质建筑。宋军工兵的主要目标,就是城楼相对脆弱的辅助女墙。在配上由金国人首先使用的铁制火药弹后,足以让城头陷入一片火海。

那么明军有没有实力反制这些攻城怪兽呢?很不幸,经过数百年的技术流失,明军在15世纪就遗忘了回回炮的构造手法。以至于在他们绘制的兵书插图上,只能使用流传千年的人力投石机形象。但就是这种陈旧的武器,都很少有人能够领悟,被名将戚继光著书称为守城第一器!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朝技术已经退化到不能好好造出手拉投石机

所以,当宋军的配重投石机开始抛射,明军只能看着石弹从自己的武器射程外飞来。虽然他们确实有部分模仿自西夷的弗朗机炮,但只是用于小型军舰的版本,对于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能力严重不足。

至于作为守城武器的主力,还是老式的碗口铳和将军炮。这些火器虽然被称为炮,其实大部分重量还不到百斤,还不如回回炮所发射的石弹重,杀伤力极为有限。更何况精准度也十分堪忧,没有瞄准装置,无法进行三点一线式瞄准。也没有配备可调整射角的炮车,射击范围有很大限制。加上南京城墙本身也没有经过火器时代的任何改造,很难让炮兵进行直瞄射击。所以,除了依靠发射弹丸来进行象征性的反击外,明军的城头炮兵也形同摆设。堆积在城楼上的火药倒可能被宋军的早期铁砲弹所点燃,引起具有轰动效应的殉爆。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朝长期将欧洲人用来杀伤人员的小炮视为神器

经过几个时辰的炮击,城墙上的木制塔楼基本被清扫一空,女墙也被击垮了不少。而且由于南京的城墙太阔,炮石落在城墙上会杀伤更多守军。同时,宋军还可以利用攻城锤猛击木质城门,并派遣重装部队用云梯和攻城塔进攻城墙。亦如几百年后的湘军那样,地道可以在守军注意不到的地方开工,直接搞塌整段墙面。

明军为数不多的机会,就是用大型火铳击毁部分高大的塔楼,却也架不住宋军的整体火力压制。床弩和大量单兵使用的神臂弩,都不能被明军散乱无章的自由射击所能抵消。后者使用的单兵远射武器,可以包括仿造的劣质火绳枪、缺陷明显的早期火门枪、性能堪忧的普通弓弩。但因为训练和武器本身的问题,难以形成有效的火力连续性。这也就怪不得明军部队屡屡被后金的箭雨所压制了,也不如早几百年的宋军。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宋人就知道城池需要构筑马面 但明朝的南京却没有

南京城墙本身的设计缺陷,也让守军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没有射击孔的城墙本身,南京城墙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马面。所谓马面,指的是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的墩台,专门让防守者从侧面射击对手。如果城墙上有许多马面,就可以构成交叉火力,攻击进入射击死角的敌人。宋人早就总结出血淋淋的教训:城墙不必太厚,要多立马面!

但整个南京城墙却根本没有马面。很多守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宋军进入射击死角,不慌不忙地操作着攻城器械。随着城头沦陷和宋军工兵弄塌城墙,两军又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近距离肉搏阶段。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宋军的普通攻城器械也是大部分明军所不会建造的

组织不起来的第三道防线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宋朝的重装部队也远比明军善战

当宋军重步兵开始全面进攻城墙,战局依然还是一面倒的局面。赶来阻止他们的明军,大都手执竹矛、披着木甲或牛皮甲。

由于早已习惯龟缩在自己的叹息之墙背后,明军的近战训练也非常颓废。宋人虽然自己都吐槽装备不如辽金蒙元,但面对如此寒酸的明军,很快又会重拾自信。穿着步人甲的他们,挥舞着大刀阔斧,足以让大部分混饭吃的明朝军户胆寒。那些被倭寇频频斩断的长矛,怎么可能应付这样级别的重装对手呢?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明军糟糕的守城能力 往往被更不堪的野战成果所掩盖

虽然有部分明军将领和家丁可以一战,但终究数量太少,很快就被不断补充上来的宋军吞没。当宋军的具装骑兵由城墙缺口冲入城内,更多赶来增援的乡兵也是一触即溃。由于长期缺乏同武装较好骑兵的对抗,明军的反骑兵能力也比数百年前要大大退化。部分人推来战车准备抵御,但更多人则头也不回的向着城市内部逃窜。

古今中外的大型城市,往往还会拥有作为最后防御据点的卫城、神庙或宫殿。南京城作为大明朝的前期首都,也的确有类似的皇宫设施留下。然而,南京的皇宫在建立之初就没有认真考虑过军事防御用途,自然缺乏对类似事件的必要准备。不仅没有可以供守军继续使用的防御设置,也没有提前储备的武器、粮秣和饮水。加上其位置过于靠近作为全城制高点的紫荆山,很容易遭到宋军架设的回回砲轰击。因此,即便有官员或武将尝试据守南京皇宫,也会很快就陷入崩溃。

让明军来守南京?根本挡不住宋朝人的进攻!

南京皇宫本身也没有什么军事功能

事已至此,长期作为备份系统的南京朝臣可能也必须做出抉择。部分人会利用乱局逃出城去,更多人则可能选择默认事实。当然,还会有人碍于面子而上演行为艺术。先喊着城破殉国而跳入水中,再从深潭中一跃而出,告诉众人是水太冷。或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现在宋军的控制区内,自己的小日子比在大萌天子的朝廷中任职还要舒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