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宝安个人图书馆 2019-05-09

一副书法作品,无论字多大多小,都可视为汉字点画的组合,都要从一点一画写起。因此,历代书家很重视点画,把用笔的成功与否,看作书法的关键。

点画的三运笔

点画的书写,无论何种书体,无论粗细长短,都有起笔、行笔和收笔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既 “ 三运笔 ” 。三运笔的要领,按刘熙载的说法是逆入、涩行、紧收。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提按和藏露

用笔的提按,是造成点画轻重的具体铺毫方法。轻则用提、重则用按。点画由轻变重,则用笔由提变按;点画由重到轻,则用笔从按到提。提和按没有固定的法则,都是相对的。笔的大小不同,点画的粗细不同,提按的幅度也有区别。按不是体现在简单的执笔动作里,而是在相互比较中或者是在有形的点画里才能显现。轻按较之于重按为提,低提相对于高提为按。有的点画先提后按,有的点画先按后提。有的字是提多按少,有的字却按多于提。提按是用笔的基本之法。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提比按更重要,更有难度。能够提得起,用笔才能更加灵活,调锋才更便利和准确。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藏露也是用笔的两种基本方法。藏是点画的起处或收处不出现锋尖(利用逆回之法把笔锋藏在点画中)的用笔方法,或叫 “ 藏头护尾 ” 法。这样的点画看起来凝重、含蓄。露锋则与藏锋相反,使点画起处直入,收处直出。这种用笔的点画直率、果敢、飘逸。藏锋对于点画头尾,多为逆峰起笔和回峰收笔;露峰则是顺锋而入和顺锋而出。

中锋和侧锋

中锋和侧锋,是指书写时毛笔的锋尖行走在点画中的位置而言,锋尖近点画之中的为中锋,在点画一边的为侧锋。中锋用笔是遣毫在运笔方向的反方向,既笔杆之后侧。这样铺毫,正副齐用,笔心可在点画中线(或近中线)上。侧锋用笔是遣毫在笔杆的一侧与笔杆同时向一方向行进,有些像扫帚扫地。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中锋和侧锋写出的点画效果是不一样的。中锋点画厚重、圆润、富有立体感;侧锋点画就显得单薄、浮涩和平扁。这是因为中锋以笔尖着纸铺毫,注墨实而快,写出的点画两侧墨色均匀一致(相对),还由于笔头的锥形和顺锋使用,点画的正中线受力大,注墨多,因而点画圆润,且呈中间深两侧稍浅的立体效果;侧锋以笔腹着纸,笔尖倒于一侧,笔锋和笔肚之墨含量不一样,点画两侧用力也不一致,所以出现浮涩平扁之感。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中锋是用笔的基本原则,可谓千古不易。龚贤说:“笔要中锋第一,唯中锋乃可以学大家。”钱杜说:“作书贵中锋。”我们当然也要把它继承下来。但这不是一个死方,在书写中,侧锋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只要用得好,也会使字增色,甚至会有干脆利落的效果。正如丰坊所言:“用笔必以正锋为主,又不必太枸,隐锋以藏气脉,露锋以耀精神,乃千古之秘旨。”

轻重与缓疾

书写有轻重,也有缓(迟)疾(速),轻与重是点画形质的两个方面,既细与粗。也可说是用笔的两种方法,既提与按。不过这里的粗细或提按不是指某一字或某一点画的书写变化,而是指书写的风格,指用锋的深浅。周星莲说: “ 用笔之法,太轻则浮,太重则踬。恰到好处,直当得意。唐人妙处,正在不轻不重之间,重规叠矩,而仍以风神之笔出之。 ” 如颜真卿用笔稍重,气象丰腴,谓之 “ 筋书 ” ;柳公权用笔略轻,神采挺秀,誉为 “ 柳骨 ” 。看来,用笔的轻重具有重要意义。

毛笔书法用笔基本要领

缓疾是用笔速度的两个概念。缓和疾是互为参照的对立的两种书写速度。缓就是慢,疾就是快。缓疾都不是一味的,缓中有疾,疾中有缓。缓疾要根据自己的书意审美追求和驾驭毛笔的能力选取。 “ 迟则生研而姿态毋媚,速则生骨而筋络勿牵,能速而速,故以取神;应迟不迟,反觉失势 ” (宋曹〈书法约言〉)。 “ 迟以取妍,速以取劲 ” ,这已成为书家共识。但 “ 轻、重、疾、徐四法,唯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笔住也。此法一熟,则诸法方可运用 ” (倪苏门《书法论》)。

使转和方圆

在书写的过程中,随点画之势运笔,带来了运腕方向上的不断变化。诸多的变化归纳起来,用 “ 使转 ” 二字便能概括。 “ 纵横牵制谓之使,钩环盘纡谓之转。 ” (王绂《论书》)。点画的 “ 遣送 ” 为使,点画的 “ 交接变向 ” 为转。 “ 使 ” 皆实, “ 转 ” 有虚, “ 转 ” 更难。转笔作用很大,极须用意。它即是换笔,又是调笔,方法也需视情况而变。徐用锡在其《字学札记》里这样说道: “ 用笔要转,不转,恐锋顺行而偏也。或回、或翻、或倒,下笔都是此意。 ” 要知书写转多于使,更需用心领会和把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