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濮阳八公桥崔氏源流初探

 赋闲堂dxa9a3wp 2019-05-09

八公桥在濮阳县城东南45里,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现今为镇政府所在地,人口六千有余。留守崔姓人口一百四十多人。没有留下老家谱,2002年由十八世石虎公和运旺公创建了新家谱。由于传说与崔北旺村有缘,在崔姓始祖崔季子的旗帜下与崔北旺并十六村建立了族谱。为了探索八公桥历史渊源,我搜集了众多资料以求印证。首先已故石虎公通过对八公桥老四门的老分家协议、祖坟遗址、老坟布局、家人及年老街邻传说,理清了一些老祖的姓名及世系,也知道了孟津、延津、程花园、寨城等诸多崔姓都是从八公桥西迁的家人。还知道八公桥崔姓八世祖建中公曾于康熙年间当过山西盐政,在运城盐池赴任身为五品,是开州八都之一史褒善的曾孙子史载典的二闺女女婿。


(看插图)十七世留成公传说:建中公出殡时,是马拉戏台一直送到彭寨村偏西南半里地的祖茔。史都督史褒善字沱邨,是明嘉靖年间二品官,椐今已五百余年,据史氏家谱记载他们是从河北迁来的老户,非洪洞迁民。八公桥崔氏祖上多年来也从没一人传说我们是洪洞迁民。倒是有年龄大的街坊如南关已故张同岭、豆假妮公、再往前百多年如段狗咬、任黑子公给家人说:你们崔家是八公桥的老户。还有人说在元朝八公桥崔氏家族中有人是元王的先生、胡状郭氏有人是元王的驸马,所以八月十五杀鞑靼元王报复屠杀当地人时,崔郭两姓留存下来了。为了印证八公桥崔姓的渊源,我对八公桥历史及周边多个庙宇寺院的老碑进行了考察。(八公桥崔氏若古老、八公桥集历史必须古老)。经考查明代濮阳三尚书之一王崇庆写的“开州志”得知:当时开州辖四乡(当时乡规模相当一个小县),有孝义、进思、鄄城和晋陽乡。而晋陽乡辖七里(“里”为较大村庄),其中包括有今胡状东郭里(现中国集)、张温里,梁庄保安里、郎中展丘里、八公桥八公“里”,其他两个“里”不知是今何处。椐以上资料一开始我就怀疑八公桥就是“晋陽乡”的首府(县志也不知晋陽是现今何处)。后来发现, 八公桥老南门处有一座金帝白龙王庙,至今已建庙五百余年,老碑记载:“吾晋陽金帝之神起於本土““庙原建於城南门之左“说明我八公桥古为晋陽城;为进一步证实,我访问了多个九十岁以上的人,其中东街已故郭连喜公说:他小时候见过八公桥城南门上有“古晋陽乡“四个字,我经过几年寻找终于在民间找到了那块曾嵌在城南门上方的石匾,上刻“古晋陽鄉“四个大字,从而百分之百证实了八公桥就是古晋陽乡的首府。


(看插图)椐网上资料,乡的建制起於春秋战国距今二千多年。晋陽乡在明代能辖展丘里,说明那时晋陽就比展丘规模大,而据考古部门确认展丘是柳下柘展熊故里,柳下柘与孔子都是春秋时期人,故推断晋陽一定是二千五百年前就存在的。所谓“晋陽“就是晋水之阳,据上网查证大禹治水时,晋陽之南曾存在过大禹开凿的人工运河叫“晋水”,晋水向东南流向排水至现在的山东定陶入大泽,八公桥那时初聚村落在晋水之北叫晋陽就有了可信的依据,如此八公桥可能有四千年的历史,称“古晋陽”名符其实。明代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带领开州二十余名州县官员为开州八景之一“东寺晓钟“(今八公桥云峰寺)题诗,其中,郡人张锜写道“昌国篪悬岁久寒,洪声一叩五更寒……”,他能将云峰寺地面称作古时的“昌国”地面,是有道理的:据查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灭掉齐国,燕王封其“昌国郡”,首府在现今的山东临淄西南昌城,那时实行郡县两级制,“郡“相当于现在的省。八公桥能称“昌国”地面又佐证了晋陽的古老,


(看插图)至此八公桥历史悠久己无悬念。那么在此生活的崔氏悠不悠久呢?由此我考察了我村龙王庙、玄帝庙和村西南二里云峰寺碑文。龙王庙始建至今五百年,碑文距今260年,碑阴捐资人有家人崔从龙、崔家瑞公等多人的名諱,二人皆是会首捐资较多;玄帝庙始建至今千余年,碑文是明朝史都督写的,距今近500年,碑阴捐资人有家人崔朗公名諱;云峰寺始建至今一千七百年,碑文是元朝二品官李可道写的,距今670年,是元朝至正年间,超前了明朝第一次洪武二年移民约70年的时间,碑阴捐资人有家人崔雄、崔璋、崔昂、崔逵公名諱。



(看插图)其中崔雄公正是十三世坤山公传说的老祖茔17座坟头的第一个坟头。从坤山公这十三世起,八公桥老四门的祖茔地便从村东老祖坟迁到了村西,分别选茔地安葬,老祖茔则被黄河决口多次已被淤至地下,今老坟莹北边紧靠着仍有东南冲西北的洼河身遗迹。老四门分别是十二世:绰、綸、绾、绪公为祖。十二世公是老祖茔的最后一个坟茔。随着初步探究,一切线索指向说明了八公桥崔氏不是洪洞移民,而是在元代以前就在八公桥生活繁衍的古老姓氏。就像孟津、延津、程花园、寨城崔氏家人遇到洪水、饥荒能向外迁一样,八公桥崔氏也能从山东向西迁移。古代八公桥地面属山东兖州管辖,八公桥去兖州或德州、济南并没有黄河阻隔,交通便利,正如五百年前玄帝庙碑记史都督写的那样“衢通德济徹晋豫,贸鬻剂量商贾辐凑”。在相当长的年代里黄河从孟津始,便分两个方向流淌,南支流经东明南边去徐州入淮河进黄海;北支流经滑县西去内黄再从邢台东转东北入渤海。


(看插图)在北宋时还有一支流流经濮阳老城城南,将那时的澶州分为南城与北城。南宋名将杜充为抵抗金兵入侵,曾派兵在滑县三里店向东掘开黄河,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决口,现在所称的濮阳下堤地区一片沼泽,泥泞不堪的情景持续了近百年,居民纷纷向外转移,崔氏部分人也应在其中。直到明代濮阳下堤出了几个大人物,胡状乡老王庄村的南京吏部尚书王崇庆;八公桥镇史家寨村的大理寺卿提都操江史褒善;海通乡沙堌堆村的兵部尚书董汉儒;另外还有笔者在探索家族历史中意外发现的八公桥集金代的状元、元代忽必烈的内相翰林院学士承旨王鹗。这四人,其中只有王鹗八十岁那年辞官后被忽必烈西封,王鹗宁死不愿离家,在云峰寺高岗之处建一别墅礼佛;董尚书故里沙堌堆地势较高也在老家建了坟茔;其余史、王二人均在濮阳上堤金堤以北建了别墅、修了坟茔。椐此笔者认为崔氏家人,应該是家底厚实的也可能往上堤迁移了部分人。八公桥崔氏既然是老户,为啥历经七百年以上至今留守人口只有一百多人,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由于历年来处在黄泛区,穷的逃荒、富的迁移只剩下这不穷不富的由于恋家留守泥泞之地,笔者就成了其中之一。现今八公桥有几十个姓氏,郭、段、张人口较多,但翻其家谱,查其迁来八公桥的历史大多只有三四百年。以前外姓中有文化的老年耆者,都承认崔、安、王是八公桥集最古老的姓氏,但安姓、因为白龙王庙历史的传说至今断绝了。现在只剩崔、王是较古老的姓氏。要说王姓人也是八公桥古老之姓,一是传说、二是有诗为证;

明代郡人  刘玳,给云峰寺东寺晓钟题诗中赞王鹗写道:

天街拂晓透轻寒,梵宇疎钟逓漏残。

莫待山城开万户,书窓兀坐照螢丸

这首诗既赞扬了金代状元王鹗幼年在八公桥家中发奋读书的情景,又透露出金代时八公桥周边的地理风貌,还揭开了状馍发源地的历史秘密。当然这也证明八公桥王姓历史肯定在金代之前就是八公桥居民了。这里还有个传说与家人分享:三百多年前,在八公桥崔氏五世祖中有个崔珍公,性敦厚诚实好朋好友,有天去庆祖镇大桑树村要帐,返家路上途经金家坟(几十年前被当地百姓称作“乱葬岗”,现今已被楼房復盖),见有一人在坟地上吊,忙跑过去将此人救下,方知是从王海村刚迁到八公桥集上做买卖的段姓之人,追问其自尽原因才知他买卖做赔了,欠了外债还不起才想一死了之。老祖崔珍公动了侧隐之心,好言开导相劝,并将要来的帐金付与段姓人,叫他重新开张继续做生意。段姓人经过一场生死得了贵人相助,买卖终于做发了,在八公桥集站住了脚,落了根。这人就是现今八公桥集段姓从王海村迁来的老祖。笔者访问过王海村耆者,他们说听说过上辈人传这事儿,可能是真的,他们还说上多少辈子人那时去八公桥段姓坟上烧香,自家坟上烧完后再到崔姓坟上也送一柱香烧一兜纸,这又印证了此事。

关于现今八公桥所遵循的世系,是在崔季子的旗帜下,2002年为了与十六村联族谱,族间人好称呼,协商论定的。其缺点是;在族谱中被排为五世祖的崔珍公在家谱中却应该是十一世祖。在族谱中崔珍公往前约三百年的老祖崔雄公却像姜公封神一样自已没有了位置,只有高高在上的被独立记录在家谱中。这当中的三百年约十代老祖名諱无从查证,只能留下空白,待后世智者考察。(唯一办法是勘探发掘老祖茔石碑)。

在没有老家谱传承的现状下,探索当地家族渊源,如同破解陈年积案,只能多获取线索,有合理的推断求证,才能逐步接近真相。写家族源流不是写小说,能随意暢想编排,必须用证据去记载,既使现在破解不了这样的无头案,但在探索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众多当地历史文化和家族历史名人,这也叫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栽柳柳成荫吧,也让后来者了解我们已知的一些线索和证据,以便后继者继续探索,所以下笔千语也只能是初探,发表出来与家人分享,通过家人构建的网上平台与媒介,共同寻找更多的线索,将崔氏家族文化发扬光大。


2019、5、7日

八公桥崔运旺撰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