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雪剂”问题

 古音之遗 2019-05-09
                
( 1 )前言 长沉元夫氏在所撰“中国汉方医学界动向”一文中,曾介绍过《 中医杂志》 1957 年第5 期中由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王药雨氏撰写的论文“中药研究的道路”。 王氏在其论文中引用了笔者在“汉方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综览”中的论述,并对笔者的论旨表示赞许。另外,王氏在自己的论述中举出了“有型剂”的问题,强调指出中医药中类似“雪剂”这样的药物,就是西医药中根本没有的。对此,长汉氏曾询问笔者并希望解释王氏所说的“雪剂”究系何类药物。 笔者阅读王氏原文后,也不能确切回苓“雪剂”究为何物,因而借此机会尽力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当时笔者认为所谓雪剂,可能是指紫雪、红雪、碧雪等药物而言;恰好在《汉方临床》 4 卷9 期中,载有石岛绩翁所撰“烈公之医药奖励”一文,其中提到烈公[编辑者注:烈公名德川齐昭,江户时期的诸侯之一,封为水户,(即今之茨城县)藩主。以独特的加工法,命令严重氏将紫雪予以制剂化的内容,因而进一步促使笔者决心进行调查。 为了解决“什么是雪剂”“雪剂的定义”等问题,笔者翻阅了可以查到的所有参考书,但始终未见到有关雪剂的任何记载。像《 中国医学大辞典》 、《 中国药学大辞典》以及《 本草纲目》 和清水氏的《 日本药学史》 或其他中、日、南朝鲜等的著名古籍中,均未查到“雪剂”这一词汇。 由于交稿期限迫近,故笔者立即向冈西为人、清水藤太郎、石原明及大缘敬节四位先生求教。首先,清水先生很快回信说“不知雪剂是什么,估计古书中未必能查到;也不像是紫雪、红雪等的总称;可能是一个新的词汇,但在各种新书中也未能找到。当然也不像是一种方剂名称,所以无法回苓。若您能找到苓案,希望早日在杂志上发表”。冈西先生也回苓说不知雪剂为何物。如果笔者所推测的紫雪等不属于雪剂的话,则将紫雪等作为雪剂来介绍就毫无意义了!但是,石原先生的回苓是“古书中未查到雪剂一词,但很可能就是指紫雪这类药物而言的。这类药物属于炼丹术部类,在《还丹大经》 、《 神丹秘诀》 等文献中,载有相当多的与紫雪相似的处方,它们在丹剂中也属于有特殊性状的药物,恰如雪花一样呈松散干爽外形,因而可能称之为雪剂吧”。大缘先生也回苓说“从文献中虽未查到,但估计是指紫雪一类而言”。他还告知,在津村重舍社长家中,现在仍保存着二百余年前制成,至今几乎毫未变质的紫雪实物,若求见一下,或许大有参考价值。 综上情况,笔者决定,暂不考虑雪剂的定义如何,先从津村家求见实物,并就紫雪类药物作一介绍。 ( 2 )有关紫雪类药物的一般情报 目前日本汉方医界中已完全无人使用紫雪类药物,基本上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但在江户时代,却是制造和应用得相当广泛的药物。早在唐· 孙思邀的《 千金翼方》 及王煮的《 外台秘要》 中就有关于“紫雪”的记载;宋代《 和剂局方》 中更列为极热门各方之首,可以设想,到宋代时紫雪类已普及到一般应用程度了。据传烈公命严重制紫雪、颁发臣下领民。那么,紫雪用于何种疾病呢-据《外台秘要》 所载主治“紫雪疗脚气毒遍内外、烦热,口中生疮,狂易叫走,及解诸石草热药毒发,邪热卒黄等。瘴气毒病,卒死温疟,五尸五注心腹诸疾,绞刺切痛,蛊毒鬼魅,野道热毒,小儿惊痛百病最良方”。 本间枣轩《 内科秘录》 中指出,紫雪可用于① 伤寒(肠伤寒)之阳明病呈狂躁状者;② 脚气冲心;③ 水肿(可能是因心脏瓣膜症所引起者)时与木防己汤并用;④ 麻疹高热且有鲤血时;⑤ 天花高热而狂躁者;⑥ 马脾风即白喉时,与凉隔散加石膏兼用;⑦ 雷击碎死时;⑧ 喉肿(扁桃体炎)而有咽痛时(《 疡科秘录》 )等。 紫雪的用料及制法: 紫雪的处方及制法如下,但今天已几乎不可能由一般人按此法制造了。先取黄金百两、寒水石、磁石、石膏、滑石各3 斤;以上五味共同捣碎,加水一石、煮至4 斗,去滓。人下述8 味:羚羊角(屑)、犀角(屑)、青木香(捣碎)、沉香(捣碎)各5 两,丁香(捣碎)1 两,玄参(洗后焙干、捣碎)、升麻各1 斤,炙甘草8 两于上述煎液中,煮至1 斗5 升,去滓。再人以下各药:朴硝10 斤,消石(芒硝亦可)4 斤后下,微火煎并用柳木刮刀不停搅拌至水气将尽,倾人木盆中,放置约半日,待将凝之际,再人赓香1 两2 钱半,朱砂3 两,搅拌均匀。二日后即可形成紫色霜雪,此即剂型如雪的紫雪。 《 外台秘要》 中指出“服石药发热毒闷者,服之如神”,故此药为治疗自魏晋以来流行之五石散所致中毒之妙药;主治条文中所称“诸石草热药毒”,即系指此而言者。 关于制作紫雪的首位药“黄金百两”的粉末,据前述石岛翁所撰文中介绍,烈公将其改进如下:先制一斗大银鼎、另用归金铸成圆锭,扁平径为1 尺2 寸,重约11 斤(5 . 6kg ) ;以金链系金锭、下垂于银鼎中与诸药同煎。另据《 医学人门》 所述,紫雪之紫色来自丁香及赓香;服法为每付1 一2 钱,冷水调服。 红雪、碧雪制法: 制法与紫雪大同小异,故扼要介绍如下: 红雪“消宿食、解酒毒、除热毒”系其主要效能。其处方共有17 味药,煎后去滓。再煎至沸腾,人消石、不停搅拌。待水气将尽、倾人容器内;待将凝之际,人朱砂1 两,赓香半两,放置一夜即成雪状。其红色似由朱砂之色所支配。 碧雪主治“流行热病之脑症,咽喉口舌之疮,大小便不通”。处方共7 味药,煎至消石溶解、人青黛1 升,搅拌后倾人盆中,放置一夜而结成霜雪。其碧色来自青黛。 这三种称之为雪的制剂,其共同处在于均用朴硝及消石。《 正仓院药物》 中的芒硝条下云:消石之名来自溶于水而消失之意,可以设想,似乎正是这类作用,为霜雪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要抱朴子》 卷14 中有霜雪之句曰“霜雪凝于神炉”,其注云:霜雪 ( 3 )津村宅收藏的紫雪 为了一睹紫雪实物,经取得津村重舍社长同意,并由社长之母,82 岁高龄的老夫人亲自接待下,得以见到已保存二百余年的实物并拍照留念。 药品保存在古朴精制的桐木箱内,箱中共有3 个黄绢包裹的药罐,其中2 个写明紫雪并有元禄年制字样;另一药罐则注明为他种药物(乌犀圆)。药罐为锡制圆筒形,每个重量竟达4kg ,一罐密封、另一罐已开封。虽保存如此之久,但精15的锡制上盖,很容易且毫无声息地就打开了。尤其是药剂本身,只有小部分已呈块状,大部分仍保持干砂样粉末状;而且立即散出廖香、沉香、木香、丁香四种复杂的混合香味,其色呈紫中偏红。 在老夫人的热情鼓励下,笔者还有幸品尝了一片紫雪,当其接触舌尖时,立即有一种刺激性的清凉感;紫雪本身也马上溶化得毫无痕迹,诚如一片雪花落到舌尖一样,从而也就体验到以雪为名之真意了。 药箱外侧除书有内藏药物名称外,还有制药者“四代、板坂卜斋制”的字样。据老夫人称,她本人对收藏与药有关的书画、古董、器具、药剂之奇珍异品十分内行,引以为乐。这箱紫雪及乌犀圆,系由前日本贵族前田侯爵处收集到的。 根据计算,此药制成后已经历260 年的岁月,对于锡制精15药罐的保存能力,实在是只有惊叹而已! ( 4 )关于汉方药的剂型及制剂问题 如前所述,笔者经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经四位权威学者协助调查的结果,不仅在现代医学的药物分类中,而且在汉方医学的药物分类中,都未能发现将“雪剂”作为一种独立剂型的记载。许多古医书中虽有关于紫雪等药物的记载,但均未提及雪剂二字;例如浅田宗伯所著《方函》 中,将紫雪的剂型列于“炼剂”类中。 据冈西为人博士的《 丹方研究》 所载“汉方处方中重要部门之一的丹方,在700 部医书中,共有5804 条。但丹方的记载始于宋代的《 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 等书,唐以前的医书中几乎未见有丹方之记载。这可能是宋代儒教中已渗人了道教,在这种影响下,医书中也采录了丹方。丹,这一名称来自神丹,以丹砂或其他矿物及植物为材料,其剂型大多为丸剂,但散剂或外用膏剂亦有以丹为名者”。最近据中国方面称因汤药煎剂在使用上很不方便,而改用蒸气煎药、加以浓缩的方法,此法称为合剂,是一种新的剂型名称。在正仓院药帐中也有紫雪的记载,由于这批药物系天平年间(公元756 年左右)的献纳品,因而已是1200 年前的记载了。 ( 5 )结语 以上是就王药雨氏文中所提“雪剂”问题的调查结果,本文则是在估计雪剂为紫雪类药物之总称的前提下,结合紫雪制法等内容而进行的论述。 石原先生与冈西先生的看法一致,认为紫雪类药物起源于炼丹术,故与其说在医书中,不如说在神仙书中记载更多;医书中仅仅引进了它的片鳞而已,故而未能给以独立的分类。但这类药物制法十分独特,性状也极为特殊,所以估计王药雨氏据此而将其作为独立的剂型― 雪剂加以论述。 以上推论,是否符合实际-从中日医学交流的立场上看,若能得到王药雨先生关于中国雪剂现状的指教,将是十分高兴的事。【 编译者注:矢数先生此文发表于1957 年9 月,这次重新收入1990 年《 汉方治疗百话》 第7 集。从结语中最后一段文字来看,时隔30 余载,矢数先生始终未能与王药雨氏取得联系,实属遗憾。为此,编译者专程走访了中药研究所高晓山氏,了解到王氏1957 年“中药研究的道路”一文中所举的“雪剂”,确实与矢数先生等日本学者所推刚的一样,正是指紫雪等类药物而言。矢数先生在本文中阐述的内容,基本上与王氏、高氏的认识是一致的。因此,编译者已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向矢数先生作了简要的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