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给穷人,也下给富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老舍《骆驼祥子》 老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家,《四世同堂》、《茶馆》、《骆驼祥子》等等作品都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有甚者说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本应该是老舍,但是因为老舍当时已经去世,所以才退而求其次,将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川端康成。 而根据《朝日新闻》揭露,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最终候选人分别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英国诗人奥登、法国小说家安德烈、法国剧作家贝克特,老舍的名字并未出现在最终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所以传言当年诺贝尔文学奖组委会前来中国寻找老舍,却发现已经已经去世,这才将当年的诺贝尔奖颁给了川端康成无疑是捕风捉影。 但是这些都并不影响老舍对我国文坛做出的贡献,而老舍本人更是对追名逐利的事情不屑一顾,1937年的时候,老舍就直言:“我很想把以前的作品全烧掉,从此搁笔改行,假如有人能给我五十万钱的话。” 老舍活得很真实,他不会像今天电视栏目中的“追梦人”一样动不动就是“我是为了我的梦想”,从老舍的言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将文艺创作当成自己的工作,而不是坊间所说的“文学天才”、“文学大师”,老舍甚至认为这些不明就里的“称号”是对自己的一种间接嘲讽。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1918年,老舍刚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就被任命为胡同市立小学校长,这年他才17岁。他学历高,又有文化,把小学办得风生水起,因为成绩突出,后又被调任为“劝学员”,每个月能领到200个大洋,这可以说是老舍工资的巅峰了,要知道200大洋够普通家庭生活好几年的了。 可是没多久,老舍便辞掉了这份工作。因为手中有钱,时间又闲,每天就是和同事、朋友们一起喝酒、抽烟、侃大山,老舍他无法忍受这样的自己,更为关键的是,因为长期生活不规律,老舍的身体也开始越来越差,脸色苍白、吐痰带血、身体消瘦,钱没了还可以再挣,身体坏了可就没了,为了摆脱这种生活,他辞掉了这份令很多人羡慕不已的工作。 生活需要“耍” “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故士君子不可不抱身心之忧,亦不可耽风月之趣。”毫无疑问,老舍对这句话悟的很透,所以为了让自己成为“君子”,他发展了自己的诸多爱好。 老舍尤其爱猫,时不时抱着心爱的小白猫摸一摸,兴致一起还给猫写篇文章《猫》,一不小心就被编进了今天的教材。开头便是“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他有时候的确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也不过问......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否则怎么一天一夜不回家呢?”种种细节都能看出,老舍对猫的关注是很全面的。 老舍还爱花,培育了90多个品种的菊花,堪称“花匠”;还喜欢武术,闲的没事的时候,就拿起一把剑到院子里“咿咿呀呀”地练一段,爱曲艺,在齐鲁大学任教的时候,一时兴起竟然爬到讲桌上表演了一段“打鼓”。 我的作品都是为大众创作的 相比正统文学,老舍明显更喜欢通俗文学,说白了,就是他希望写出来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能看得懂,为此他写了相声、大鼓词、河南坠子、山东快书,乃至民间乞丐传唱的“数来宝”,被问为什么要进行这种“俗”文,老舍回答:我认为通俗文艺在宣传中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效果。 可能是因为自己从小父亲走得早,母亲含辛茹苦养大他,所以老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痛苦有着很深的理解,一个人自己一旦经受过痛苦,才能从别人给予客观的看待,而不会凭借主观想法去妄加猜测、嘲笑他人。 “拉车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简单的事情。一年,两年,至少要三四年;一滴汗,两滴汗,不知道多少万滴汗,才挣出那辆车。那风里雨里的咬牙,从饭里茶里的自苦,才赚出那辆车......”《骆驼祥子》中老舍的每段画外音都融合了每一位底层大众的心声,他们没有文化,不知道如何喊苦,那么老舍就替他们喊出来。 老舍将写作当成自己的工作,自己也是祥子,也是普多大众,他也会想拉车一样努力创作,他明白,就算是劳苦大众,也只能凭借努力改变现状,因此他的创作格外认真,一生作品产量很高,且质量没的说,他去世后,他的墓碑上如愿写上了他心宜的那句:“文艺界尽卒的小兵睡在这里。” 参考书籍:《骆驼祥子》、《老舍自传》、《老舍轶事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