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回眸丨醴陵南城王氏迁徙简史

 阿奇旅拍专栏 2023-07-24 发布于江西

  安仲公祖德流芳,醴陵南城渌水钟灵。

-------题记

我家是醴陵南城王氏世族后裔。据族谱记载,醴陵南城王氏世族,来源于山西太原王姓,派生于江西庐陵王氏(今江西吉安市)。

岁月流逝,世事更迭。当年太原晋阳王氏的祖辈迁至江西庐陵,然后又是如何继续迁往湖南醴陵的呢?

以修纂于1995年《醴陵南城王氏五修族谱》为佐证,该族谱清楚地记载了大原王家世族祖先迁徙的来龙去脉。

族谱记载:”大原晋阳王吉的后裔晋公第80世孙仁翁公(字必贤,号石并),于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2年至1368年),官至湖广长沙知府。后因年迈卸职锦旋归里,途经湖南醴陵时,爱其山水秀丽,俗尚敦睦,欲卜居徙醴,但未果,便遗命于子孙”。

当年官至湖广长沙知府的仁翁公年迈卸职后,为何会对醴陵情有独钟呢?

醴陵,东汉置县伊始,二千余载未易其名,是一座千年古邑, 湘赣门户, 山水洲城,位于湖南省东部,罗霄山脉北段,属丘陵地势,溪河密布,以渌水、纯水较大,均汇入湘江。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貌以山地、丘陵和岗地为主,境内江河交织,均属湘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渌水、昭陵河和涧江,境内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拥有渌江书院、渌江桥、宋名臣祠、醴泉井、状元洲、文笔峰及日本佛渌江书院教曹洞宗发源地云岩寺等人文古迹。

南朝文学家江淹曾封醴陵侯,朱熹、王守仁、左宗棠曾在醴陵渌江书院传经布道。还有仙岳山、西山、官庄水库、醴泉井、寨子岭等自然景观。植物资源丰富,具备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林木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非金属矿产和金属矿产蕴藏丰富,尤其花炮瓷都醴陵之名早于秦始,陶瓷、花炮两大产业绵延千年,独创的釉下五彩瓷1915年与国酒茅台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等金奖,被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

为实现先祖仁翁公的生前遗愿,至第七世孙安仲公和安南公两同胞兄弟,于明洪武初年间(公元1368年),继承先辈遗愿,自江西安福金田(现为江西吉安市安福县金田乡),携眷徙迁醴东之庄埠谋生。

安仲公后在醴陵南城二圣桥定居置业落户,安南公奠居湖头塘,厥后子孙繁衍生息。

由南城发派者,称其为南城王氏,奉安仲公为醴陵南城王氏世族的始迁之祖;由湖头塘发派者,称湖头塘王氏,奉安南公为醴陵湖头塘王氏世族的始迁之祖。

两族于清宣统三年在县治北城创建王家巷合族宗祠,后又于民国八年由两族乐捐金钱重修,其先世之渊源,二公之同德,积久之弥光,同根之佳话,在族谱中亦有传颂记载。

醴陵南城王氏世族始迁祖安仲公,字培厚,号植斋, 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丙戌八月十五日寅时生,系县学庠生, 安仲公不慕荣利, 走避仕途,以教授生徒为业。 初馆于江西萍乡,明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携家眷卜居湖南醴陵南城二圣桥立业,建有王家码头和天符庙, 并徙馆于天符庙。

是时隔水荒州,绿草如茵,初无人烟。后一陶姓孤儿,在洲畔搭一草棚栖身,以捕鱼为生,此儿每过校舍,闻诸生书声朗朗,必倚窗倾听,良久才依依离去,始祖见而惋惜,怜其孤苦,遂许以不收学费,且供其衣食,收为学子。陶生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县州两试,名列前矛,参加京试, 又高中状元, 荣耀之至, 全县欢跃,因名荒州为”状元洲”。 状元洲现被辟为醴陵状元洲文化公园。

安仲公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丁酉十月初八亥时没,享年72岁,葬醴南阳三石佛子岭扶椅形(又称观音岩)。因陵墓安厝六百多年,年久失修,墓碑无存, 杂草丛生,形将湮没,为使后代子孙知所自来,不忘祖先,弘扬祖德, 公元1985年8月,由族人大海、昌连、大良、启宪、广平等人倡议重修, 至1987年7月竣工, 历时两年,族贤赞襄,捐资重修,并迁始祖妣祝氏合冢。

据族谱记载:醴陵南城王氏世族始祖安仲公,自明洪武初(公元1373年)由江西安福之金田徙醴后,迄今己六百余年,厥后子孙枝繁叶茂,遂从南城二圣桥渐次徙居全国各地。

至明末清初时期,在醴陵南城合族建祠。族中始分为上坪、西林、双滂、湖下“四大分”,后又分为雁冲、楼下、鳌仙、楚东“四个支”。至清康熙38年(公元1700年)左右,各“分”自十六代始,又分为若干房。

上坪分,别自十一代祖廷辉公,至十三代祖国辅公,于明崇桢元年(公元1634年)由南城徏居醴北夏坪桥之上坪冲(即今板杉乡上坪村),尔后子孙散居北乡各地,传至十五代祖嘉仁公,生三子,始分为三大房;嘉纯公,生九子,分为九大房,故上坪分共有十二房。

雁冲支,别自十三代祖国轧公,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由南城徙居北乡之雁冲,现集居于醴北之晏家冲等地,属上坪分统之。

西林分,别自十一代祖廷檄公,至十三代祖国宾公,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5年)由南城徙居醴南之苏背冲,后迁居醴南之鳌仙(即今之沈潭乡鳌仙村),十四代祖之先公,于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7年)又由鳌仙迁居今之东富乡西林村置业。传至十五代祖嘉鼎公,生九子,始分为九大房。

楼下支,别自十四代祖之御公,与兄之先同时迁居西林北冲之楼下,现有子孙集居于今之枧头洲乡毛田村和萍乡湘东等地。

鳌仙支,别自十四代祖之瑞公,仍住鳌仙,尔后部分子孙徙居于今之泗汾镇新坊村等地。

楚东支,别自十代祖允忠公,尔后子孙约在明末(公元1643年)期间,由醴陵南城徙居今之东富乡楚东桥,现有子孙集居于今之沈潭乡上公坪村和大平村等地。

以上楼下、鳌仙、楚东三支,均系西林分统之。

双滂分,别自九代祖兴堂、双堂二公,在清初(公元1644年)期间,十二代祖绍成公从南城徙居醴西之双滂(即今之茶山岭乡双滂村),绍喜公从南城徙居醴北今板杉乡高家店一带,现仍集居原地。

湖下分,别自三代祖斯取公,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由十三代祖国彰,国善二公从南城徙居今之茶山岭乡湖下村,后一部分子孙徙居今之贺家桥乡妙前村和王坊乡之渌石塅等地。

安仲公祖德流芳,醴陵南城渌水钟灵。自安仲公位下,醴陵南城王氏世族后裔,历经明、清、民国,迄今已逾620余载, 经三十余代之繁衍生息,历经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和各个历史时期的洗礼,子孙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诗礼传家、人文蔚起,遂从醴陵南城二圣桥渐次徙居于全国各地,乃至海内外。

尤其是从晚清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时期。王氏世族后裔,始终顺应历史潮流,遵守祖宗遗训,或立足本土,或远走他乡,从事各行各业活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醴陵南城王氏五修族谱(卷首)》记载,截止1995年,已入五修谱者约3万余人,除已故者,现有人丁达1.5万余人,其中男丁7300余人,女丁6700余人。在醴陵南城王氏后裔中,有大学学历135人,博士19人,教授专家184人,工程师128人,高中文化582人,中专223人。现居住港、澳、台及海外族人400余人。

抚今追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太原王氏源远流长。自周灵王太子晋开族立姓到如今,子孙绵延海内外,太原王氏前后相继近百代,上下两千五百余年,真可谓“王家远祖肇轩辕,百世流风溯太原。”醴陵南城王氏自子晋公得姓,太原定基,尊太子晋公为太原王姓开宗鼻祖,已有二千二百多年;尊晋公位下第60世孙王吉为赣湘开基鼻祖,尊庐陵王氏王该公为始迁祖,派衍金田,亦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尊晋公位下第87世孙安仲公为醴陵南城王氏的始迁之祖,醴南为址,己有六百二十余年了,堪称“太原衍派家声远,晋公流芳世泽长”。

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祖国,适逢振兴之时,作为太原王氏后裔,定会弘扬祖德,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养育了祖先的这片热土的特殊奉献。望尔后子孙弘扬祖德,发扬光大, 携手并进,追求民族之强盛、世界之大同,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再作新贡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