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洪建:我这样给学生分小组

 长沙7喜 2019-05-10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但当前的小组合作还有许多有待提高的地方。比如:


小组组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少考虑如何搭配小组更有利于合作;
小组合作呈现临时性,这节课是这几个人一组,下节课是另外几个人一组;
课堂上存在小组,下课就解散,自然也就谈不上由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小组展示缺乏真实性,表现亮眼的往往是优秀个体,多数学生搭顺风车,没有真正体现合作学习的本质 —— 让每个人都因为合作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
小组内部缺乏同心同行同乐的文化纽带,合作是为了课堂表现,不是为了共同的“信仰”,更不是为了真正的可持续成长;
小组合作的内容缺乏自主性,往往是教师事先安排或规定好的;

小组合作成了展示的需要,而不是以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为核心……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层面下功夫就可以解决的。我们需要改变现行的班级文化及结构,让小组合作生态成为班级生活的常态,乃至成为孩子们日常的生活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拥有宽度、深度和延展度,从而提高课堂的效能。

由小组合作,我想到当下的学校教育在满足孩子最基本的归属需要和存在需要方面,着力还不够多。


“金字塔式”的班级结构本身就不会让每个人都有存在感,更谈不上“温暖”。“班级自治管理”也没在这方面好多少,往往陷入了“制度约束人”的境地。如何满足学生的这两种需要呢?哥拉斯说,要构建建设性的人际关系,“建设性”是关键。
如何建设“存在感”
为了证明这种“建设性”的可行性,我在高一(9)班进行尝试,从分组上入手,采取了下表中的分组方式:

在这个表格中,小组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擅长的一门学科,并做本组该学科的科代表,负责统筹本小组该学科的学习。36人的班级中,每个人都是科代表,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自然也就有了存在感。更重要的是,在科代表之上,班级并没有更高级的“行政官职”,科代表处于最基层,也处于最高层。

这打破了传统的班级结构,解决了每个学生的存在感问题。
如何建设“归属感”
为达成“归属感”这一目标,我在班级提倡“让别人因我而幸福”的文化。分组时学科的结构性互补是重要前提,而构建立体的“温暖”体系更是核心。

为此,我开发了“感动小组班级人物评选”和“班级生日会”两个课程,亦即两个系列化的活动;

开展了“作业传温暖”、“师生互点赞”活动;

让小组的合作向外延伸,开展“家长交友”活动,开展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互为贵人”活动……

经过一年的实践,班级里逐渐形成了相互帮助、相互温暖的氛围,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自信,以至于每次关涉学校名誉的调查活动,学校都首先找我们班的同学参与。大家的不断合作、相互奉献与彼此温暖,让班级逐步成了一个大大的正能量场,每个成员都在这个场中不断调整着个人和他人、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德育”不教,而道德自成。


为了做好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集中阅读一批相关资料外,我还到杜郎口中学、 安徽铜都双语学校等地考察过,结合外地经验在自己的班上进行尝试。

比如,我打破传统的班级结构,“废除”班委和班规,让整个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平面铺开。

在分组之前,
我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大力营造“让别人因我而幸福”和“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贵人”的班级文化,以学科互补为原则,让合作分享成为了可能。诚然,我明白,可能永远是可能,只有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习惯才能让“小组合作”落地生根。

分组之后,
我通过组名、组徽、组旗、组诗、组训、组口号、组誓约等项目的小组文化构建,凝聚小组内部力量,形成小组文化及共同信仰,通过确立、建设组织形态与组织基础、组织线索与组织目标、组织原则与评价结构、组织责任与集体环境等要素,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高效。

最后,将小组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下,从课下延伸到课外,进而从学生合作延伸到了家长合作,使合作成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形态。


本文作者:梅洪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