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文学史,不能不提到青岛

 乔良 2023-01-13 发布于山东

 现代作家在青岛

现代作家中写青岛的首推闻一多。闻一多1930年秋执教国立青岛大学文学院。不久,就写了一篇《青岛》,这是迄今所知闻一多唯一的抒情散文,颇为难得。且录第一段:

海船快到胶州湾时,远远望见一点青,在万顷的巨涛中浮沉;在右边崂山无数柱奇挺的怪峰,会使你忽然想起多少神仙的故事。进湾,先看见小青岛,就是先前浮沉在巨浪中的青点,离它几里远就是山东半岛最东的半岛——青岛。簇新的、整齐的楼屋,一座一座立在小小山坡上,笔直的柏油路伸展在两行梧桐树的中间,起伏在山冈上如一条蛇。谁信这个现成的海市蜃楼,一百年前还是个荒岛?

诗人的笔触无疑细腻而生动。闻一多在青岛还“花了四天工夫,旷了两堂课”,创作了他自己“破了例”,“高兴、得意”的长诗《奇迹》 (闻一多1930年12月10日致朱湘、饶孟侃函) ,徐志摩、胡适、梁实秋等一致叫好。

四年之后的盛夏,以旧体诗著称的郁达夫来到青岛。虽然只住了一个月又八天,对青岛也不吝赞词。他在《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的巡游》中这样描述青岛:

从海道去青岛的人对她所得的最初印象,比无论哪一个港市,都要清新些,美丽些。香港没有她的复杂,广州不及她的洁净,上海比她欠清净,烟台比她更渺小,刘公岛我虽则还没有到过,但推想起来,总也不能够和青岛的整齐华美相比并的。以女人来比青岛,她像是一个大家的闺秀;以人种来说青岛,她像是一个在情热之中隐藏着身份的南欧美妇人。

郁达夫毕竟是浪漫派作家,对青岛的赞美充满热情。他以能到青岛避暑,和她“亲过吻,抱过腰”而欢喜。他还写了有名的七绝《青岛杂事诗》十首,咏颂“果然风景似江南”的青岛之余,鼓励青岛文坛同人“诸君珍重春秋笔,好记遗民井底心”。

与闻、郁相比,老舍对青岛印象不佳。1934年秋,老舍执教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一年以后,他写了《青岛与我》,以幽默的笔调宣称青岛最“时行”的海水浴、跳舞、唱戏、打牌、安无线电广播机等娱乐都与他无关,并调侃道:

干脆的说吧,我简直和青岛不发生关系,虽然是住在这里。有钱的人来青岛,好。上青岛来结婚,妙。爱玩的人来青岛,行。对于我,它是片美丽的沙漠。

尽管如此,老舍在青岛三年,却是他创作的旺盛期,收获颇丰。短篇《断魂枪》、中篇《月牙儿》和《我这一辈子》等老舍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都创作于青岛。更重要的是,老舍代表作《骆驼祥子》也创作于青岛。1936年夏,老舍辞去教职,专事写作。同年9月上海《宇宙风》第25期开始连载《骆驼祥子》,至翌年 10月第48期刊毕。1939年3月,《骆驼祥子》单行本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这部长篇小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人力车夫形象系列中最为精彩的文学形象祥子,老舍自己也认为“这是一本最使我自己满意的作品”。 (《我怎样写〈骆驼祥子〉》)

此外,萧红和萧军1934年6月也从东北来到青岛,小住近三个月。萧红在此完成了她的成名作《麦场》,也即后来在上海问世、轰动文坛的“奴隶丛书”之一《生死场》,“生死场”这个书名是胡风起的。

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能不提到青岛。 因为,闻 一多、郁达夫、老舍和萧红等作家的重要作品都诞生于青岛。研究者往往不注意名著诞生之地,这不应该。

2016年8月1日

凤凰网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