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4月份的一个多发脑挫裂伤的病例,治疗过程充满了担心、犹豫、纠结和不安,在医疗条件相对较差的基层医院,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是一个医生的真实写照,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你的学识、经验以及你所做的每一个决断。决策正确可能收获喜悦,决策不当会给你带来无尽的麻烦,包括懊悔、失眠、忧伤、抑郁,,和患方的不理解、谩骂、医闹甚至危及生命!病例如下↓ 伤后CT右侧枕骨骨折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伤多发。典型颅脑对冲伤!45岁男性,交通事故受伤,伤后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如上。检查时间4月8日晚。伤后4小时后于4月9日凌晨才来到我院。入院主诉:头外伤后流血躁动4小时。平素健康。入院后先行伤口清创缝合术。再立即复查颅脑CT如下图 此时已是4月9日凌晨1点40分,双侧额叶右侧颞叶血肿逐步明显,病情在进展,入NICU严密监护,病人烦躁,镇静处理。值班医生一夜无眠。 4月9日白班11点再复查如上,额叶血肿持续增大,中线环池还可接受,病人呼唤可睁眼,如有条件可放置颅内压监护可让医生更放心,但我们基层医院硬件差,可依靠的只有自己经验或教训,以前双额叶挫裂伤突发中心疝猝死的教训历历在目,再碰到这样的病人,哪个医生能不担心,继续保守病情进展有猝死可能,现在开颅手术是不是最佳时机?犹豫,忐忑……多复查,加脱水剂,加强医患沟通,让病人家属对病情发展及治疗明明白白。
 4月10日复查,脑挫裂伤血肿较昨日又有增大,周边水肿开始显现,脑室受压,环池清晰,病人意识障碍好转,呼唤睁眼,时能清醒。继续药物治疗,但医生仍不能放松警惕,一天一个复查! 4月11日复查,脑室额角压毕,但环池清晰,脑沟侧裂池可见。此时开颅手术清除血肿及挫伤灶以绝后患,也算是一个很好的时机,手术做了,医生能更安心一些,但是今天病人已完全清醒,言语交流顺畅,肢体活动正常,甚至没有一点颅高压症状,这归功于强力脱水剂的作用。病人有了笑脸,家属有了笑脸,似乎医生也可以放松一下了。 上面2张是11日复查的特写,见于病人的明显好转,有说有笑,能吃能喝,在重症监护室已不合适宜了,12日转入普通病房由家属照料,此时医生也渴望不开刀只需药物治疗就能保住,但教训难忘,不能放松警惕,仍班班交接,严密观察。 - 在普通病房,脱水剂量并没有减,但病人的兴奋、说笑等良好表现没能坚持下去,逐渐精神不振,头痛,恶心等症状出现,13日上午再复查如上图,脑挫裂伤水肿,似乎颅压比11日又高了,因为左侧外侧裂池明显变窄了,三脑室没影儿了,结合症状,保守治疗已不能再进行下去,开颅吧,别再煎熬了,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坚持,不是所有的坚持都能有好的回报,我决定开颅手术。
- 病人清醒,明确意愿不想开刀,家属也摇摆不定,但尽量劝说,向主任请示,主任也明确表示必须采取手术措施了,如果不愿开刀,那就做个微创穿刺手术。。当然我的决策是开刀!清除血肿清除挫伤脑组织,颅压居高不下就去骨瓣,彻底解脱,不再煎熬!当然开颅的创伤要大的多,全麻的风险,颅骨缺损可能等,没有颅压监护仪,我想大部分医生会要去骨瓣的。相比开颅,微创穿刺的创伤是小的多,没有全麻及去骨瓣的风险,但是,血肿引流是缓慢的治疗过程,一旦血肿引流不畅颅压缓解不了,一旦脑水肿持续发展,脑疝突发,还是开!!并且等待医生的是继续担忧,继续煎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与家属反复沟通,家属及病人也反复商议,因病人执意不开刀,最终选择微创穿刺手术。 签字时我只能反复的强调:如果解决不了随时转开颅,突发猝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团队商议决定:必穿右侧颞叶血肿及左侧额叶血肿,视情况穿右额小血肿。 13日下午立马实施微创穿刺手术,这两个血肿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硬韧,(因为以前这样的病例开过不少,血块历经脱水后变得硬韧难吸),管子到位后立马可见液态血肿溢出,脑压确实较高,2处共溢出约10毫升余,看到这些,紧皱的眉头可以舒展了,高悬着的心可以降降了!。 管子位置可以,不再调整,以免增加创伤,回病房后,病人头痛立马减轻,家属笑容又绽开了。但医生的心还在悬着,还得严密观察,能不能缓解颅压还是个未知数! 第二天14日复查如上图,三脑室复现,外侧裂复现,高颅压未再持续进展。 让人惊喜的是,颞部引流管出脑脊液了,很好很好,颅压肯定能稳住。血肿明显减小,残余血肿,我退退管,再引流!!!! 额部引流也退退管,注入尿激酶溶解引流。 4月16日再复查如上图 颞部血块全部引出 额部仅剩不多,置管已经3天,拔管。 4月20日再复查,看到这张片子,悬着的心可以放下来了,是真的可以放下来了,整整11天的煎熬,最终收获了喜悦,收获了病人的信任,收获了一点点经验和自信,可以说,这个病人是幸运的,给他治疗的医生也是幸运的。 这是29号的片子复查,病人基本停药,可以建议病人出院了。不得不说这个病人也得益于这项微创穿刺技术,如若这个病人在没有开展这项技术的医院,只能去开颅,如果再没有颅压监护技术,我想去掉骨瓣减压,那是一定的了。
 还有,我想总结的是医生的心路,当一个病人交给一个医生之后,特别是那些在生死线上的病人,就像我们神经外科,这个医生给病人治疗的同时,要经受多大的心理压力与考验,看似冷静的面孔下,内心的起伏犹如过山车一样,因为他的每个决断都意味着病人的生或死,收获喜悦,他暗自庆幸,收获失败,经历失眠焦虑后他只能重装上阵,心,总会停留在病人身上。感谢那些对医生充满信任的病人和家属们。最后,这个病例总结,希望送给年轻的神经外科医生,送给那些像我们一样还处在原始部落中的神经外科医生们,你会从这个病例中学到很多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