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舍的作家之路是从青岛起步的

 江山携手 2020-05-05

 

老舍的作家之路是从青岛起步的

老舍(1899-1966),现代著作家,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老舍是我国享有国际盛名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国际上出现了老舍研究专家。解放后,他是唯一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的作家之路是从青岛起步的。

19348月,老舍来到青岛,担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他开设了《小说作法》、《外国文学史》等课程。老舍喜欢青岛,也喜欢山东大学,他写过一篇《青岛与山大》,文中写道:“北中国的景物,是由大漠的风雨黄河的水得到色彩与情调:荒、燥、寒、旷、灰黄。在这以尘沙为雾、以风暴为潮的北国里,青岛是颗绿珠,好似偶然地放在那黄色的地图的边儿上。在海边的微风里,看高远深碧的天上飞着大雁,真能使人忘了一切,即使欲有所思,大概也只有赞美青岛吧!”

在谈到山东大学时,他写道:“不管青岛是怎样西化了的城市,它到底是在山东。‘山东’二字满可以用作俭朴静肃的象征,所以‘山大’——虽然学生不都是山东人——不但是个北方大学,而且是北方大学中最带‘山东’精神的一个。”

住在金口路时,老舍在讲课之余写了许多小说,包括著名的长篇《骆驼祥子》,中篇《月牙儿》、《我这一辈子》(以上均已拍成电影),以及《断魂枪》、《上任》、《黑白李》等,除《月牙儿》、《骆驼祥子》单独出版外,其它,分别收入《蛤藻集》和《樱海集》两本小说集里。

老舍早期,主要写小说,间写散文,最早公开发表的诗,是在青岛写的《诗三律》。其小序及诗云:

 

今夏居青岛,得会友论文,乐胜海浴。秋末,送别诸贤,怅然者久之!久不为诗,匆匆成三律,贵纪实耳,工拙非所计。新诗难做,未敢轻试,剑三、克家、亚平、孟超诸诗家,幸勿指开倒车也。

 

远近渔帆无限情,与君携手踏沙行。

于今君去余秋暑,昨夜香残梦故城。

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壳照新晴。

何年再举兰陵酒,共听潮声兼话声。

 

晚风吹雾湿胶州,群岛微芒孤客愁。

一夏繁华成海市,几重消息隔渔舟。

不关荣辱诗心苦,每忆清高文骨遒。

灯影摇摇潮上急,归来无计遣三秋。

 

故人南北东西去,独领江山一片哀。

从此桃园萦客梦,共谁桑海赏天才。

二更明月潮先后,万事浮云雁往回。

莫把卖文钱浪掷,青州瓜熟待君来。

 

诗中的“兰陵酒”、“青州银瓜”都是山东的特产。

从这3首诗可以领会到老舍重友谊和对青岛的感情。

老舍一生著作丰盛,但写抒情散文却是极少见到的,在青岛期间却写了一篇《五月的青岛》,现全文录在下面: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短,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比的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略略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么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色,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

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的走,雁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荡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这时候,遇上风雾便还须穿上棉衣,可是有一天忽然响晴,夹衣就正合适。但无论怎样说吧,人们反正都放了心——不大冷了,不会。妇女们最先知道这个,早早的就穿出利落的新装,而且决定不再脱下去。海岸上,微风吹动少女的发和衣,何必再去到电影院中找那有画意的景儿呢!这里是初春、浅夏的后响,风里带着春寒,而花草山水又似初夏,意在春而景如夏,姑娘们总是先走一步,迎上前去,跟花们竞争一下,女性的伟大几乎不是颓废诗人所能明白的。

人似乎随着花草都复活了,学生们特别忙,换制服、开运动会,到崂山、丹山去旅游,服劳役;本地的学生忙,别处的学生也来参观,几个、几十、几百,打着旗子来了,又排着队走开。男的、女的,先生、学生,都累的满头是汗,而仍不住的向大海丢眼。

……

 

1936年夏天,老舍辞去大学教授职务,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作家。从那时起,老舍就真的“心无二念”了,沉浸在了“书写”本身的激情之中。老舍创作的这部作品就是《骆驼祥子》。老舍辞去教职,也就意味着放弃了相对丰厚的薪水,难说这不是一次冒险。本来是人生的无常与变幻,他却视之为机缘:

 

事有凑巧,在“山大”教过两年书之后,学校闹了风潮,我便随着许多位同事辞了职。这回,我既不想去上海看看风向,也没同任何人商议,便决定在青岛住下去,专凭写作的收入过日子。这是“七七”抗战的前一年。《骆驼祥子》是我做职业作家的第一炮。这一炮要放响了,我就可以放胆地做下去,每年预计着可以写出两部长篇小说来。不幸这一炮若是不过火,我便只好再去教书,也许因为扫兴而完全放弃了写作。所以我说,这本书和我的写作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青岛和《骆驼祥子》一起见证了新文化运动开创新文学风尚以来,中国职业作家的创作历程。在老舍看来,专心致志地写作,这是来之不易的一种理想的生存方式,当然这本身就是“舍予”的结果,所舍弃的也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的头衔。在老舍,专事写作时光也仅仅是维持了一年而已。这是充满纪念意义的一年,他度过了布衣作家的夏秋冬春,沉潜于写作本身,这是唯一舍弃万事而独尊写作的时光。这一年,他更深地触及了人世与命运的本质,写出了现代文学史上的路标式作品——《骆驼祥子》。

19378月,应齐鲁大学文学院的邀请,老舍赴济南任齐鲁大学文学系主任,不久举家迁往济南,结束了他在青岛难忘的三年教书和写作生活。离开青岛到济南不久,老舍便只身南下加入了文艺抗日战线,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苦的抗日生活。同时,也从此在作家之路上,走到了人生的终结。

 

 老舍的作家之路是从青岛起步的

青岛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