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话有:「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但其实,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诗词也同样隽永优美,含蓄蕴藉。 苏溪亭 戴叔伦(唐)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这首诗全是写景,情景融浑毫无痕迹。诗人描写暮春景色浓郁而迷蒙,恰和倚阑人沉重而忧郁的心情相契合,诗韵人情,隽永醇厚。 寄远 杜牧(唐) 前山极远碧云合, 清夜一声白雪微。 欲寄相思千里月, 溪边残照雨霏霏。 诗人描绘了一幅清静幽远的风景画。极目之处,碧云遮蔽远山;清寂夜里,响起微微古调,想要将相思寄予明月,但见溪边残照,正好映照着霏霏细雨。诗人内心的丝丝哀愁就这样娓娓道来。 清夜吟 邵雍(宋)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明月当空,微风拂水,多么美好的画面,然而估计很少有人欣赏。前两句动静结合,很是巧妙。最后一句的「料」和「少」隐隐透漏出诗人内心的惋惜和自傲之情。 生查子·独游雨岩 辛弃疾(宋)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这首词构思新颖,剪裁精妙,题为「独游雨岩」,作者就在「独」字上作文章。上片写「形」独,下片写「声」独,随即带出了雨岩的优美景色,如清溪、蓝天、行云、山谷等,流露出词人内心的孤独落寞。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刘克庄(宋)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 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 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这是一首元宵观灯戏友感怀之佳作。元宵佳节,灯火通明、锣鼓喧天、人们欢声笑语。词人人近中年,看到此景,颇有悲凉之感。 标题中的「戏」,是指调侃友人夫妻恩爱,反衬自己的寂寞,暗寓着羡慕之情。最后一句的「渐」字,慢慢道出了作者委曲幽怨之情。 题龙阳县青草湖 唐珙(元) 西风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满船清梦压星河。 全诗笔调轻灵,写景记梦,飘渺奇幻,虚实映照。字里行间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也在后人的诗文中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 七夕穿针 刘遵(南朝·梁)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成语「情不自禁」便是出于此。花前月下,皎皎月光勾起了少女心中的无限情思,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 行香子·过七里滩 苏轼(宋)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全词将水上行舟的「静美」和时空变化的「动美」完美结合,语言清丽,意境广渺,幽美的画面搭配深邃的哲理,刚柔相济,韵味深远。 苏幕遮·燎沉香 周邦彦(宋)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全词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词人内心的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