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追述什么是“心即理”(2)

 阳明悟行学宫 2019-05-09

心即理的不同形态

我们接着上回说的,理学内部的不同思想形态。我这个说法有点特别,我大致给他归纳为三种形态;

第一就是以朱熹为典范的一派思想,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理学。这个在朱熹那里,它是基本上循沿着程颐的思想。那大致在讲什么呢?讲“理”做为他们的最高范畴。理有一本之理,然后也有分殊之理。所以我们要成为圣人,我们要试图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最本质的东西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对“理”那个一本之理由终极体认,这样我们才有可能优入圣域。这是朱熹那里。

但是在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就是江西的陆九渊。他觉得“理”没错,“理”就是是最高范畴,“理”就是道。但是你“理”不在那里,理在哪里?“理”在我心里,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命题是“心即理”而且明确的提到一句话说:圣人之学“心学”也。这句话王阳明那里也在重复着讲。

那么,无论是理学,无论是朱熹还是陆九渊,(当时朱熹和陆九渊为这个事情发生过很激烈的争论)这个具体我们不展开讲,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这个观点是很不一样,如果打一个比方,并不是很严格的意义上面来说朱熹和陆九渊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朱熹大致上是告诉我们“理”在哪里?我们可以想着它不断的前进,我们最后可以拥抱它,和它融为一体。陆九渊的意思是,“理”在哪里?理不在哪里,理在我们的心中。你只要反观内心,明白自己的心,就会最高实在本身。所有朱熹所说的那么复杂的一系列的格物致知等等都显的不是那么重要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差别,用现在的说法来说实际是关于最高实本身存在性的终极预设发生了歧异。

由于这一个预设的差别,所以在逻辑的形成上,如何实现终极实在这个逻辑行程上有差别。除此两家之外,我还说一个特别的,那就是所谓的浙东学派,浙东学派的思想很特别,典范的人物是吕祖谦。当朱熹在理论上去追寻那个理的时候,当陆象山在心本身去追寻那个理的时候,以吕祖谦为典范的浙东学派,认为道在哪里?理在哪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那请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说是一个片段的东西,它是有自己的过程。我们这个生活的过程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史,就是我们的生活史,就是我们的历史。所以浙东学派的这一批学者也追寻“理”,但是他们追寻是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来追寻,这个意思,我觉得也是十分注重,他开始把对于道的追寻贯彻到人类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永嘉这边的,还是金华这边的,浙东学派做为一个整体,没有不重视历史的。但是他们重视的方向不同。

到了12世纪中叶,理学作为一个运动,在这里结出硕果,形成了思想的三大枝。“理”学的,“心”学的,浙东学派的历史哲学。心即理这一说,从陆九渊提出来之后,在当时就和朱熹发生理论上的冲突。

朱熹的思想由于各样的缘由,元朝以后再科举的考试当中占据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朱熹的思想由此而风靡读书界。这是一个历史的基本情况。

陆象山的思想呢?他后代有传承,影响不如朱熹那么大,讲到这里我们恐怕马上就会有一个问题,那么王阳明讲“心即理”和陆象山讲“心即理”有什么不同?请持续关注,我们下回在给大家细细道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