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歌行》课堂实录

 采菊东篱630 2019-05-08

       偶然翻起5年前的这个课堂实录,很是怀念!

       作为老师,最幸福的事莫过于与学生一起编织一堂美好的课。

       常常上完一节课很久了,那课堂上的欢乐还在我的心里酝酿,那师生生命共振共鸣共生共享的时光还在我眼前闪亮。

        我怀念2000年-2003年在南丰一中上的那些课,那些在操场在田野的课,那些在清晨在月夜的课;我怀念在郸城二高的很多课,那节《赤壁赋》聊苏轼的悲喜人生,那节《兰亭集序》悟死生之大事,那节《锦瑟》那节《离骚》那节《再别康桥》......

        我很想把那些课录下来记下来,可惜总是忙于无聊俗务,而误了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遗憾中总是自我安慰,来日方长,更多的课在将来等着呢!

        好吧!但愿如我所愿。

        与很多明师的好课相比,这节《短歌行》也许算不得什么好课,但是对我和我的学生而言,却是生命中一次珍贵的精神漫游,值得珍惜,难以舍弃。所以,敝帚自珍,是有道理的。

       2019年3月29日

《短歌行》课堂实录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0141224日,周三,下午第一节课,学生困倦,无精打采。这是文理分科后,新班级的第一节语文课。

我问:“咱班有没有上课时喊‘起立’的?”

学生:“没有。”学生1(付洋洋)举起手:“老师,我愿意负责喊起立!”

说:“待会我说‘上课’,大家起立向我问好,我再向大家问好,大家会不会?”学生哄笑:“会——”

互相问好后,我说:“我们上课前互相问好有两个好处,谁知道?”

学生2:“表示尊敬老师。”

学生3:“大家都迷迷糊糊的,能提神。”

我表示赞赏:“这两位同学说的对!还有一条好处,能让同学们把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来,以便更好地进入课堂学习。主要是后两条,不问好难道就表示大家不尊敬老师么?!”学生又笑。

我说:“按照计划,我们该学《诗三首》,同学们早自习也已经预习过了。通常情况下我们怎么学这三首诗呀?”

学生群答:“一首一首学,先学第一首,再学第二首……”

我问:“可不可以有其它学法?比如先学第一首,再学第三首,最后学第二首。再比如先学第三首,再学第一首,最后学第二首。还比如先学第二首……同学们都学过数学,三首诗排列组合可以有多少选项?”

学生:“六个。”

我说:“是不是必须得一首一首地学呢?”

学生:“不是。可以两首放一块学。”

我问:“两首放一块咋学?”

学生4:“对比着比较着学呀?”

我说:“他说的很对,也可以这样学。可不可以三首比较着学呢?”

学生:“也可以。”

我说:“这样的话,用你们数学上的排列组合算算,总共可以有多少种学法呀?”

学生:“不知道。数学上还没学到呢!”

我说:“哦。那你们见了数学老师可以问问他。其实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怎么学已经有计划了,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猜到老师的想法?”

我用期待的表情扫视大家,稍等了几秒钟,笑道:“刚分班,咱们还不熟悉,我就知道没同学能猜到我的心思——”

学生5(侯志伟)站起来:“我猜你是想先学《短歌行》。”

我问:“有什么理由?”

他说:“你喜欢曹操呀!”

学生6喊道:“你咋知道?”

我笑了:“他是原11班的,我给他们讲过。”

学生7(崔小汀?):“我猜老师会把《短歌行》和《归园田居》放一块学。”

这是个好机会,我高兴地问:“为什么?”

“因为这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正好相反,可以做个对比。”

“说得太对了!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就是这样想的。”同学们都笑开了。

我继续问她:“你能具体说说这两首诗表达的分别是什么思想感情吗?”

“《短歌行》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慕,急于建功立业的志向,还有统一天下的抱负;《归园田居》表达了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两首诗一个是积极进取的,一个是——”

“是退守的,是回归自我心灵的,是吗?”

“是。”

我请这位同学坐下。板书:

《短歌行》:对贤才的渴慕

建功立业的志向

统一天下的抱负

《归园田居》:对官场的厌弃(我把“恶”字改为了“弃”)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我说:“我们先来看《短歌行》。请大家拿起笔,在原诗中找出分别表达这三种思想感情的诗句。”

同学们读诗,做笔记,并小声与身边同学交流。我边巡视,边查看同学们笔记、交流的内容。

大约过了五分钟,我看差不多了,说:“哪位同学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同学开始举手发言。

学生8:“‘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引用的是《诗经》原文,表达的是对贤才的渴慕。‘君’指的就是贤才。”

我问:“‘呦呦鹿鸣,食野之萍’用的是什么手法?”

“比兴。”

“解释一下。”

“用鹿在田野找到食物高兴地鸣叫,引出我得到嘉宾高兴地鼓瑟吹笙,这是兴;用鹿在田野找到食物高兴地鸣叫,比喻我得到嘉宾高兴地鼓瑟吹笙,这是比。合起来就是比兴。”

学生9:“‘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意思是,希望老朋友们屈驾来到我这里,我们欢饮畅谈,这也是对贤才的渴慕。”

学生10问:“曹操和贤才原来就认识吗?为什么说‘心念旧恩’呢?”

学生面面相觑,没人回答。我说:“《三国演义》上说曹操出身官宦之家,年轻的时候在京城肯定结识了很多当时的贤才,后来各为其主,现在曹操希望他们来投奔自己,所以会说‘心念旧恩’。这是我的理解,也不见得对。”

学生1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的是统一天下的抱负。”

我追问:“具体解说一下?”

“‘天下归心’就是说要使天下人都归顺我。”

学生12补充道:“‘周公吐哺’说的是对贤才的渴慕呀!”

学生13:“我觉得这几句里面对贤才的渴慕、建功立业的志向、统一天下的抱负这三种意思都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既是说志向,也是说对贤才的渴慕没有止境。”

我追问:“‘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用的什么手法?”

“比喻。曹操以山、海自比。”

我继续问:“那他到底是山,还是海呢?”

学生瞪着迷惑的眼睛看着我。

我说:“我们要学会细致、深入地分析诗句,不要笼统地说山与海比喻曹操。想一想,山与海具体比喻曹操的什么呢?”

学生14:“山比喻曹操志向高远,就是要建功立业;海比喻他的抱负远大,胸怀宽广,就是要广纳贤才,统一天下。”

学生15:“也可以说比喻他像山与海不满足自己的高与深那样,永远不满足自己已取得的成就。”

学生16:“也可以比喻他希望贤才多多益善。”

我说:“这些理解都对。我常常说,事物的正确答案——”

学生齐声:“不止一个!”

学生1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表达对贤才的渴慕。这句的意思是说,贤才们像那天上的明月,我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呢?”

我问:“‘掇’在这里啥意思?”

“摘取,获得。”

我追问:“你认为在这里‘月’指贤才,那么‘月明星稀’里的‘月’指什么?”

“也是贤才。”

我继续问:“那么‘星稀’又怎么理解?”

该生结舌。学生18:“他说的不对。‘月明星稀’里的‘月’应该指曹操,‘星稀’指贤才稀少,表达的仍然是对贤才的渴慕。”

学生19:“老师,他这样说也不对。‘明明如月’也是曹操么?!曹操总不能说自己是‘月明’,别人是‘星稀’吧!我觉得‘月’应该是指曹操的理想、抱负,‘明明如月’是说我的建功立业的志向和统一天下的抱负就像那天上的明月一样高远、高洁,但是何时可以实现呀!‘月明星稀’是说,我的理想那样明亮,然而助我实现抱负的贤才却显得稀少。‘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们何不到我这儿来呢!”

他的话音刚落,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20(杨旭):“我觉得‘明明如月’可以指贤才,也可以指曹操的理想、抱负。‘月明星稀……何枝可依’这几句其实就是描写了一种夜晚的景色,里面含有曹操忧伤的感情。咱以前不是学过曹操的诗么,像《龟虽寿》《观沧海》,里面都有一种慷慨悲歌的味道,也就是说他的诗在豪情中,常常有一种悲伤、伤感。这首诗也有‘忧思难忘’‘忧从中来’的句子。所以说,后面这几句其实只是写景,烘托了一种伤感的氛围,寄托了他的一种悲慨。”

我兴奋地说:“太精彩了,还不鼓掌等啥呢!”话未落,同学们都大笑着使劲鼓起掌来。

掌声未落,学生21(董)站了起来:“老师,其实这首诗里不只表达了这三种感情。”

我眼睛一亮,故作疑问:“哦?!那你说说还有啥感情。”

“你看开头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抒发的是人生短暂的悲慨。刚才杨旭不是也说曹操的诗里面常常有伤感么,一个人想成就功业,就会为时光的流逝而感叹。”

我说:“你读的很认真,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也发出赞叹的声音,都用欣赏的眼光看着这位有点先天表达障碍的学生。

我接着说:“我还想问问大家对‘对酒当歌’四个字的理解,这个‘当’字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答:“对着。”

我说:“‘对酒当歌’就是对着酒也对着歌了——”

学生:“是一边喝酒一边唱歌。”“是一边喝着酒一边听着歌。”

我说:“都可以。只要别像我上学的时候那样理解就行了。”

学生都带着疑问的神情看向我,我笑了笑:“我上学的时候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对着酒‘应当’唱歌,一喝酒一高兴不就要唱歌了么……”

不等我说完,学生哄然而笑。我笑问:“你们有没有人像我这样理解的?”大部分学生摇头:“没有。”也有不少同学微笑点头。

我说:“如果照我的理解,这个词是偏正结构,也就是说重点在‘当歌’。按正确的理解这个词是什么结构?”同学们没想到我有此一问,都默默思考。

我继续说:“同学们看‘对酒’与‘当歌’,这俩词有主次么——”

学生22马上接道:“老师,‘对酒’与‘当歌’是并列关系。”

我说:“是么?”

学生23:“这好像是互文。”

“哦!具体说说。”

“对着的不只是酒,也有歌;当着的也不只是歌,也有酒。两个词的意思互相交错,互相补充,所以是互文。我们初中的时候学过。”

我点头:“比如——”

“比如《木兰辞》里面有一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类似的句子还有没有?”

学生24:“还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也是。”

学生25:“还有‘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我说:“从这里我这里同学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训,读书千万不可望文生义,否则会闹出笑话。比如这句‘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你要理解成打开东阁的门然后跑到西阁的床上坐坐,不就可笑了么!话说回来了,木兰一回到家怎么就要跑到床上坐坐呢……”

学生群答:“这个床不是睡觉的床,是古代的一种坐具。”

我赞许道:“很好!如果望文生义理解为睡觉的床,就又错了。我又想起咱们小学的时候学的一首诗。”

我故意停了停,学生好奇地看着我。我说:“只要是中国人都会的:床前明月光……”

学生马上笑着接道:“疑是地上霜……”

我说:“小时候老师讲李白睡到床上,看到床前的明月光,就怀疑是地上的霜;长大后我就产生了疑惑,屋子里的地上哪来的霜呢?这李白的联想好像没道理呀!再说李白睡在床上,又如何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呢?……”

学生静静地听我讲,进入了思考之中。

我继续:“既然在《木兰辞》里面,‘床’就不是现代睡觉的床,那么也许在李白的诗中,这个‘床’也另有含义吧!”

学生26:“老师,床在古代还有个意思,是院子里水井的护栏。”

我高兴地问:“你咋知道?”

他举起手里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我刚查的。”

同学们大笑。我赞扬道:“非常好!我多次强调,多翻字典、勤查字典是很好的习惯。如果‘床前明月光’里的‘床’指井栏,这首诗该怎样理解呢?”

学生27:“有一个晚上,李白睡不着觉,在院子里徘徊。他看到井栏上的月光如此洁白,不禁产生错觉,以为地上下霜了,心里感到一阵寒冷之意。他举头看看天上的明月,低头看看地上的月光,心里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同学们报以掌声。

我说:“她解说的很好,不但运用想象补充完整了整首诗的情节,还揣摩了李白的心理活动。这样解读‘床’字才能真正读懂这首诗,才能真正领会诗人夜不成寐、孤独徘徊、寂寞思乡的感情。我又想起李白的另一句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学生纷纷接道:“青梅竹马”。

我笑道:“对。‘青梅竹马’这个词就是从这句诗来的。这里的‘床’如果解释成睡觉的床就更让人笑掉大牙了,再说床上又哪来的青梅!这个‘床’字也是井栏的意思。”

我走上讲台,说:“咱们还是回到《短歌行》,刚才董晨旭说‘对酒当歌’这几句表达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慨叹——”,(板书:对人生短暂的慨叹)“这样的话,这首诗就有四重意思,这四重意思有没有一个中心呢?或者说哪一个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有的说这个,有的说那个。

我看看表,快下课了,说:“大家停了吧。这首诗先写对人生短暂的慨叹,由此引出功业未成的感慨,而要成就功业就需要贤才相助,进而抒发对贤才的渴慕,最后表达统一天下的愿望。我认为,这首诗的诗眼其实是一个‘忧’字。你看诗人开头说‘慨当以慷,忧思难忘’,后面又说‘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就像前面杨旭说的那样,曹操的诗在抒发慷慨壮志的同时,往往有一种忧伤悲感。诗人为何而忧?为人生短暂、时光匆匆而忧,为贤才难得、功业难成而忧,是先下之忧而忧……但是,曹操之所以伟大,正在于他虽忧而不颓,忧而愈奋,正像他在《龟虽寿》里所说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总是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而这与陶渊明回归自我、退守田园的思想正好相反,下节课我们再一起体会陶渊明的田园诗意。还有两分钟,大家根据对诗意的理解朗诵一下这首诗,要读出感情来。”

 

后记:

这是《诗三首》教学的第一课时,第二课时我先和学生交流了朗诵,然后引入《归园田居》。

这个实录我原计划当天就要整理出来,但是一拖就是两个多星期,竟然跨过了2015年的门槛,其间诸事繁杂,写写停停,竟像打一大仗似的,实可叹也!

因为拖的时间太长,我只能把当时上课的大概情形记下来,发言的学生很多,具体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很多都混乱了,只记得准三四个而已,这是最大的遗憾。

一个老师,大多数时间和主要的精力都不能用于学和教,而是浪费在无关的俗务上,唉!

                                                          201519日星期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