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认知”到底是个什么鬼?-- WHY

 天下小粮仓 2019-05-09

第二部分: WHY

思路:

1. 现状=直觉型反应大行其道+理性思考能力的普遍缺失

2. 直觉型反应普通存在的根源

3. 这种现状导致的现实后果

4. 这种后果的坚决办法

上一篇回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在上一篇中,我们主要讲了什么是元认知?以及元认知发生作用的原理。

元认知就是对自己的认知和思维进行的思考,也就是有意识的自主控制和反思自己的大脑活动。

我们经常形容自己的脑袋像一团乱麻,因为大脑中时时刻刻都在产生各种想法,抱怨老公没发红包,希望男朋友送鲜花,想象自己仪态万方,评价同事虚伪,鄙视情敌卑鄙,骂老板抠门,嫉妒她有个好老公,盘算要赚多少钱,计划一个宏伟的前途。感觉自己一会在电视剧里,一会在无聊的生活中,时而高兴,时而失落,还会为自己的想法羞耻,甚至骂自己神经病,这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从未停止过。他们绝大多数自动产生,是大脑无意识的活动。我们不清楚他们怎么来的,甚至注意不到他们正在大脑中翻腾。但是他们常常会以需求,欲望,情绪,情感等的形式极大地影响我们,甚至与我们的清醒意识发生冲突,于是我们无缘无故地觉得焦虑,烦恼,痛苦,恐惧。。。

比如看见美食,自动冒出来的想法就是我要美美地吃它一顿,而清醒的意识却是我要减肥不能吃。他们两人儿就开始较劲,一个说:我就是要吃,你管不着;一个说:你这个大胖子,还吃就嫁不出去了。他们吵得越起劲,你就越痛苦,可你不知道为什么。

元认知的工作就是把大脑中的这一团乱麻给理清,检查哪些有用,哪些没用,哪些可以修修补补再用。并找出混乱出现的原因,以及以后如何避免和改进。

元认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它可以通过改变大脑反馈回路中的“联系”环节,让我们从一个不同的位置,地势,角度,看到问题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从而让自己的想法发生改变,引导最终结果朝着你希望的方向发展。简单一些说就是元认知把我们从问题和令人困扰的事件中拎出来,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事件本事。

掌握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

这一篇我们要做的是

弄清楚为什么我们要掌握元认知这个能力,有它和没它对你我会带来哪些差别。

在说为什么要掌握这个能力之前,我们要先看看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先来看一个例子。

说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用重庆朝天门码头的水来泡茶,需要多少茶叶才能泡出清香四溢的茶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是不是心里大骂出题人脑袋被驴踢了,然后说这谁知道啊,甚至还会想,谁会用那么脏的水泡茶喝,有病吧。如果非要你回答,那就蒙吧,10吨,100吨。。。

其实这题还真有法解,也不难,你只要弄清楚下面这几个问题:

1. 朝天门码头的容积有多大?

2. 一杯茶的容积有多大?

3. 一杯茶需要的茶叶有多重?

然后通过泡一杯茶所需要的茶叶除以一杯茶的容积得出一杯好茶中茶叶和水的比例,再用这个比例乘以朝天门码头的容积,就可以算出来了。

如果不知道具体数字,没关系,按照你的常识,估算一下就行。那我们大概来算一算: 朝天门码头的面积: 不知道,就按5平方公里算吧,换算成5x10的10次方(cm²);深度估计平均15米吧,就是1500厘米,所以容积是75*10的12次方立方厘米。 普通一杯茶的容积按0.5升算吧,也就是500立方厘米, 一杯茶需要的茶叶大概1.5g吧,在茶包上都可以查到。算出一杯茶中茶叶的占比是0.3%。

然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解出这道应用题:朝天门码头泡茶需要的茶叶/朝天门码头的容积=0.3%,于是得出需要的茶叶为:22.5万吨。

可能你会说这里面的数据并不准确,而且这对我们的生活也没有什么意义。没有关系,重要的不是具体的数字和这道题本身的意义,它背后的思维模式才是重点,它提供了一种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思维。通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够看出什么呢?这是两种明显不同的思维模式:第一种人遇到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事情,会立即产生自动化反应,也就是用直觉,感觉,本能等来进行思考。第二种人则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来思考。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也不言自明,直觉型思维常常会纠结“这是什么鬼问题”本身,陷在问题带来的情绪之中,偏离了问题的本质。而问题解决型思维则跳出情绪和问题本身,关注“我要怎么解决”,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我为什么想到这么奇怪的例子呢?因为这是google公司曾经的一道面试题,当然我把地名改成了朝天门码头,本来是波士顿港口(就是从波士顿倾茶案来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解题思路很简单:

第一:分解问题,也就是要解答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把他们全部列出来。

第二:分析问题,看看这些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

第三:拼凑条件,把所有需要的条件凑齐,不知道的继续按照第一,二步进行分解,直到找到所有需要的条件。

第四:设计公式

第五:将所有条件代入公式,算出答案

看出来了吧,这实际上是一个通用的问题解决思路啊:提出问题,层层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直觉型思维认为根本不可能解决的事情,问题解决型的思维则可以另辟蹊径,扒开问题的表面,直击本质和核心。

直觉型思维的形成机制

你可能又会说,生活中哪里会有这么复杂高深的问题。好,那我们来看一个家长里短的事:有个朋友跟老婆吵架了,很郁闷。原因是丈母娘和老丈人给他们家的小狗喂了很多零食,结果小狗暴食拉肚子。他不得不捏着鼻子清理各种大小便,还要马不停蹄伺候小东西送它去医院。于是他抱怨太讨厌了。结果老婆不干了,说他在抱怨她爸妈。朋友解释半天,说他抱怨的是小狗。但是没用,老婆就认为他是针对她父母,两人开始争吵起来。朋友很委屈,说自己明明没有那个意思,她这样分明就让他觉得他们才是一家人,而自己是外人,越想越觉得憋屈。

这样的小问题,我们应该都会遇到吧。也许一次两次没有关系,但是长期这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上你都得承受这种不大不小的憋屈,你会怎样想?

我们先不说怎样解决,先来看看这样的问题是怎样产生的? 如果我说这仍然是思维方式造成的,你可能会觉得小题大做。那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不过我要先邀请你一起来进入我们的大脑里面看看。在大脑的深处,潜意识里面,各个角落都躲藏着一些小生命,比如需求啊,冲动啊,欲望啊,冲动啊,自恋啊,自利啊,性本能啊,生存的本能,等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天性,本能,直觉,感情这一类。他们有些与生俱来,也就是人的基因里面就带着呢, 有些是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身边的人,环境等因素影响慢慢形成的。 这些小生命中很多是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比如看见好东西我们就想占为己有的欲望和冲动,而我们的意识知道这样会被社会和他人鄙视,给自己带来麻烦(因为在后天我们接受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于是警告它,限制它,甚至想除之而后快。这样,这种欲望和冲动就被压抑进潜意识的底层,以不被意识发现的方式潜藏起来。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好吧,这个是我编的),反正就是说如果没有被满足,他们就不会凭空消失,只是藏起来了。以后他们会以各种方式来影响我们,通常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只要触发它的情况一出现,他们就会出现,比如有好东西就想要,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就愤怒,被人冒犯就想干架等等。这些反应都是自动化的,不需要你的同意,也不受你的控制。

看清楚了大脑里面的那些你争我斗,现在来理解我们的思维模式应该就不难了。那我们来看看朋友老婆的思维,其实就是被大脑中潜意识的自动化模式控制了,这个自动化模式来自人类自恋这一基本的本能,就是人天生会认为“我是最好的”,“我比你强”。那么你不能攻击我,甚至不能攻击与我相关的一切东西,那样就会让我的自恋受到威胁,于是我会本能地攻击你来保护我的自恋。以此衍生出的思维模式就是以自我的感受为中心来认识这个社会,一切不符合自身感受,认知,想法和意志的事物我都会排斥。她无法摆脱潜意识的这种控制,当然就无法站在对方的立场去思考,哪怕是换一个角度也不行。而她不能摆脱这种控制,根本的原因是她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这个问题,当然也就不知道如果站在他人的立场看,想法可能会完全不一样。这种思维方式如果挖得更深一些,是因为生命早期与养育者相处的关系模式没有让这一本能得到充分的满足。说得有点远,我们回过头来。

那怎么解决呢?光靠包容和爱吗?也许有人可以做到,但是绝大多数人不行,因为人的自恋本性决定了我们遇到压力的时候会出于对自身的保护而产生自卫反应。自卫情况下能够包容对方太难了,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度包容这样的品质,因为这是逆人性的能力。

这种自动化反应的思维模式出现的情况当然不会局限于上面这两种场景,实际上它随处可见。《把时间当做朋友》书中有一组数据显示:遇到问题愿意动脑筋思考的人实在太少了。它指出,不思考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保守估计不会低于80%。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人口是14亿,懒得思考,不愿思考,害怕思考,厌恶思考的人就超过11亿。 而这20%思考的人当中,又有80%常常用错误的方法进行思考。综合来看,在全人类中,能用简单且清楚的方式把问题想明白的人几乎不到4%。

想想我们自己,在选择报考哪个大学时,第一反应是不是“我觉得这个不错”,“我喜欢这个”,“我表姐就在这个学校读”,“听说这个学校的妹纸很漂亮”。。。决定的依据是不是通常以自己的情感导向,个人喜好,或者通过他人的意见来判断? 实际上,在选择哪一份工作,去哪个城市生活,从事哪个行业, 甚至选择哪一种投资时,我们都习惯于跟着感觉走,或者听信权威,人云亦云,甚至通过抛硬币,把命运交给老天爷来决定。

说得严重一些,这些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都能够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而这样的选择机会一生中又能有几次呢?当我们把决定命运的权利交给了感觉,实际上就是把未来托付给一种全然的不确定。因为感觉是一种主观的内心感受,并不基于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推理。而且内心感受常常对我们的未来有害无益,比如,感觉喜欢安逸和享受,而有利于我们的却是长期积累和成长,这无疑是需要长期放弃安逸和享受的过程。凭感觉做出的决定常常是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未来,甚至会成为阻碍。因为感觉的需求是即时的舒服和反馈,而成长显然无法即时反馈,必须靠长期积累才能看到好处。而直觉和本能呢,这样的天性,一般动物也会有,有些动物还有一些简单的大脑意识,比如猩猩面对镜中的像,知道那是它自己而不是其他猩猩。但是这种低层次的大脑功能在面对人类经过高级进化后的大脑设计出的复杂选择题,完全没有任何作用。我们如果用大脑中这个层次的功能来决定如此重大的选择,从本质上来讲是不是比让一只猩猩来做选择强不了多少?那么用抛硬币决定输赢,则完全取决于运气,因为从统计学原理来讲,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正面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都是1/2,而且每抛一次都是独立事件,完全不受前面结果的影响。这跟赌博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人生的选择交给了运气,其实也就是一次赌博,只是赌注是我们的后半生。那么如果听信权威或者他人,又会怎样呢?首先得看是哪个领域的权威和专家,在你遇到的问题上是不是就真的有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权威愿意认真负责地帮你做分析和推理吗?选择交给他们,是不是像是再一次交给了运气?

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

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直觉型反应模式是以原始的个人喜好作为标准来处理问题,而我们的原始喜好是自恋,感性,冲动,自利,怕麻烦,喜欢即时满足等,所以直觉型反应模式通常就会比较简单直接,要求及时反馈,而不考虑后果,它的原则是先满足内心的感觉和需求。而理性的思维模式则会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以是否真正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作为标准来考虑。所以它会综合考虑多个维度和方面,分析和对比各种相关要素,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并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

为什么理性思维如此困难?

由于理性思维的决策是有事实,案例和逻辑推论作为依据。显然,面对复杂的问题,这种思维模式比虚无缥缈的感觉更为可靠。但是为什么现实情况却是直觉型反应模式大行其道,能够使用理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人却寥寥无几呢?

这得从我们人类的进化说起。

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生存是每个生物的第一需要。所以在生命产生之初,我们的所有肌体功能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在自然条件恶劣,人需要跟动物,天敌抢夺生存资源的时代,我们的祖先每天遇到的危险实在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嘎嘣儿,生命不保,甚至有种族灭绝的可能。所以我们的身体就发展出了一套应急反应,遇到危险时,立即启动,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这种不需要思考,自动化反应的本能在那种情况下,对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都有着极大的帮助。而当社会不断进化之后,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发了巨变,但是这种自动化的应急反应模式却在我们的身体里遗留了下来,这就成了基因。

我们现在的问题

问题在于,如今的环境,我们面临的问题再也不是物质层面的生存,而是社会发展太快,各种复杂事件和问题迎面扑来,我们的大脑在本能上的进化却严重滞后,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如果再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本能反应模式去处理复杂问题就会让我们陷于极大的困境之中。 

所以使用本能反应模式来处理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基因,而使用理性的独立思考又是一件消耗大脑资源的事,他们共同作用的结果阻碍了我们通过深刻周密的思考来做出合理的分析,推理和判断。我们可以把这阻碍因素具体地梳理一下:

第一是因为顺应感觉,喜好,从众等天性是我们最自然便捷的选择,是基因决定的。

第二是因为社会,媒体,商家有意无意的利用我们基因中的弱点。

第三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信息和资源来做判断。

第四是因为我们缺乏理性的思维模式和能力。

独立思考缺失带来的后果

从这些案例和分析看出,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带来的后果就是,让我们的大脑受到来自两种因素的控制:基因控制和社会控制。

1. 基因控制:是指大脑的活动受本能,直觉,感情等基因驱使。这些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生理特征,如情感、情绪、欲望、需求、冲动、自利、冲动、好色等,对我们的思维模式的影响表现为受控于情绪,感情用事,冲动行事,条件反射,以喜好做决定,立即决定,不喜欢复杂,讨厌受限制等等。

2. 社会控制:比如听信专家,权威,家长,书本;从众心理,明星效应,受媒体引导,广告影响,商家操控,等等。

不管哪一种控制,本质都是大脑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思考能力。比如我们明明知道自己工资月月光,上个月购买的大包小包还没有拆封,遇到双十一还是忍不住拼命买买买。我们明明知道朋友圈实际上并没有值得花费大量时间的内容,可就是不由自主一次又一次点开,一刷就是几个小时。为什么呢?因为商家正是透彻地了解了我们天性的弱点,针对我们的弱点设计出了让你欲罢不能的广告和产品。

为什么止不住的买买买?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分泌一种化学物质叫多巴胺,被成为激素之王,欲望之源,它的作用是掌管我们的各种欲望。当分泌多巴胺时,会让我们产生快乐和满足感。但是当多巴胺的浓度过低时,我们就会产生空虚感,饥渴,失落,心烦意乱。什么东西可以产生多巴胺呢?一切可以满足欲望的东西,各种刺激。所以大脑就会发出指令让我们去寻找更多刺激来促使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以期获得那种欲望得到满足的快感。但是任何东西都具有边际效应,当大脑得到更多的刺激和满足之后,以后同样的多巴胺能够获得的满足就会递减。如果想要获得同样的满足,就必须要有更多的多巴胺,于是你得马不停蹄地继续寻找更多能够满足欲望的东西,更多的美食,更刺激的游戏,更多的美女,更大的房子,更多的金钱,更大的权利。当然更多的买买买也只是满足这种欲望,促使多巴胺分泌的一种手段。

在得到APP,梁宁的《产品思维》课讲到一款超级火爆的手游《王者荣耀》的激励策略:

1. 两根手指就可以玩,一共就三个技能键,操作简单易上手。

2. 对时间的要求低,6分钟就可以打一局。坐地铁、上下班路上、午休吃饭、上卫生间等,随时随地开黑。

3. 对设备的要求不高,不管你是iPhone还是安卓,都可以在同一个大区一起玩。

4. 每日任务。你不知道该怎么玩?没关系,每天上来做任务就行了,小到“每日登录”,大到“击败对方10个英雄并取得胜利”,只要完成任务就送经验、活跃度、送某英雄的体验等一堆东西。

这一系列动作是什么呢?就是降低门槛,降低门槛,再降低门槛。降低动作门槛,设备门槛,思考门槛,降低时间门槛。

这意味着什么呢?商家为了让你贡献你的用户忠诚(好吧,其实是上瘾),把一切阻碍你进入的因素都考虑到了,并且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目的就是让你没有任何障碍地进入。

所以,在这种场景,你不用思考,不需要想你应该干什么,就能轻松上手。当然就自然而然地把时间和精力贡献出去了。

但是,这种满足感只是停留在比较低级的感官和感觉层面,它剥夺了我们的思考,所以即使当时获得极大的满足,但是这种满足感也无法维持很长时间,很快我们就会重新回到失落,空虚之中,甚至比之前更甚。因为从这种满足感中,我们无法体会到更高层次的满足,比如自我存在感,价值感,成就感。于是事后,我们会因为浪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开始后悔自责,并在问题的表象中迷惑甚至痛苦。

痛苦的根源

关于我们的迷惑和痛苦,我引用梁宁的一段描述来进行说明。

痛苦,就是因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如果得到满足,我们便会产生愉悦的感觉,不被满足,就会难受。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比如一只狗,只要温度、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会愉悦。而人,除了生物性的满足,我们还需要社会性的满足。我们不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比如度假,住得舒适、吃好吃的,你会愉悦。读喜欢的书,精神上被满足,你会愉悦。你感受到别人的善意,被理解,被接纳,被尊重,被重视。这些都是存在感被满足,都会愉悦。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爽”。那么相反,不满足就难受,不舒服,不爽。如果我没有满足预期,或者我本来在一个满足状态,突然被剥夺了,这也是不爽。

于是,我们用了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比如: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失落,焦虑等等。但是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一种最为普遍的难受,应该就是焦虑了。那我们来看看什么是焦虑。焦虑其实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我们再来弄清恐惧又是什么?恐惧是因为遇到危险情境,企图摆脱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惊”和“怕”。这里所说的危险情境,是指在你的边界之内,闯入了你斗不过的强大力量。比如歹徒在你附近持刀行凶,你会恐惧,因为距离很近,歹徒有武器,随时可能伤着你。如果歹徒在电视里行凶,你可能就不会恐惧,因为他没有进入你的边界。

边界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动物都有自己的边界。一只狗、一只猫会用尿液划定自己的领域。如果一只猫在自己划定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

人的边界呢?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比如你不经过我的允许就动了我的电脑,抢了我的业务,勾引我男朋友,都会侵犯了我的边界。这种时候我就会愤怒。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而恐惧是感觉到我的边界被侵犯的同时,还因为害怕侵犯的力量带来威胁而担惊受怕。

但是,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有时候,让你恐惧的事,他人却感到的是愤怒。比如,被抢,被打。有人呈现愤怒,有人呈现恐惧。本质上,愤怒也是一种恐惧。

所以,焦虑是因为想象中自己的边界被侵犯,同时感觉受到了威胁。重点在想象这个词上。它说明,我们焦虑的危险实际上大多数不确定,有可能真的存在,也有可能根本就不存在。为什么不确定呢?因为我们对自身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所处环境没有充足的信息,所以我们觉得一切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没有一个牢靠的抓手为我们提供确切的安全感。这种不确定的威胁,成了我们焦虑的根源。

所以,要减少焦虑(是尽量减少,焦虑不可能完全消除),就得想办法减小不确定性。不确定其实源于我们对自身,对于环境的了解和信息不足。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分析自身,分析环境,找出哪些东西是我们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哪些是无法改变的。然后把精力放在可以控制和改变的事情上,抛开哪些无法控制的因素。当我们拥有了足够多的信息,知道了自己的边界在哪里,掌握了环境中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对这种不确定的把握就会增强。我们已经知道,焦虑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们想象中的威胁,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分析弄清楚它来自哪里,那么就算没有完全解决的办法,实际上我们已经有了足够的信息和资源去面对,也就是说我们的确定性增强了,困扰我们的很多烦恼也会自然消失。

痛苦的解决办法

所以学会思考是解决我们大多数痛苦和烦恼的捷径。而元认知则是提高思考质量和效率的不二选择。

为了加深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引用几个笑来老师在《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课程中关于清晰思考对解决我们某些困惑的例子:

关于情商和智商

其实智商、情商只是外在的表现而已,真正重要的是在背后支撑他们的思考方式。所谓的智商高,不光是能够解几道数学题,而是能够洞察这些数字背后的原理。所谓情商高,不光是会与人和睦相处,而是懂得对方内心深层次的需求。

事实上,我并不认为“情商”是个好的、有效的、有意义的概念,事实上,我翻阅了大量的书籍与文献之后得到一个结论,所谓的“情商”是个伪概念。

被认为情商差的人,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而无法正确理解他人的感受其实来自于元认知能力的欠缺——很简单的嘛:一个连自己的感受都不能完整正确认知的人,怎么可能完整正确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呢?!

你可能早就观察到了:所谓的“将心比心”,的确是绝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心和心都不一样,而是大多数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思考原理、思考方式;更是因为大多数人从未认真审视过自己的思考结果是否确实正确合理。

关于沟通

吵架的大多数原因都是因为沟通不足。不光是时间不足,还有就是深度不足。一个不能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这么想的人,怎么可能让对方完全明白自己的想法呢?

想想看你有多少次和伴侣沟通的时候,只停留在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没有试着把这个想法产生的来龙去脉和对方讲清楚?

很多人其实不是不想沟通,而是自己都没有想明白,就急着跑去找对方。最终的结果可能是对方提出了几点不同意见,就已经刺激到自己,并且不想继续交流了。

所以说所谓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先把问题想明白,深层次地想明白,然后在把这些内容一层层地表述出来。

虽然并不是每次都一定能有满意的结果——事实上,我也练习了很多遍——但是这样的沟通明显更有可能达到我们理想的目的。

这一篇分析了我们所处的现状:理性思考能力的普遍缺失和大脑自动化反应的普遍盛行。并针对这种情况做了分析,弄清楚了大脑自动化反应的根源,以及独立思考缺失给我们带来哪些后果,最后指出这种后果的解决方案。

原计划这一篇要讲两个主要内容:为什么要掌握元认知能力和元认知能力的作用。但是下笔之后才发现要讲清楚大脑的自动化反应模式需要涉及非常多的内容,但是如果不讲清楚这一个点,就无法弄清楚为什么大脑经常不受我们的控制。于是改变了计划,这一篇只讲掌握元认知能力的必要性,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个能力。

下一篇讲元认知能力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