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14岁,学生。2001年8月16日初诊。患者2000年6月以来,不明原因发热,体温高时可达39.5℃,咽喉肿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胸部散在充血性皮疹,压之褪色,随体温高低时隐时现,右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疼痛,抗生素治疗无效,激素治疗后缓解,停激素后再次复发。 实验室检査:WBC24.5×10⁹/L,N 0.79 RBC4.1×10¹²/L,PLT 185×10⁹/L,ESR 70mm/h,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骨髓象呈轻度感染性骨髓象,反复血培养无细菌生长,ASO<1:400,类风湿因子和肥达反应均为阴性。 多次到各大医院诊治,均被诊断为:变应性亚败血症。 主证:发热恶寒,关节疼痛,乏力自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咽红唇燥,小便黄赤。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黄少津,脉沉弦。 辨证:寒湿凝滞,郁阻经脉,湿从热化。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辅以益气和营,清热宣郁。 处方:【乌头桂枝汤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桂枝10克,芍药15克,知母10克,白术15克,麻黄9克,防风15克,制川乌(先煎60分钟)15克,制草乌(先煎60分钟)15克,细辛3克,生石膏3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生姜10克,甘草6克,马钱子(油炸)1个。 每日1剂,水煎分服2次。 服药15剂后,发热、关节疼痛减轻,食纳増加。续服30剂,各种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 再服15剂巩固疗效。 追访1年未复发。 按: 变应性亚败血症属变态反应性疾病,西医尚无根治方法,临床以反复发热,皮疹,关节疼痛,血沉持续升高,自身免疫力不足,病程较长为特征。 中医认为,风寒湿邪外袭肌体,营卫失和则发热畏寒; 寒湿之邪注于筋脉关节,气血通行不畅致关节疼痛; 病久不解,正气日衰而见乏力自汗,少气懒言,食少纳呆; 寒湿郁阻,日久化热伤阴故咽红唇燥,小便黄赤。 方中桂枝、麻黄祛风散寒通阳; 制川乌、制草乌易附子温经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 知母、芍药清热养阴; 生姜、甘草和胃调中; 加细辛马钱子搜风活络,散结定痛; 黄芪、当归补益气血;生石膏清热坚阴。 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散寒除湿,温阳通经止痛之功。药证相符,故获良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