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企业该如何选人、用人、留人,避免陷入“招人、流失、再招人”的恶性循环? 这有几点建议与思考,希望对你们能有所裨益。 01 “今日头条”张一鸣: 一名优秀的CEO首先应该是优秀的HR 作为今日头条的创始人,张一鸣曾说:“一名优秀的CEO首先应该是优秀的HR。” 对于一个骨子里执着于代码的程序员,张一鸣善于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当被问及“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业务趋于复杂,需要什么类型的员工与之匹配”时。 张一鸣曾这样言道:“比较好一些的方法是,提高人才的密度,增加有大局观、有好价值观、知识和能力也很全面的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员工应被我们收入囊中?从张一鸣10年面试的心得中,我们挖掘出了优秀员工的五大特质。 以下内容为张一鸣演讲精选: 1、有好奇心 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 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当他想要实现一个功能,他就需要别人的帮助配合。 倘若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2、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比方说头条最开始时,我跟大家讲:我们要做1亿的日启动次数。很多人觉得,你这家小公司怎么可能做得到呢?大公司才能做得好。 所以他就不敢努力去尝试。只有乐观的人会相信,会愿意去尝试。 3、不甘于平庸 我见到很多大学期间的同学、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错的人才。但10年过去,很多人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他应该能做得很好,但他却没有做到。 很多人毕业后,目标设定就不高了。我说不平庸,并不是专门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术很好,而是你对自己的标准一定要高。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10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4、不傲娇,要能延迟满足感 我在这里举个反例:两个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年轻人,素质、技术都蛮不错,也都挺有特点。 他们觉得其他同事比他们做得差,所以很多基础一点的工作,比如要做一个调试工具,他就不愿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来都是资质非常好的人才,但没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娇情绪。我觉得这和“不甘于平庸”不矛盾。“不甘于平庸”是你目标要设得很高,“不傲娇”是你对现状要踏实。 5、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 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比如很多毕业生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 02 华为任正非: 加强干部流动,这是华为长期的方针 在通信设备业,华为无疑是“大佬级人物”,任正非及华为的管理理论被企业界称道。 在谈及华为的成功之道时,任正非强调华为不仅仅是技术上的成功,根本上是制度管理上的成功。而其中,华为的用人之道被很多企业管理者奉为圭臬。 以下内容为任正非演讲精选: 1、找人而不是招人,找优秀的人 在华为,找对的人,不能靠看简历。主管要有求贤若渴的意愿,主动投入时间精力去找人,更要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当优秀的员工进入我们的组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 第一,创造简单、公正和透明的氛围,让所有为组织创造了价值的员工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二,尊重和沟通,每一个员工都希望自己获得认可,工作有反馈,能力有提升,这是最基本的。我们要尊重不同的工作方法和习惯,积极沟通。 第三,加强对骨干员工的关注和非物质激励,重视组织气氛建设。 2、炸开人才的金字塔尖,让人才流动起来 金字塔本身也是封闭的系统,限制了组织模型和薪酬天花板,炸开人才塔尖,就是形成开放的人才系统。在华为,牛人带一批小青年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 华为的“牛人”,都要自己选四个助手,培养这些助手开阔眼界。每个助手跟你时间不超过 3 年,能力就可以循环出去了。 加强干部流动,这是华为长期的方针,人才要循环起来,避免闭门造车,否则,慢慢地他就找不到目标方向了。 3、优化干部晋升制,坚持淘汰制 在主官、主管类干部管理机制上,华为实行责任结果考核,贯彻淘汰机制。 高级干部要服从公司安排,不能自己设计人生;中基层干部允许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行政干部升官快、拿钱多,但是被淘汰的风险也大。华为末位淘汰应集中在主官、主管上。 对于考试不达标的人员,不一定要淘汰,可以去内部人才市场找工作,转换到其他岗位。专家很光荣,循环淘汰过程中可能也痛苦。 03 小米雷军: 留住核心人才的3点原则 对于大多企业家而言,员工离职率居高难下已成为一大通病。让人一见倾心的企业很多,但能让员工长相厮守的企业却是寥寥无几。 这其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在“作祟”?创业初期,如何留住优秀员工?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在公开场合发表留住核心人才的3点原则。 以下内容为雷军演讲精选: 1、打造利益共同体 有竞争力的报酬并不等于重金、高薪。小米定了一套组合方案,任何人加入小米,都会面临3个选择: (1)选择和跨国公司一样的报酬; (2)选择2/3的报酬,然后拿一部分股票; (3)选择1/3的报酬,然后拿更多的股票。 实际情况是: 10%的人选择了第1和第3种工资形式,80%的人选择了第2种。 因为在小米,2/3的报酬也是不低的数字,足够员工照顾生活。这样,他们持有股票后,就非常乐意与公司一起奋斗、共同成长,因为公司的发展,跟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 而小米初期的员工,每个都投了钱,大家是真正破釜沉舟地参与创业。 2、将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创业公司都知道,人才很重要。所以,他们往往很重视内部培训,但实际情况总是做不好。 主要问题是,没有设置专项的培训费。没有费用预算,人力资源部不会当成专门的事情来做,也没有办法引进好的讲师和好的课程。 所以,想要落实培训工作,必须有专门的预算和专人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绵绵不断的执行力、创造力。 3、宽容员工缺陷 企业一直在发展,老板追求的目标,总是比员工现在的能力,要高一些。 所以创业者找到人以后,会发现很多岗位的人都不合适,同时又付不起很高的价钱来请人,只好小马拉大车。 在很多管理者看来,一些新人一看上去就不合适,但是你要容忍他现在的能力,和他身上一些不完美的地方,然后告诉他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再通过学习和培训帮助他提升能力。 追寻那些成功企业的足迹,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选人、用人、留人的成功者,并聚集了一大批卓越的管理者和优秀的团队,形成1+1>3的局面。 其实,对于经营者而言,只要人选好了,能各居其位,各司其职,并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激励,让他们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创造出个人价值,企业何愁不能基业长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