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得一见的北京外城东北角楼近影照

 旧京遗韵 2019-05-09

一百年前的老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各城的四角都有“角楼。(图01

内城的“角楼”呈“直尺”形,耸立在高大的城基上,尽显雄伟气派。(图02)

外城的“角楼”为“歇山式十字脊单檐”,虽谈不上“气派”,却以小巧玲珑,显出特别的韵味。(图03)

图01《1900年 德军远征军事地图》“红圈”为内城角楼位置;“蓝圈”为外城角楼位置


图02 北京內城东南角楼 (拍摄时间:1870s)


图03 北京外城西北角楼 远处为西便门


在外城的四座角楼中,最早消失的是位于东便门东边的“东北角楼”(图04)。据说是毁于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在1921年瑞典历史艺术学者喜仁龙(Osvald Sirén ,1879—1966)拍摄的北京城墙系列照片中已经没了“外城东北角楼”的影子。

图04 北京外城东便门东侧,外城的东北角和外城东城墙、东护城河、头道桥和已毁东北角楼的墩台(1921年 喜仁龙 摄)


近两年重建的“外城东南角楼”, 因各种条件的限制,有悖“规制”而遭诟病。

老北京外城的“角楼”是什么样子?

关于外城角楼,有人热衷“引经据典”,有人喜欢“以图为证”。引经据典的人自己不会犯错,即使面对“悖论”和“事实”也视而不见,“史籍”庇荫有饭吃,即使有错,错在“古人”;以图为证者试图用综合各种知识,严谨合理地,有根有据地去解释或破译老照片图中所包含的信息;在推想和判断的过程中,难免误判和错断,但是每次推断都是向“真实”迈进了一步,这是正常的学术探讨。

以图象表现外城“角楼”较早的是绘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乾隆京师全图》,这里我仅以外城的东北角楼和西北角楼为例,作比较说明(图05)。

图05 《乾隆京城全图》(1750年)中外城东北角楼和西北角楼对比


北京外城北面的两座角楼均为“歇山式十字脊单檐顶”,坐落在凸出城墙外立面的“墩台”上。角楼的对外两面墙和墩台立面呈正常持平;每墙面设两排,每排三箭窗。朝内的墙体与墩台之间有一个空间通道,外侧有雉堞。在不正对马道“出口”的墙面设角楼过木门,门的外侧设两排,每排两箭窗。在正对马道“上出口”的墙面设两排,每排两箭窗。在南北向城墙的内侧设“登城马道”(登楼台阶);外城北面两座角楼的大门为对开, 即:东北角楼的门朝西,西北角楼的门朝东。(见“注释”)

通过1921年喜仁龙拍摄的外城西北角楼(图06)和西北角楼的“登城马道”(图07)与《乾隆京师全图》中的相应角楼比较,除“箭窗”的数量和“多出一扇小门”(参看图05中的“?”号在图06中的相应位置)无法比较外,其它设置基本相同。

图06 - 1  北京外城西北角楼 (1921年 喜仁龙 摄)


图06 - 2  外城西北角楼布局结构与《乾隆京城全图》中外城西北角楼对比


图07 北京外城西城墙。图前斜坡为上角楼的登城马道。可见城墙外的”天宁寺塔(1921年 喜仁龙 摄)


综合其它外城角楼的照片可以确定“角楼”内侧面的通道空间外沿设有“雉堞”,其方法和数量如图08中黄色标识所示。

图08 - 1外城西北角楼示意图


图08 - 2外城东北角楼示意图


如果把04图(图09。外城东北角外侧,由南向西北方向拍摄)放大,能清楚地看到朝外(面朝东)的墙面上为三孔X两排箭窗;朝内(面朝南)的墙面上为两孔X 两排箭窗。图中紫色墙体就是原东北角楼的“西南柱墙”。

图09  图04 局部 。可见残存的角楼遗迹


旧时出东便门瓮城(图10),正北是“大通桥”,桥下是通惠河;回望西南方向先是内外城墙结合部的“八瞪眼碉楼”,再往南是内城的东南角楼;1900年之前,正东沿外城北城墙可见“外城东北角楼”(图11、图12)。

图10 北京东便门周边示意图(1900年 制图。 图01截图)


图11 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河和大通桥 (1800s)


图12 北京东便门外大通河和昔日运河航运漕船 ( 1887年)

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中的美军负责从东便门进攻“北京城”。美军在外城东北角“头道桥”的东边,架起大炮,向守城清军炮轰。(图13)

图13 1900年8月八国联军美军在北京外城东北角“头道桥“边架起大炮


守城的清军到底装备什么武器和美军大炮抗衡,不得而知。不过从图中东北角楼和墩台的“北面墙”和“东面墙”上可见到“炮轰”的痕迹点点,弹痕累累,并不见墙体大面积倒塌:要么是“战斗并非惨烈”,要么“北京城墙坚不可摧”。 图中“角楼”依然屹立。

不过在喜仁龙照片资料中有一张外城“东便门”东边“北城墙”外墙根坍塌的照片(图14),从照片提供的信息,不像是“炮轰造成的坍塌”。

图14 东便门外:外城北城墙坍塌的外墙根 (1921年 喜仁龙)


很显然,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外城的东北角楼还存在。而且还存续了一段时间。

图15标注为:China Pechino Peking a dilapidated Old Temple 1900s(中国北直隶北京一破庙 1900s)

15 北京外城东北角楼(1901-1908年)






该照片为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恢复“西方传教”后,一位“传教士”所拍。原注的拍摄时间跨度为1900-1909年,根据同类收藏照片内容和历史看应该在1901-1905年或1908年之间。

尽管这张照片有原注,也无法改变照片所提供的真实信息。综合以上对“外城角楼”分析和图15提供的具体细节, 可以推断图15为北京外城东北角楼。

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该角楼的北墙面和东墙面直接受大炮炮击,所以受损严重。当屋顶倒塌后,西南柱墙因受损最小,还能有较多的遗存,在图09中可见到“角楼西南柱墙”痕迹(棕色标注)。

图中墙上有辨认不清的外文字母,可能和“内城东南角楼墙面上外文字”为同一时期。(可惜最近一次大修时毁损了不少,只留下少量的遗存。)

如果说“八国联军毁了北京城”,外城东北角楼可为一例。

注释

补充说明图08中“登城马道”的位置。

我认为外城角楼(起码从北边两座角楼看)的登城马道各角楼只有一条,如《乾隆京城全图》所示(参看图05),置于南北方向的“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内侧(如图08标识),它与内城角楼的“八字登城马道”(注释图1)无法相比。除此,我未能查到与“外城角楼登城马道”的相关“史料”,只能依据老照片提供的信息去推断。

注释图1 北京内城东北角楼的“八字形登城马道(《乾隆京城全图》)



在喜仁龙的影像资料中,有一张编号为004741(01)照片(注释图2)。照片中间为“登城马道”,图右侧的“城墙外”是“天宁寺塔”。根据“塔”的位置,可以确定这条马道与外城西城墙平行,通往外城西北角楼(参看图06)。

注释图2 外城西城墙。西北角楼南边的登城马道。城墙外为“天宁寺塔”(1921年 喜仁龙 摄)


喜仁龙有一张编号为007190的照片(注释图3):照片表现的是“外城内”“驻防帐篷营地”。

注释图3 喜仁龙 编号007190 照片: “外城内”“驻防帐篷营地”(1921年 摄)


根据常识推想,图中表现的应该是“外城北城墙的内侧”。由于1921年时,外城的东北角楼已不存在。因此图中的“角楼”只能是外城的西北角楼。这样带登城马道的城墙就成了“外城北城墙”

根据注释图2那条“带马道的城墙”为南北走向的“外城西城墙”。

外城西北角楼会不会也像“内城角楼的八字登城马道”?未见文字和图片证实。起码在注释图3中,无法断定“八字登城马道”的存在。

如果把编号为007190的照片进行“左右镜像”(注释图4),这样“带马道的城墙”就位于“西北角楼”的南边,符合注释图2的表现内容。(这张老照片的位置推断有不同看法。)

注释图4 经过“左右镜像”后的注释图3


由此我推想:外城北边两座角楼各有一条登城马道,设置在外城南北走向的“东城墙”和“西城墙”的内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