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云鹤归山 | 乐泉:我们只有超越自己才有意义

 杨关桥 2019-05-09

哀悼:惊闻著名书法家乐泉先生于2019年5月6日中午12:52分仙逝,享年70岁。据其家人介绍,乐泉先生已经与肿瘤病魔抗争几个月,始终乐观积极。特此谨编有关乐泉先生的书画文字作为悼念,愿乐泉先生一路走好!

乐泉(1950-2019,号拓园,万千莲花斋,1950年生于南京,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批研究员、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九三学社社员,主持拓园书道雅集。

先后应邀在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北京今日美术馆、河南省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书画艺术巡回展览,在艺术圈内产生重大反响。出版有:《乐泉书法集》、《当代书法家精品集—乐泉卷》、《中国名画家精品集—乐泉卷》、《当代画坛六人之约》、《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等多种专册。

乐泉先生自幼酷爱诗、词、书画,游艺于斯,互浸互养,刻苦自砺,孜孜以求。先生诗词作品属词高雅,音律清悠,因此其作品能清越拔俗;其画一株半亭,枯笔淡线,亦得闲简潇散之至;先生的书法无体不备,根基于盛唐,盘恒两晋,受染南朝,趣旨归于二王,蜕脱汉魏。先生积五十年之学,使得风骨相生,巧拙交互,纵横侵夺,相辅相成,疏密跌荡,意气始然,不以假饰而率然天成。其作品骨力洞达,真气弥慢,令人赞赏。

先生所书小楷,缜密而灵活,宽绰而多变,笔墨精到,妥贴安详。因此,先生的作品,近几年来深受国内书坛推重。著名鋻定大师、大书画家谢稚柳先生,早在1985年便亲笔撰文评其书法:“......书体多变,雍容回荡,自成面貌。近世书手殊难得也。”沙曼翁先生亦在同年撰文介绍:“近人能将魏碑写活的,唯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三家,如乐泉勤于手,得于心,当能与三家相伯仲。凡真知书法者,当知吾语非妄也。” 金兑庭先生则认为:“南京的乐泉,不但保持了经典的气质,还坚持了我所说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一个书法大家的品质。”

云鹤归山

——悼乐泉老师

文/高非

       学书十五年,大概就在十年前的时候,偶然在第一届流行书风展作品集上见到了乐泉先生的书法,他的字不激不厉,不像别的字一样一见夺人,却让人看了觉得说不出的舒服。

       后来,专门到郑州看井上有一展,在留言簿上又看到了乐先生的名字,我问工作人员要了先生的联系方式,却一直不好意思主动打扰他。直到通过北京的查剑秋兄,才有幸参加先生的拓园书道雅集。

       以后只要有空,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南京,我的老家是江苏,吃乐师母做的家常菜,常常让我有回到童年的幸福感。与乐老师相对,更有如沐春风之感,到现在也不记得他到底向我传授了多少关于书法的具体技法知识,但每次自拓园归来总觉得有新的收获。我隐隐觉得,乐老师和我有特别相像的部分,他总告诉我要“打开自己”,而他的斋号也是“拓园”。有时候同乐老师坐在一起,我甚至觉得我们不用说话,就能心意相通。三年前,我去上海取道金陵,在乐老师家呆了一天,他兴致大发,为我示范临摹《姚伯多碑》,笔势行云流水,如运太极。之后,将临摹的稿本送给我,我欣喜若狂。但为了赶火车,等不及江阴夏正如师兄赶来聊天便匆匆离开。为了不破坏纸本我自作聪明卷了报纸筒装作品,结果拿了一路到上海,作品已不知何时从纸筒中掉出遗失了,气的我一夜未眠。

       17年年底,我去上海观摩宝龙美术馆开幕展,回来本计划取道南京再去看乐老师,结果又是因为时间过紧错过了火车,没能和乐老师见面。从那时起,我就告诫自己,出门办事再不可填鸭式规划,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方能从容,慢慢减少了出门的行程,就想着有一天时间充裕专程去南京,好好和乐老师待几天。去年五一,在北京T3美术空间策划《线的其他世界__碑学运动以来的书写艺术》时,专门邀请了乐老师参展,他很大度,慨然应允,但是很遗憾没有亲临现场。

       到了下半年,我和剑秋师兄通电话,突然提道,我虽然向乐老师问学多年,也视乐老师是我的老师,但是一直没有正式拜师,何不找机会向乐老师提出此事。我内心欢喜,当下决定,等忙完年底的工作,到今年春暖花开时,专程赴南京拜师。

       到了今年的4月份,还未曾开口,却从晓菊师姐那里得知乐老师身染恶疾的消息。立刻放下工作赶往南京,到了病床前,眼泪几乎都要流下来,眼前的乐老师已经瘦的脱相。程大利老师是先生多年知交,见到老师也眼眶发红。还有专程赶来的于明诠先生,难过的几乎不能自己。那天晚上,我留下陪床,看着床上安详睡着的乐老师,突然感觉像陪伴自己的父亲一般,让我有种直面生死的心灵震动。那时乐老师吃着中药,感觉病情平稳,似乎有所好转。一直盼望着能出现奇迹,但半个月过去,还是传来了噩耗。

       这会西安正下小雨,我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过去的种种涌上心头,随手记下思绪,不知所云。


我所认识的自己

——拓园自语

乐泉

  学书四十余年,好象每天都是刚刚起步。历尽沧桑的昨日,正一页页地被翻过去。在诸家蜂起、名人辈出的当今书坛,我真切地感到:自己好似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世俗的困扰,名利的追逐,不能削减着我们的意志,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每一个纯真的心灵。充满压力的工作之余,我几乎成了一个懒散的'隐士'。更绝少提起毛笔,在局促的画案上肆意挥毫。说实话,没有感觉的挥运,无疑只是昨天的重复。世俗所谓的'大师'们的作品,或许只是一种平庸的代言。我清楚自己:要作,就要作最好的。我的一生的代价,义无反顾地实践着这样一种诺言。我为之感到自豪。生命在等待中沉默——因为最好的作品尚未创作出来。完善作品意境也应是完善人格美的过程,离开这一点起码的条件,其它都是不真实的。艺术价值的内涵与外延,绝非三言两语能穷尽,意境赋予作品的灵魂,只有与人的生命内观相一致时,作品才可体现艺术


内心的动力

——读乐泉

  文/马啸


人或艺术是一种模糊的存在物,它无法具体衡量。但在我的眼里,乐泉和他的艺术却是一把尺子,可以衡量出某种存在。

当我如此说时,并没有将乐泉看成一个完人,他的艺术也不是完美无缺,但当我们面对他和它,可以映现出自己的品质与存在状态。

在世间,许多事物的前行需要外在的动力,人更是不例外,所以哲人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但有些人却很少或根本不需要这种动力,他们凭借内心的能量就可以在世间畅行无碍。当然,他们并不是“神”、“圣”或“万能博士”。他们之所以能在世间“畅行”,是因为他们的志向既不高也不大,从未有过“成就伟业”的梦想,他们只想以自己的方式栖息于世间,以自己的方式印证自己的“存在”,因此,其无论生活还是工作,更多地不是依赖于那个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世界,而是自己的精神品质。有了这个自足、充裕的精神世界,他们对这个世界的需求就变得极有限;而对物质的需求愈是少,内心的氧分愈是充足,在世间愈就多了一份自信。正如《中庸》所说:“……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

乐泉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凭借内心深处精神动力就可自由畅行世间的人。

《白云无门—乐泉谈书道》

虽然他生活在繁华、喧闹的南京,但外界的繁盛、喧嚣却很少会影响到他,尤其当他潜心于艺术时,周边便是“空无”一片。《随园诗话》所言:“诗者,人之性情也。近取诸身而足矣。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说的就是像他这样的一种状态。

思想开始之处,往往是言语退场之地。在世间,思想深邃者,大多少言寡语。究其原因,不外两种情形。其一,天生言语不敏,于是言说的能量全部转化到了内心,其所有关键性言说大都成了内心独白;而内心世界愈丰富,语言之局限愈明显。其二,原本善言,但随着知识的积累、学养的加深,日益感到自己的“无知”或是语言的“苍白”,它与丰富精神世界之反差日益强烈,于是,在许多时候、场合放弃言说。

严格地说,乐泉并不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人,尽管多数时候他言语并不多,但遇到知己或是趣味相投者,会毫不犹豫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更多的时候,他是一种沉默状态。

弗洛依德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心的能量(利比多),当此种能量积蓄到一定时候,便要释放出来;而一旦这种释放受到阻碍,内心便会压抑,从而产生精神疾病。他以此观点来解释艺术产生的原因——艺术家是一些走在精神病边缘的人,幸亏他们有着形式与精神的创造,凭借这种创造,他们可以转化或释放内心的压力。正是这种释放,一方面避免了更多精神病人的产生,一方面催化了艺术创造的发生。

作为一种西方的理论,弗氏的理论套用到中国或许并不十分妥贴。因为,在中国,绝大多数高明的艺术实践者首选是一位精神健全者,其艺术活动是以丰富的知识、学养作支撑,通过形式的创造,表达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所以,中国的艺术,不是一种情结的发泄,也不是作为释放生命或生活压力的手段而存在,它弥散的更多的是一种安详、宁静的气氛,呈现的是一种跌宕起伏、错落有致的节奏美。

所以,沉默的乐泉,精神中不会有偏执。平和、沉静是他的本性。他与周边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他对世界更少物质的追求,而我们周际的世界是一个扇动欲望、纵容挥霍的世界,所以那些少欲或无欲的人,一不小心便成了“异类”。

然而,无欲则刚。外表温和、文弱的乐泉,精神中充裕着一种阳刚之气。这一点,从他的作品中,便可感觉得到。

乐泉,诗书画俱能。其书法,真草隶篆,几乎无所不精,骨气洞达,温恭蕴藉;其绘画,墨气淋漓,云烟氤氲。古人“骨法用笔”之魅力,在他那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乐泉书法,初看我们似极易找出其点画或结字的出处,但仔细一瞧,又全然了无踪迹。之所以会产生此种矛盾,据我看来,是因为其笔意间蕴含着极丰富、极纯粹的传统韵味,同时他又不固守一碑一帖、一家一法。

乐泉尚金石之学,取其果敢、宏阔、沉雄,所以他书作中的每一根线、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骨气洞达,但同时这每一根线、每一个字中又会弥散出湿润与娴雅来。这似乎又是一对矛盾,但笔者如此判断,丝毫不含讨好的成份,因为我们只要了解乐泉的个性和素养,了解他学艺之路,就会发现这种艺术的双重魅力的获得,在他那里是轻而易举的事——像他如此谦和个性,如此的超卓的才情、如此宽博的艺术素养,笔底间既有碑之遒劲、刚健,也有帖的温润、含蓄,更有篆籀的静穆与沉雄,是毫不奇怪的。

乐泉是一介平民(说得好些是一位布衣艺术家),平常得无法再平常,但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格外高尚、高洁之人,其无论言谈、举止抑或作品都有着魏晋名士般的风度——真率又不乏娴雅。他没有过激的言论,也无半点傲气,但却是傲骨铮铮。如此之人在当今已属稀罕异常。所以,每有其作与他人并列展出或结集出版,我常不敢先看他的,因为一旦读过他的,其余大部分人之作已无法再读——不是市井气便是市侩气,归纳成一个词:浊气。

乐泉的“清气”发于心而散于形。你若与他走近接触,仅凭他沉默而傲骨的外表(傲骨本是一种内在的东西,但眼力强者便会感觉到),你不会体察出他的那份温情与关爱,就像粗看他的那些半篆半隶的或方正肃穆的书法很容易忽视他作品中柔性成份一样。但当我们稍一走近,便会被他感染——因为他会静静地倾听你的每一种表达或是呈现在他面前的每一种图像,那怕它们不并符合他的理想。

于书画,我们似乎毋需如此阐释。因为乐泉笔下无论哪类书体、哪一类物象,不会因一种刻板的规矩而拒人于门外,相反它们之间充满着亲合力,那清畅而意态自如的线条,会鼓舞起我们的情绪,激起我们某种书写的欲望。正因如此,当今许多习书者都将其作为效法的范本。

乐泉艺术之高妙,在于其自然而然——艺术之法度遁迹于灵动而精微的笔画之间,无迹可寻。宋人姜夔在其名篇《白石道人诗说》中说:“大凡诗,自有气象、体面、血脉、韵度。气象欲其浑厚,其失也俗;体面欲其宏大,其失也狂;血脉欲其贯穿,其失也露;韵度欲其飘逸,其失也轻。”又说:“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乐泉书法与国画,正有此高妙,高妙得单纯而又深邃。它没有某种所谓的流行书风、画风那般强作精神、忸怩作态(使我忍俊不禁的是,前些年北京搞“流行书风展”,他竟被动员成为参展代表分子),也没有时下那类所谓“新帖学”、“新四王”复古书风的那种死抠古人的刻板。

——乐泉只用看似简单的或横平竖直或圆转含蓄的线条便为我们构筑了一个精神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浊气被扫荡一空,同时它也为我们标示了一种可能——一个当代书家所应达到艺术的纯度与高度。

曾有人以“艺术孤旅”为题介绍乐泉和他的艺术。然而,在我眼里,他和他的艺术并不“孤”,因为孔子有言:“德不孤,必有邻。”乐泉有异常充裕与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为人温良、恭谦、包容,其作饱含强健而饱满的生命活力,所以他没有理由“孤独”,他的艺术旅程更不是“孤旅”!

尽管他并不显山露水,许多时候只是躲在窄小的书斋中构筑他的笔墨的图式,他依然不“孤”,因为他有强劲的内心动力。

世界很少影响乐泉,但乐泉却影响着周边的世界。

我相信,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蔓延……

乐泉书法欣赏




乐泉语录

1、艺术是一个人灵魂的再现,它来自于对生活的体现以及感受,它还来自于传统。
2、我在生活、创作上看得也比较淡,不是天天写、天天画、天天研究,我没有这样做,我不是很用功。
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存在很多不同,中国的文化存在很多的思考空间,这个空间是你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
4、我们对于自己十年前的作品,当时觉得很好,现在拿出来一看可能觉得不是很好,不好的东西现在觉得还不错,这就说明时空不同了,境遇不一样了。
5、书法是通俗的叫法,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把它当做“书道”来追求。书法的提法在技法上可能会更偏重一些,它是一个平常意义上教学的通俗说法。
6、大师的称谓不是当代人去称呼的,是要由历史去定位。
7、我不否定过去,只是认为不要留念过去,要把握当下,把握现在。
8、我们面对一件作品的时候总想把每个问题搞清楚。我感觉我是搞不清楚的,因为我没有精力去把它分的太细,这不是我思考的问题。
9、碑和帖是人为分割出来的,其实都是写字,都是书法,对于书道的学习研究应该是不分的。
10、在书写过程中是不计较墨的,墨浓也写,淡也写,不讲究的话才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效果,讲究以后就不自然了,所以我还是认为要“道法自然”。
11、中国的绘画或者书法,线决定了这门艺术的高度,线是最根本的东西。现在好多画国画的人不通书法,线条解决不了,所以画就空有形不见笔,注定有些人达不到高度。
12、我们写一个字无穷尽的放大来看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就是一幅画。


当今书坛,

乐泉先生的确值得品读,

其对书法作为艺术的探索,

绝对是行者的品格!

愿乐泉先生一路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