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知道吗?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还有个稷下学派

 昵称步步高 2019-05-09

众所周知,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有四大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的齐国还有个稷下学派。

这个稷下学派在齐桓公时出现,在齐宣王时规模最大,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稷下是指齐国国门外所设的学宫。

在当时稷下学派非常拉风。它不但是齐国人的精神家园,也让许多不同观念的学者,从各自的诸侯国里,千里迢迢来到了齐国,走进稷下学宫,促进了百家争鸣和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著名的孟子、荀子等人也进了稷下学宫,其中很多人不但在稷下学宫里任过职,也被当时的齐国尊为卿。从秦汉到现在,稷下学派的思想核心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齐国为什么能出现稷下学派呢?当时,齐桓公崇尚黄老之学,他在齐国建立了第一所大学,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的大学。

因为是官办大学,又有国君支持,学者们可以自抒己见,稷下学派在当时自然而然的成了百家争鸣的中心。

百家争鸣不仅让齐国的文化有了兼容性和开放性,也让齐国有了自己的信仰和文化,从而使齐国有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齐国开始“倡变革,尚法治,重工商”,齐桓公得以在管仲为相的一系列改革中一度称霸诸侯。

稷下学派在齐宣王时规模最大,达千余人,其代表人物被称为稷下先生,他们各自聚集的门徒叫稷下学士。

稷下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宋钘、尹文、慎到、彭蒙、田骈、环渊、邹衍、驺奭、淳于髡、兒说、田巴和鲁仲连、接子等人。他们七十六人在稷下学宫受到“尊宠”,皆被齐宣王赐列第,为上大夫,住的是高门大屋,生活优裕,聚徒讲学,著书立说,谈治乱之事,让齐国靠铁工具的使用和蚕桑鱼盐之利,成为民富国强,兵力强盛的诸侯国。

稷下学派中有不同的治国主张。稷下学派主张以法治国,把权力和人治关进法治的笼子里,依法行事,提倡“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倡导“官不私亲,法不遗爱”,“民一于君,事断于法”,这样才能“抱法处势”,“无为而治”。

稷下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是依法而治,让权力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让人治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论是君王和官吏都守住法律这个规矩和底线,把权力和人治放进法的这个笼子里,从上而下,实现人人守法的政治局面和社会风气。稷下学派“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也是我们当今提倡的依法治国理念。

同时,稷下学派主张,治国要靠集体的智慧,国君要讲民主,不能独裁。这样的主张是我们现在提倡的民主集中制的萌芽和雏形。稷下学派将之称为“天道”,提倡“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认为“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下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并认为“守法而不变则衰”,毕竟“世易时移”,“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稷下学派还主张息止兵事,禁止攻伐,反对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提倡“禁攻寝兵,救世之战”。

稷下学派提倡思想自由,百家争鸣,主张兼收并蓄,争而不乱,不认为君王是先知先觉的人,人并非生而知之,君王与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一样都应该守法,治国之道要与学术和谐互动,允许争鸣,倡导争鸣,吸引争鸣中的营养、精华,先进的理念及新兴思想来治理国家。正是因为提倡这样的思想理念,稷下学派自己就衍化出三个分支。应该说,稷下学派的主体思想就是各种思想的交织、辩论和碰撞。不唯君,不唯礼,只为实,从而让齐国的文化有了兼容性和开放性。

稷下学派让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第一个进行改革的诸侯国。齐桓公时齐国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齐威王时齐国进行了吏治改革。齐国的改革使齐国大治,获得了二十年的和平环境。“诸侯闻之,不敢至兵于齐二十年。”

在齐国变法的带动下,其他诸侯各国也纷纷实行变法。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的强大诸侯国。商秧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

不仅如此,稷下学派对儒家和墨家都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韩非子、庄子、惠施、公孙龙等也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过稷下学派的影响。特别是稷下学派主张的“立公废私”,“官不私亲,法不遗爱”思想,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